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濟州島養馬

然後老朱拿起‘華庭縣巡檢司奏報朝鮮入貢’的那份奏摺,對允熥說道:“藩國入貢,特別是朝鮮國是立國以來的次入貢,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這樣的事情,除了遭受其他藩國入侵的求救折以外,其他的很好處理,只需轉禮部和理藩院接待。這次朝鮮國是次入貢,讓禮部稍稍提高一下接待的規格即可,並不需其他處置。”

不過老朱雖然是這麼說了,但還是自己看了一遍,然後讓允熥看看,並說道:“你看看即可,不用特別注意。”

但是允熥拿起摺子一看,卻現一個他認爲非常重要的事情被老朱忽略了。

允熥一開始也沒有認真看,只是隨便掃幾眼而已。但是他不經意間看到上邊寫着:‘……請大明皇帝陛下賜予我國濟州之島……’的字樣,馬上精神起來。

濟州島在歷史上一度是個獨立國家,國號耽羅。西元11o5年被高麗正式吞併,設立耽羅郡,後改爲耽羅縣。蒙古人在西元12o6年崛起之後,於西元1211年就征服東北,然後沒費多大力量就打服了高麗,讓他臣服。但是一部分不服蒙古人的高麗人逃到了濟州島,蒙古人一直到西元1273年纔出兵征服這裡。

然後蒙古人順勢就直轄了濟州島,一直到西元138o年才因守島之人向高麗投降結束統治。不過高麗這次並未將其劃爲本土,而是立了一個傀儡來統治。但大明當時未予承認。朝鮮成立後接手了濟州島,現在來向大明正式請賜。

允熥還真不知道濟州島現在還算是大明的地盤,但是他現在既然知道了,就不會再讓它歸朝鮮管。他對老朱說道:“爺爺,你注意到朝鮮請賜濟州島的請求了嗎?”

老朱說道:“爺爺看到了,怎麼了,有什麼問題嗎?”

允熥一聽就知道老朱對於這種事情並不在乎。在老朱看來(明朝之後的皇帝也差不多),一個小島而已,有什麼要緊。老朱可是在正式立國以後,把直隸、浙茳兩省沿海的除了舟山羣島之外的所有島嶼統統放棄的,所以現在把一個島嶼賜給朝鮮並不在乎;更別提在他看來朝鮮管着和大明管着也沒啥區別。

但是允熥不這麼想。已經放棄的島嶼着急也沒用,但是濟州島並未放棄呢。而且要是現在濟州島賜給了朝鮮,並且以後自己‘融合’朝鮮的策略失敗了,可能就再也收不回來了。

所以他現在得想辦法勸說老朱。允熥深知他的觀念與老朱不同,所以得找其他理由。他想了想,說道:“爺爺,孫兒聽說濟州島是很好的養馬之地,我大明現在好的養馬之地都在長城一邊,極易受到北狄侵擾,有了濟州島作爲養馬之地就可以緩解這一情況。”

老朱說道:“交給朝鮮養馬也可,需要時從朝鮮要就是了。”

允熥回道:“爺爺,這本國直轄,與藩國代管豈是一樣?若是大明直轄,則需要用馬時直接調配即可;藩國代理怎麼會這麼方便?”

老朱對於賜不賜濟州島給朝鮮是無所謂的,現在看允熥這麼堅持,並且確實是馬匹很重要,就說到:“那就依你的意思,不把濟州島賜給朝鮮。讓太僕寺在那裡設立濟州牧監,並設立一個主簿廳,任命正六品主簿一名,兼管民政。”

允熥目的達到,心中舒暢,表情自然而然就多雲轉晴。這當然被老朱看出來了。他問道:“允熥,濟州島是海外小島,地狹民少,如果不是適宜養馬,不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之地而已,何必如此在乎?”

