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出使南平(中)

董遵誨並不是一時衝動,他也想近距離觀察下這南平國主高從誨。畢竟南平國乃是距離山南東道最近的勢力,而他董家所在的隨州,正處於山南東道的中心。反正田敏乃是漢朝天子的使者,代表的乃是天子的顏面,高從誨只要有一絲理智,就不敢對田敏下手,跟着田敏去南平,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

田敏很是感動,如果說最早與董遵誨打交道是看在他姑父馮道的面子上,現在則完全是對董遵誨的欣賞。這樣一個品質優良的年輕人,必須加以表揚、提拔。

於是田敏在尹實和白延遇面前特意說出董遵誨隨他出行的事情,也讓白延遇等人對董遵誨加深了印象,不久之後,尹實與白延遇幾乎同時上奏,爲董遵誨請功。漢庭本來還因爲董遵誨年幼的緣故(二十歲),對他擔任都虞候一事有所猶豫,接到尹實、白延遇的奏章之後,很快明發詔書,正式任命他擔任隨州郡兵的都虞候一職。

董遵誨爲了出使一事,特意挑選了五十名精幹士兵,白延遇爲了壯大漢朝聲勢,又額外贈送給他五十匹戰馬及相應甲冑,讓董遵誨所帶領的這一小隊人馬,武裝到了牙齒!看着這些精銳人馬,田敏索性不再帶領自己的文弱部下,而是將護送的重任全都交給了董遵誨。

董遵誨一面命令部隊小心戒備,防止流寇的騷擾;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南平國通報消息:漢使田敏即將到達南平,請火速安排迎接人馬。

高從誨接到消息,怒極反笑:“也好,漢使來了,正好殺了他們祭旗,爲我的兩個冤死的兒子祭奠!”

在場地位最高的是劉扶,可他連吃敗仗,根本不敢相勸,劉扶不出聲,大家也都不敢言語,便聽從高從誨的命令,從南平國全境徵調青壯,準備對襄州、復州開戰。

其實除了少數幾個好戰之徒,大家都對開戰持否定態度,尤其是高從誨的三子高保融,更是對開戰前景不抱任何希望。何況對他來說,襄州、復州除掉高保勳、高保正,正是給他掃除了繼承王位的障礙,對他有功纔對。何況如今正值秋收高峰之際,正是收糧的要緊關頭,真把青壯們編入軍隊,那百姓們定會怨聲載道!

一大早,高保融就來到了高從誨的臥室門前,叩首請見。等到高從誨將他叫入屋子,高保融已經凍得瑟瑟發抖。一晚上過去,高從誨的怒火已經少了三分,再看着這兒子的可憐相,再聽聽他所說的理由,高從誨的怒氣便已經消散。便依兒子所請,將青壯放回家中,不過,各地守軍仍然進行集結整訓,隨時準備出擊。

用高從誨的話說,明知道長子高保勳死在襄州軍馬手中、次子高保正死在復州軍馬手中,如果南平國不加以反應、及時出兵攻擊,那天下都以爲南平國是隻軟柿子,南平國也就很難再維持目前的疆土,周遭勢力大了膽子爭相估計,那南平國也許會就此亡國!

高從誨的話也很有道理,高保融連連點頭稱讚,現在弟弟們都還年幼,自己是倖存於世年齡最大的一個。父王高從誨自從得知兩位哥哥遇難的消息後連連吐血,身體越來越弱,眼看着就要纏綿於病側,他高保融很有希望輕輕鬆鬆接過南平國的大權來,根本不用刻意表現什麼。這次進諫,讓父親對自己更是欣賞,這南平國的繼承權已經穩固下來,剩下的就是與周邊勢力打好關係了,尤其是與漢朝。

三天之後,田敏、董遵誨一行來到了江陵府,高從誨立即下令接見。見田敏、董遵誨等人也不跪下行大禮參拜,僅是拱手行禮,高從誨有些不滿,他故意大聲說道:“使者何必跑到這江陵來,我已經派出大軍攻打襄州、復州,不幾日就能得到好消息,到那時使者完全可以在襄州與我會面,何必南下呢?”

田敏畢竟是個書生,不通軍事,便目視董遵誨,讓他來回答。董遵誨便上前答道:“大王,我家正使礙於大王的顏面,不願意回答,我便爲大王解說一二。襄州兵馬足有兩萬有餘,前些日子雖然安友進叛亂折損了部分人馬,但是襄州家底雄厚,據說已經從房州、金州、唐州等幾個州縣招收了大量青壯加以訓練,守城綽綽有餘。而且襄州之後乃是隨州、鄧州,兩州均未曾受到戰火波及,又深處大漢腹地,完全可以抽調全部力量支援襄州!大王如果對襄州動兵,縱然打上一年,也拿不下襄州,何況我大漢朝廷難道都是擺設不成?襄州畢竟是山南東道的首府所在,如果南平國加以攻擊,我大漢三十萬兵馬必將南下!”

