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百年大計

第245章 百年大計

東漢時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徵辟制和察舉制。

東漢是二元君主制,所以纔會產生兩種入仕方式的區別。

徵辟,是地方行政長官或者中央聽說了某個人的名氣,專門下令徵辟他當官。

察舉,是地方每年都要選出一些名聲好的年輕人,推薦給中央,讓中央考察後任命。

當然,不管是徵辟還是察舉,被選擇的人都是可以拒絕的,這麼做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失禮,反而會讓人覺得是不屑於跟權貴合流,受到當世人的尊敬。

有一說一,這個觀念其實挺奇葩的。

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着爲國家效力,也不想着造福百姓,就是端着架子顯清高.活着的意義何在?!

可這年月的人,就吃這麼一套,覺得清高的人就是讓人尊敬和羨慕。

不管怎麼說吧,徵辟和察舉制的本意,都是要錄用那些在民間有才華,但是沒有入仕通道的人,給他們一個入仕做官的機會。

可隨着漢末世家豪強的力量越來越大,從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權,所謂的徵辟和察舉,都變成了世家的一畝三分地。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說的大多都是東漢末年這段時間的事兒。

到了董卓亂政,諸侯並起的年代,朝廷權威不存,這種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世家大族們進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權,後來曹丕繼位,爲了獲取世家支持他稱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讓世家徹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

至於司馬家建立的晉,本身出身就不正,後代更是各個奇葩,根本無力扭轉這一現象,導致後來了一系列內亂,最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所以說,察舉制和徵辟制的弊端,現在就已經顯露的很明顯了,諸葛亮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時間想不到比這更好的選材制度,同時也是維護劉備漢室宗親的人設,所以纔會繼續沿用。

現在,張溪告訴諸葛亮,有一種制度叫科舉制,大家不看家世,公平公正的在考場上決勝負,誰的學問好,誰有某方面的特長,都可以通過考試做官。

諸葛亮思慮了良久,很難對此做出評價。

科舉制確實是個好制度,這東西的原創,確實是李世民,還真的不是楊廣。

雖然確實是楊廣提出了“科舉”這一概念,但楊廣的關注點,其實是在“分科取士”上,他的“科舉制”的選拔對象,依然還是在山東世家或者關隴貴族的子弟,這點其實跟以前的人才選拔方式差別不大。

而李世民是在楊廣提出的“分科取士”的基礎上,把人才選拔範圍,擴散到了寒門階層,讓寒門也享有了上升通道。

真正的“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朝以後的事情。

制度是好制度,但諸葛亮怎麼想,都覺得不太適合現在的這個時代。

在這個世家力量龐大的年代,你強行把世家子和寒門士子放在一起,通過考試競爭上升通道,世家能樂意?!

以前人家可是隻需要有人推薦一下就能當官的,憑啥來跟寒門子弟一起考試,寒門子弟,他配麼?!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本質,就是要剝奪世家們的經義註釋權和話語權,現在又來了個科舉制,要剝奪世家掌握的人事任命權.益州世家會造反的,全天下的世家也都不會再歡迎劉備,劉備在這羣人嘴裡,大概率能相比桀紂了。

想明白一切後果的諸葛亮真心頭疼,這個張元長,真心不省心啊。

魚鱗圖冊的事兒,張溪已經是非常得罪這個時代的世家了,現在又來這麼一個三連套難不成元長跟天下的世家大族都有仇,非要把世家們往死裡整啊?!

本來諸葛亮還打算,在巴東郡跟張溪解釋清楚後,立刻趕回成都去的,但現在真心不敢走了。

策略都是好策略,但這應該是用一百年,甚至兩百年去做的事情,張溪不該現在一下子都拿出來的。

諸葛亮現在真心希望,張溪還是趕緊的去陪一下待產的孫尚香吧,千萬別在他面前添亂了。

張溪就這樣,被愁眉苦臉的諸葛亮給送出了館驛。

不過臨走前呢,張溪倒是想起楊家的事兒來了,就跟諸葛亮說了一聲,楊家有意代理巴東郡紙張製造的事兒。

諸葛亮敏銳的抓住了張溪嘴裡“代理”的詞兒,然後簡單詢問了兩句結果張溪又被諸葛亮給抓回館驛裡去了。

諸葛亮也埋怨張溪,前面淨說些要一兩百年才能做成的主意幹什麼,這種現在就能做的主意,爲啥不早說。

所謂“代理”,是張溪下意識的把楊家的行爲,歸類爲後世代理經營的那一套遊戲規則裡,說出來的詞兒。

順便的,張溪就把後世代理的一整套流程,跟諸葛亮講述了一遍。

簡單來說,就是把地盤歸置歸置,劃分一下區域,每個區域選擇一個人出來當代理人,每年交一定的代理費,其他區域的人不能跨區域銷售,以五年或者十年爲限期,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換人。

這樣總公司就獲得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同時也不用費心去管理,但一樣可以通過更換代理人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而代理人也可以憑藉總公司的支持,在該區域進行獨家銷售,不得跨區經營也能保證自己的一家獨大。

雙贏的選擇。

諸葛亮一聽,這不就是現成的,可以讓中央加強地方掌控,同時分裂地方世家勢力的好辦法麼?!