允熥知道價值觀問題是無法溝通的,所以只能說道:“孫兒認爲我大明非常需要一個完全安全的養馬之地。不然對付塞北蒙古會付出更多不必要的傷亡。”

老朱卻誤以爲允熥還在想着瞿能打仗傷亡過大的事情,又說道:“允熥,將軍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勝負而不是傷亡,如果仗打輸了,以後再想贏回來付出的代價要比當時的傷亡代價要大得多。”允熥只能盡力表現出誠懇的樣子表示接受。

老朱同樣批了一些字,並把這份摺子放到寫有‘禮部’字樣的框裡,然後拿起‘鳳陽府奏報淮河治水’的奏摺,對允熥說道:“淮河治水當然是很重要的事情,特別是鳳陽府既有你曾祖父的皇陵,其管轄的泗州又有我大明先祖祖陵(注1),更是重中之重。不過淮河氾濫洪水都是在春夏季節,現在已是深秋近冬,所以這是必須要處置不能留中但不必十分着急的事情。”

然後還是自己先看了一遍奏摺內容,然後再讓允熥看一遍。

允熥現代就喜歡結合歷史看地圖,能一天除了吃飯其他什麼也不幹光看地圖看一整天。現在到了大明,也喜歡在知道某地生某事的時候看地圖找到生事情的地方在哪。泗州祖陵和鳳陽皇陵當然也是特別關注的事情之一。幸虧允熥是皇孫,不然愛看地圖是要出問題的。

所以允熥一看奏摺奏報的地點腦海中就浮現出那裡的地圖,知道這次治水修堤的重點就在祖陵附近。然後他又細細看了幾遍奏摺,思索一會兒。

過了一會兒他說道:“爺爺,從這個摺子來看,今年夏天洪水肆虐時鳳陽府的堤壩應該是並未出問題,所以這次府衙請求修整泗州附近的堤壩應該只是有備無患。”

老朱讚許道:“這次你說的不錯!夏天時鳳陽府的洪水並未肆虐,甚至整個淮河流域的堤壩都未出問題。那麼你覺得該怎麼處理這份摺子?”

允熥已經想好了,說道:“爺爺,孫兒覺得今年夏天堤壩雖然未出問題,但是泗州一代堤壩極其重要,可允其修堤之事;但是,孫兒知道,蒙元末年之所以遍地烽火,就是因爲治水之事,這頻頻治水會不會對大明有不好的影響?”

老朱說道:“前元豈能和我大明相提並論?即使有一二蛀蟲,也必可現併除去。這次就允了治水之策。”本來老朱雖然很關心祖陵,但是也對於這次修不修堤壩無所謂,但是聽允熥這麼一說,還就必須修了。

然後老朱在摺子上寫了幾行字,又說道:“這治水雖是淮安府上奏,但是由工部負責,所以奏摺應該到工部,讓其處理;並謄錄副本回淮安府。”說着,把奏摺扔進了寫有‘工部’字樣的框裡。

======================================================

注1:朱元璋的祖父和曾祖父葬在泗州,所以朱家祖陵在泗州。鳳陽是朱元璋父親和叔叔,還有三個兄弟以及兩個侄子下葬的地方。

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967章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1340章 南洋風雨——雨襲第638章 三地的糧食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第247章 鄭國公府第1394章 方孝孺與李士魯第809章 戰安南——探查第1034章 祭奠與論功第981章 本第316章 調換文武官員第1436章 你是皇太子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1720章 退休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785章 大案——發現第170章 砸玻璃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260章 鍊鐵第31章 寶鈔戰爭——立軍令狀第712章 辨別真相——二人的訴說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衛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9章 謹身殿大討論——結尾第1781章 格致院視察——激動的文垣與談論引力第1483章 天文學大發現——太陽黑子第359章 議進兵第518章 爲什麼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1313章 準備第156章 兩家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260章 鍊鐵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731章 征討安南——準備和計劃第1517章 有人叛變第143章 戰——安全第804章 改名海南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616章 齊步走第201章 定年號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649章 糧典婿第959章 景川侯府與國子監第585章 第一個生日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1525章 見面第144章 卡廷——開始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251章 讀書第961章 在講武堂第1794章 姐弟感情與插曲第272章 掩護與實錄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1260章 五城學堂講課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849章 僞軍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1245章 真正的學校——教育的目的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1332章 南洋風雨——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的想法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594章 風潮第618章 俸祿和特權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第497章 子榮獨對第684章 西域佛教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5章 各自盤算第700章 難斷(二合一五千字章節,求訂閱!)第951章 任官番外5:分封制的變化三第108章 新一屆學生第57章 ……陰謀——一波第一第二折第1537章 很想當一次月老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1664章 巴布納——第一聲大笑第1811章 新的軌道列車第843章 軍醫第413章 歌謠與天上第1770章 高興的利奧諾爾第224章 皇家之人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1562章 巴布納——朱楩第442章 北巡——阿依努與更北第315章 齊夜話第1341章 漢洲攻略(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