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天章閣講武

杜中宵進了天章閣,見趙禎和翰林學士歐陽修、王珪和胡宿已經那裡,急忙行禮。

趙禎吩咐賜座,賞了茶湯,道:“今夜無事,請中丞來,說一說軍陣之事。自前幾年全軍整訓,軍中委實變了太多。朕雖用心於軍校的教材,只是無人講解,總是有許多不明白。中丞領兵多年,這些教材都是從河曲路帶兵條例中變來,是天下最精通的人,正合做我老師。”

杜中宵忙道不敢。今天議事之後,自己回到御史臺,過不了多少時間,便有小黃門來,說是晚上皇帝在天章閣召見。一天都沒想明白什麼事情,原來是讓過來講軍事。

歐陽修道:“行軍打仗之事,以前只是軍令嚴明,並沒有什麼特別。自中丞建營田廂軍,在軍中開設學校,許多都跟從前不一樣。京城軍校中用的教材,許多官員看過,還有館閣官員幫着改了不少。不過說實話,能夠看懂的人不多。更加不要說,照着教材中說的作戰。”

胡宿道:“是啊,我們尚且如此,就不要說禁軍武將本就有許多不識字的了。軍校開了三年多,真正培養出來,能夠指揮作戰的人,其實並不多。能學會的人,沒有機會進去學。進去學的人,很多都學不會。朝廷也是爲難。”

杜中宵是帶着營田廂軍一起建學校,練新式軍隊的人,對於軍校學習沒有感觸。而在河曲路建武都軍校的時候,一直是學習與實踐並行,裡面當然有學習不行的人,但總有一多半能夠學好。聽了這話,對於京城軍校不熟悉的杜中宵,一時不由怔住。

看了杜中宵表情,趙禎道:“中丞回京任職,朕欲讓你來天章閣侍講,專一學習軍事。前方大軍如何打仗,我一切不知,實在非社稷之福。以前也請軍校裡的人來講過,不成系統,實在難得真意。”

杜中宵捧笏:“陛下聖旨,臣自該奉旨而行。不過,臣沒講過課,或有不當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趙禎道:“無妨,你做詩講,只要講解疑難即可。”

經過了今天議論前線戰事,杜中宵也想讓朝中的大臣,能夠明白現在的仗怎麼打。不然的話,還是像今天樣子,以後無窮麻煩。

說了些閒話,趙禎道:“今日崇政殿議事,中丞對於狄太尉安排,好似並不滿意?”

杜中宵道:“陛下誤會。狄太尉的安排與我帶兵時相差太多,一時難說好壞。”

趙禎笑了笑,知道杜中宵是礙於狄青地位,不好把話說得太明白。杜中宵在河曲路,把周邊強敵打遍,戰無不勝,拓地萬里,說到打仗難道還有比自己強的?只是狄青以樞密使出外,帶大軍攻党項,是現在宋朝武力的代表,杜中宵也不好說什麼。

杜中宵道:“依現在軍校所教,打仗不應該是這樣的。軍隊編制如何,有多少人馬,多少軍械,要面對什麼任務,加強了什麼力量,都應該清清楚楚。依照計劃打仗,指揮官能夠在與計劃不符的時候臨機應變,保證完成任務。這樣做,纔是臣所熟悉的。”

趙禎嘆了口氣道:“你說的簡單,要學起來談何容易?狄青自士卒到太尉,在軍中數十年,只知道上陣殺敵,到現在學這些自然就吃力了。”

杜中宵道:“世事變化太快,是沒有辦法的事。狄太尉以樞密使之尊,難進軍校學習,已經是很難得了。不過,指揮作戰,朝廷自該有章程,指揮官依章程行事。狄太尉在鎮戎軍,臣感覺,只怕是那裡沒有章程,朝廷也沒有爲其配備足夠力量。”

趙禎道:“該配備的人力物力,自然都配了。只是能不能發揮作用,讓人生疑。”

杜中宵想了想,道:“全軍整訓之後,作戰指揮歸樞密院,軍政歸三衙。今日議事,臣感覺樞密院對於前線,所知道的並不多,難以做到全局指揮。”

