11歲女孩英語「超輪轉」 你知道她是「先天性聽障」嗎?
11歲的紋馨爲瓦登伯格氏症候羣患者,出生即帶着藍眼珠與遺傳性聽力障礙,雖然曾配戴助聽器並接受語言治療,但效果不彰,所幸1歲6個月時在馬偕醫院植入電子耳,經過積極語言復健,現在聽力不僅與常人無異,學業表現也在中等以上,還可用流利英文發表演說。
收治紋馨的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聽力障礙分爲先天遺傳與後天因素,後者多與工作環境噪音、老化相關;而先天遺傳造成的聽損程度不一,以早期診斷並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爲主要重點。以紋馨這樣的雙側極重度聽損病人,助聽器已無用武之地,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植入人工電子耳。
林鴻清進一步說明,電子耳是在耳蝸的位置植入電極,再經由電流刺激後端的神經,讓重度聽損病人得以重新聽見外界的聲音。植入的電子耳並開頻後,病人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聽力與語言復健課程,重新解析聽見的聲音並學習如何發音、嘴巴及舌頭如何擺位等,最後終能與常人正常口語溝通。
▲人工電子耳資料照。(圖/記者嚴雲岑攝)
一路拉拔紋馨長大的外婆表示,孫女裝完電子耳,第一次「開頻」時,竟被世界的聲音嚇到大哭,全家卻開心大笑,形成強烈對比,但也因爲那一哭,開啓了紋馨的正常學習路。
紋馨今(28)日在「馬偕電子耳20週年」記者會上用英文發表演說,表示自己是幸運的孩子,能遇到馬偕林鴻清醫師及團隊而進入有聲世界,若沒有家人的付出、父母辛苦的工作,她的生命沒辦法有如此的改變,將來她也會加倍努力,當父母的代言人。
林鴻清表示,由於電子耳手術屬於侵入性治療且所費不貲,家長或病友在決定是否手術之前,總有諸多考量及猶豫。15年前,林鴻清的病人及家屬自發性成立「馬偕人工電子耳家族」,目前成員已近200人,而臺灣健保署自2017年7月起,對於18歲以下兒童健保給付人工電子耳手術,減輕許多家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