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

“天子處深宮,劉備如何能劫?可是劉備大軍南下?緣何不早報?”曹操此刻已經完全亂了手腳,一連三問。劉協的存在對曹操意義重大,失了劉協,曹操治下有內爆的可能。

“明公,傳信之人到南鄭便已累死,只有文若書信在此,別無他言。”

曹操看完書信,荀彧也沒有寫詳情,只是說國舅董承和朝中數人聯合,在秋獮之日幫助劉協逃離許都,而劉備也正好有騎兵在豫州接應。許都的士兵追趕不及,讓劉協走脫了。

“全營收拾行裝,即日兵返許都!”

“且慢!”劉曄說道,“明公,此時不可退兵。昔曄曾言劉備必有他謀,今日果真應驗。那時曄勸明公回兵中原,乃爲阻劉備之謀。今劉備之謀已成,短期之內必無他想。明公當於此時速平巴蜀,以爲後計。”

郭嘉說道:“主公,昔日嘉曾言破劉之計,此計正在天子,而今劉備劫天子,已應嘉之想。然天子既失,嘉亦無奈也。”

“撤兵,散帳!”

“明……”鮑信拉住劉曄,搖了搖頭說道,“孟德之心已亂,此非取巴蜀之時,當徐圖後計。”

“唉……”劉曄只能無奈嘆氣。

葭萌關

“公子,曹軍似有退兵之意。”

劉循他們也知道,葭萌關守到現在已經很艱難了,曹操突然撤兵,非常不合常理。不合常理,一定有奸計。

鄧賢說道:“曹賊必有奸計。”

泠苞說道:“必是曹賊誘敵之計,公子不可追擊。”

張任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說道:“必是中原有變,曹賊不得不速回。公子當整兵擊之,曹賊可擒矣。”

劉循想了半天,看着死傷衆多的將士,最終也沒聽從張任的話。

而曹軍確實沒有準備斷後的士兵,曹操心神已亂,只想着儘快回到許都,郭嘉他們提議斷後,曹操也沒有多餘的反應。

回軍途中,曹操問道:“有何路可速回荊州?”

“明公若下葭萌關而取巴東,可順大江而下,直入荊州,此最速也。只可惜……”被曹操冷眼看着,劉曄也只能乖乖閉嘴。

鮑信說道:“公明將軍已取西城、上庸、房陵三城,孟德可從此路回荊州。”

衆人都知道走陳倉故道,再從關中回師許都的路好走,但曹操既然問了,顯然是不準備走回頭路的,他要一條捷徑。

“便從此路回。”

鮑信又說道:“夏侯將軍深入不毛,未能速回,可需等待。”

“令元讓率軍守漢中,大軍兵不得駐步,馬不得停蹄。”

曹操也知道西城縣、上庸縣那條路不好走,便讓鮑信和劉曄先大軍一步回到漢中準備糧草,他則帶着大軍直接橫穿漢中,不再在南鄭縣停留了。

一路上,曹操一直咬牙切齒的說着劉備的名字。而被曹操惦記的劉備,此時正率文武官員出彭城迎接劉協。

“臣冀州牧劉備,恭迎陛下!”

一路風塵僕僕,可劉協的精神非常振奮。劉協認爲他終於逃脫曹操的牢籠,擺脫傀儡的身份。劉協發誓一定要重整漢朝,成爲一代明君。

“皇叔快快請起!”劉協說道,“我大漢能得皇叔這般忠臣,方不使曹賊等輩成勢。如若不然,我大漢必爲曹氏所竊。”

“此皆仗陛下之功,將士奮勇殺敵之故,備不敢居功。”

寒暄過後,劉協說道:“朕能得見皇叔,皆仗國舅等忠誠之士,惜國舅死於曹賊之手,朕深恨之。”

劉協能逃出許都,全仗董承他們幫忙,而在逃離的時候走了和劉協不相同的路,讓劉協以爲董承死在了半路。

不久前,臨近秋獮,劉協召見荀彧,說道:“尚書令,朕多年未曾秋獮,實爲不妥。尚書令以爲如何?”

“陛下之言是也,正所謂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荀彧說道,“臣這邊準備秋獮之事。”

天子要打獵不是去玩的,而是一種重要儀式(當然某些昏君除外)。荀彧非常重視這次秋獮,認爲這是一次很好的改善劉協和曹氏關係的機會。

爲了劉協的安全,秋獮當天荀彧調來了許都大部分兵力,將場地圍住(圍三缺一)。

“朕必要獲此麋!”劉協連射三箭都沒能射殺眼前的麋鹿,惱怒道。

董承拉住一直跟在劉協身邊的曹洪,說道:“不可阻陛下雅興,大軍已圍場,陛下必無慮。”

曹洪想想也對,他也不想一直跟着劉協,便停下了腳步。

“什麼人!”劉協的貼身侍衛見林中有人接近劉協,而且來人穿着不像護衛便喝道。

“乃是友人,史護衛莫驚。”

今天秋獮,劉協帶在身邊的護衛都是他這些年拉攏的,人數雖然少,但忠心還是有保障的。

蔡谷帶着一批繡衣衛來到劉協身邊,說道:“陛下,諸事皆備妥,請陛下速行。”

“帝后與貴妃皆在後,朕如何能先行?”

“陛下之事當爲首,陛下可於許都城外等候,帝后等頃刻便到。”

史護衛問道:“陛下欲何往?”

見這名護衛神色不對,繡衣衛立馬將他圍在中間。史護衛看自己被包圍,臉色一變,說道:“陛下爲至尊,怎可離都?”

聽着史護衛的話,劉協明白史護衛不是真心效忠他的,劉協以眼神示意蔡谷。繡衣衛在軍候的帶領下向史護衛殺去,可這個史護衛劍法了得,剛一交手便連殺兩人。

“敵勇,弩殺之。”

繡衣衛拿出懷中的手弩,史護衛臉色一變,急速向來的方向奔去。

蔡谷見史護衛有脫離繡衣衛掌控的形勢,便對劉協說道:“陛下,速行!”蔡谷說完,護着劉協向林中而去。

“啊!”

第二百二十七章 戰機至第四百五十四章 力挽狂瀾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四百四十八章 劉永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一百六十八章 袁紹再敗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義滅親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一百一十七章 無功而返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城牆第七章 初戰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三百五十七章 諸葛瑾與諸葛均第三百五十五章 諸葛連弩第一百七十一章 袁紹死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二百九十章 陳、雷之死第四百零五章 狙擊槍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勢逆轉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二百六十七章 鞭撻士卒第十七章 羣雄起兵第二百零六章 事敗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二百九十章 陳、雷之死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三百一十九章 取夷陵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四百五十四章 力挽狂瀾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一百九十一章 孫權出兵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二百四十六章 鮮卑聯兵第三百三十五章 海上第四百零七章 零傷亡震世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域商貿第一章 高唐令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三百一十七章 分兵劫糧第三百三十六章 演員第一百五十章 張飛揚名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九十二章 白馬之殤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二百二十四章 中心開花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二百一十五章 華歆至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六十章 劉虞去青州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二百五十章 鄭陽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徐交鋒第八十五章 郭嘉第四百四十二章 利益相關第四百一十五章 爭與不爭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第四百三十章 王基再出發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息羅馬合約第三十四章 鄭玄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二百八十三章 樊阿南下第十五章 爲禍一方第一百四十一章 孫策亡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裝線膛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四百二十三章 白牛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三十九章 袁紹得冀州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