“三十萬兵馬?”高從誨哈哈大笑,“你在糊弄誰啊?契丹之後,中原哪還有這麼多兵力?!”

田敏此時大聲說道:“大王此言甚繆!當年契丹兵馬南下,杜重威率領大部分晉朝人馬投降,契丹人將他們安置在鎮州,並沒有將他們調到北方。等到我大漢建立,杜重威立即率部投降,這些晉兵如今全都是我大漢兵馬,區區三十萬人馬,只是其中一部而已!”

董遵誨偷偷抹汗,這老傢伙比我還能吹呢,不過看來高從誨倒是被田敏嚇着了,遲遲不敢反駁。看着高從誨鐵青的臉色,董遵誨知道此次出使已經基本成功,只要南平國不敢北進,隨州就穩如泰山,等到漢朝消滅內亂之後,就是後漢吞併南平之時!

高從誨與田敏又爭辯了幾句,最後還是被這看似老實的老頭給打敗了,田敏嘴中的後漢兵馬是那樣的強大,讓高從誨心中發虛。高從誨這次老老實實接過皇帝的聖旨,令人將它供在顯眼之處。

見高從誨態度恭敬,田敏也就不再以言語逼迫高從誨,很快賓主盡歡。

等到田敏一行離開王宮、前去驛站休息後,高從誨密令劉扶立即起兵攻打復州。高從誨暗道:襄州我惹不起,復州離得我這麼近,我難道還惹不起嗎?!

第398章 是賢士還是大頭兵第239章 劉子陂大戰(7)第96章 走鏢(一)第103章 甲具騎兵第370章 嚴打與審判第328章 空城計(下)第377章 六合大戰(中)第420章 炮兵對決!第355章 迎頭痛擊第74章 襄州鉅變(下)第297章 親密戰友副統帥(中)第229章 佔據滑州第481章 難堪與憋屈第188章 回家完婚(下)第447章 皇帝之死!第208章 大政變(1)第73章 襄州鉅變(中)第466章 一聲霹靂第280章 孤軍闖敵營第346章 攻克鳳州第263章 增援晉州第320章 党進大戰楊繼業(上)第465章 神兵突降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127章 西行平叛(3)第337章 全國海選第406章 斬將奪旗(下)第448章 南北夾擊?呸!第108章 直入鄴都(上)第298章 親密戰友副統帥(下)第76章 襄州定策第190章 計退南唐(下)第102章 上奏朝廷第108章 直入鄴都(上)第256章 黃旗加身(下)第211章 大政變(4)第5章 客棧送王樸(上)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102章 上奏朝廷第341章 破柴都第176章 所向無敵(下)第410章 暴怒出擊第159章 大戰王景崇(6)第285章 郭威遇刺第52章 趙匡胤的出走(上)第453章 儋珪槍、撥汗馬,可平天下!?第271章 遼國劇變(上)第60章 告別與行軍第306章 再戰北漢(2)第287章 敷衍了事的夜襲(上)第280章 孤軍闖敵營第232章 戰前謀算第223章 澶州示警第100章 曹州兵變(中)第491章 內訌第171章 鐵口神算(下)第137章 深仇大恨(上)第160章 大戰王景崇(7)第475章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第246章 護棺返京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260章 勸降劉贇第337章 全國海選第349章 刺殺郭榮!第199章 史府夜宴(下)第152章 馳援咸陽(下)第108章 直入鄴都(上)第169章 挖溝築牆第86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02章 上奏朝廷第98章 走鏢(三)第291章 祭拜孔子第484章 京中來信第173章 崩潰的西北角254 誰爲皇帝6第354章 伏擊追兵第54章 趙匡胤的出走(下)第444章 皇帝末路(上)第420章 炮兵對決!第15章 兵變?不怕!第8章 雲韶坊中話拔釘(下)第211章 大政變(4)第427章 三碗酒!第471章 猛張飛第144章 杜重威之死第358章 正陽大戰第39章 痛打趙匡胤(三)第66章 禍起蕭牆第240章 劉子陂大戰(完)第279章 謀算定勝局第292章 趕赴幽燕第28章 巧做整編第199章 史府夜宴(下)第479章 好大一場火(下)第151章 馳援咸陽(上)第332章 功虧一簣第494章 構陷第318章 炮兵指揮使(中)第420章 炮兵對決!第437章 大戰“姚大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