有這種好主意你不早說,淨扯什麼科舉.難不成你跟我也有仇?!

張溪表示我不知道啊.是真的不知道。

張溪壓根不知道這一套所謂的代理制度,其實是從唐朝劃分天下監察道的基礎上借鑑引用過來的,本身是一種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並不是簡單用來劃分代理區的。

用這種代理制度來選擇造紙代理商,既可以滿足現在的局勢,不大面積推廣紙張,刺激世家的神經,又能借此分化世家之間的關係,藉此在各郡製造出一些劉備集團的代理人,加強劉備集團的話語權。

最重要的是,代理商是有年限的,如果有人做的不好,劉備完全可以收回代理權,扶持另一個願意合作的世家。

至於造紙術.這玩意兒必須歸劉備掌控,不能交給世家,包括之後的印刷術,制墨術一樣,誰敢伸手就剁手。

所以嘛,諸葛亮得知了楊家的訴求後,親自出面,約見了楊家的家主楊既,跟他詳談了合作條件。

諸葛亮表示,紙張製造,只能是在成都完成,但是地方上紙張怎麼分配,怎麼發售,甚至怎麼去攫取利益,這個劉備集團不會干涉,可以完全交給本地世家來負責不過期限只有十年,十年後成都方面會重新考察。

當然,本地的紙張銷售,只能限於本地,也只會交給本地世家,不能跨郡,爲的是保證大家的權益不受到侵犯。

就這個條件,如果楊家願意接受的話,那諸葛亮可以看在是張溪引薦的面子上,提前跟楊家定下君子之約,等回到成都跟劉備請示後,就可以正式任命。

當然,如果楊家不同意也沒什麼,諸葛亮表示可以跟黃家談談。

嚴家老家主嚴顏現在病重,暫時無法決策,但黃家的家主黃權現在就在成都,大家都是常見面的同僚,諸葛亮表示談起來也會方便一些。

楊既能說啥?!

本來楊既的想法是能拿下造紙術,這樣的話即使將來劉備事敗,他們家有造紙術作爲依仗,一旦遭到大世家的逼迫,就把造紙術交出去,這樣也能保住楊家現在的規模,不會破敗。

可諸葛亮不是張溪,他不好糊弄,也摳門,造紙術這種生金蛋的雞是絕對不會讓出去的,就是要逼着楊家綁在劉備的戰船上。

而且有一說一,諸葛亮其實真的不用專門跟楊既談這個,人家黃家已經是半隻腳踩在了劉備的船上了,再綁緊一點其實也無所謂。

更何況.

“亮在成都時,常見元長於書信中誇讚令郎,此番前來巴東,亮欲帶令郎前往成都,薦於主公任用。”

對吧,人家連伱兒子的前途都提前給你安排好了,你要是再不答應,就有點不識好歹了。

再者說了,雖然不可能獲得造紙術的技藝,但益州世家同樣也沒人能有,如果諸葛亮真的可以保證各郡不得互相干預的話楊家可能無法成爲益州頂級世家,但在巴東郡,肯定會超越嚴家,甚至黃家,成爲第一世家的。

而且造紙術的技藝掌握在劉備手裡,發行權卻掌握在自己手裡。

這樣楊家依然可以用紙張發行權來籠絡小世家和寒門的人心,讓他們歸附於楊家,又不用擔心遭到大世家的逼迫,畢竟工藝流程是劉備掌控的,他楊既只是一個賣紙的,有本事你們去懟劉備去。

這事兒.可以幹。

楊既當場跟諸葛亮擊掌盟誓,拿下了巴東郡的紙張代理權。

(本章完)

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470章 關羽的決斷第56章 學藝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432章 偷襲汝南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942章 守關第727章 補救措施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1176章 郭淮的盤算第738章 青儲第864章 亂戰第1253章 拖時間第37章 一顧茅廬第375章 戰事漸平第572章 破寨第282章 變化第233章 佐官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386章 水泥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945章 撤軍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84章 沉船截江第846章 潼關之戰(一)第275章 成都來信第851章 潼關之戰(六)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740章 諸葛的苦衷第1066章 倒黴蛋張承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208章 雒城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229章 結束對峙第266章 江東來使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55章 拜師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949章 孫權的固執第691章 戍邊第1185章 魏縣第277章 礦營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619章 誤判第576章 截擊第478章 爭論第242章 楊儀第1027章 一箭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1087章 應對第570章 曹真的難處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769章 遲滯不前的魏軍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1051章 戰略第957章 天意第1044章 議罪錢第834章 追擊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354章 曹操第698章 坦白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1004章 邀約第1062章 醴陵對峙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979章 出使變故第665章 突圍第812章 擊潰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17章 糜竺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411章 冀縣平定第1052章 南征序幕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1025章 變數第1227章 對外用兵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955章 下下之策第51章 亂世人心第833章 誘餌第985章 荊州隱患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383章 分配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290章 戰報第679章 黃元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