趙禎道:“中丞,改革朝政,哪裡是那樣簡單的事情。必須一步一步來,步子大了,就容易出亂子了。軍政歸三衙,原來的三衙,除了幾位主管將領,只有公吏三十餘人,哪裡管得過來?增加官吏,這些官吏在哪裡?禁軍的將領,許多人大字不識,做不來這些事情。只能夠拉長時間,一點一點,把舊的將領換掉,才能做到。現在三衙和樞密院,並沒有按照軍政軍令,各自分開。”

杜中宵點了點頭,表示明白,有些無奈。說到底,趙禎是不希望對軍隊有過於劇烈的改變。好處當然明白,可一旦劇烈變革,就涉及到大量人事變動,作爲皇帝哪裡敢放手。今天趙禎已經說得很客氣,實際就是皇帝不懂,不敢放手變革。

見杜中宵不再堅持,趙禎點了點頭,起身道:“諸位隨我來。”

把旁邊的一扇大屏風拉開,就看見後面是一張大桌,上面鋪了一張巨幅地圖。

趙禎道:“這是依據鎮戎軍前線所報,命軍校裡的人制出來的。上面標了敵軍大致佈置,還有我軍的位置。朝廷大臣多不知軍事,今日議事,縱然有這地圖,也難以拿出來。中丞是曾經帶軍打仗的人,對着地圖說一說,這一仗到底如何。”

杜中宵和歐陽修、王珪、胡宿三人上前,看着地圖。地圖是專家繪製,非常精準,上面標得也很詳細。上前一看,雙方態勢一目瞭然。

趙禎指着地圖道:“現在我軍近三十萬大軍,聚集在鎮戎軍周圍十里的山谷內,各部位置,都已經標在地圖上。狄太尉軍略,是聚集大軍,沿着葫蘆川向北進,取党項賞移口。而後在隋朝蕭關附近分兵兩路,一路取韋州,一路取西壽。”

杜中宵點了點頭:“要攻靈州,韋州和西壽監軍司必取。其實,本朝大軍要沿葫蘆川攻敵,党項的天都山防線,應該提前解決掉。吃過火炮的虧,現在党項天都山的各城,都經過加固,小的據點主動放棄了。真正能威脅我軍的,只有韋州和西壽兩座軍城。”

趙禎道:“中丞覺得,狄太尉如此佈置並沒有問題?”

杜中宵搖了搖頭:“三十萬大軍,在山谷中聚在一起前進,太過於擁擠了。按照正常,應該分成幾路。依我在河曲路的經驗,一路人馬以三到五萬人合適,再多就難於管理。狄太尉大軍,按此應該分成六路到八路人馬,各自分配任務。韋州和西壽監軍司,党項的兵馬不多,防守也不強,一路兵馬就足以攻下那裡。所以按照正常,應該以一路人馬先行,掃蕩天都山中党項的各處小股駐軍。而後以一路向西攻西壽監軍司,另一路攻韋州監軍司。中路大軍沿葫蘆川直行,去攻鳴沙。如此一來,大軍堪堪展開,不致太過擁擠。現在大軍聚集一處,實際上大部分軍隊,只是隨行而已,無法作戰。”

趙禎點了點頭,明白杜中宵的意思。

鎮戎軍向北是寬闊的葫蘆川穀道,兩側是低山丘陵,而且越向北山越低。山間有穀道,最主要的威脅就是西壽和韋州,可以在宋軍北進之後,繞道攻擊其側後。

宋軍有三十萬大軍,完全可以先行把天都山掃蕩得乾乾淨淨。党項居於劣勢,應該連派援軍的勇氣都沒有。掃蕩乾淨天都山後,以主力出葫蘆川穀道,與山中各路會合攻鳴沙。

狄青的佈置,是主力猥集一處,隨着大軍前進,逐次攻取天都山中的党項地盤。這樣做,就實在太慢了。能夠進入山區作戰的,其實沒有多少人,大多數部隊其實根本不會遇敵。

歐陽修道:“三十萬大軍,擠在一處山間穀道,實在無法作戰。”

杜中宵道:“狄太尉的打算,是大軍沿着穀道前行。每到有山間道路的地方,主力停在穀道中,派出一部去攻党項駐軍。有大軍作爲後盾,不管如何,党項都無法抵敵。”

歐陽修看看王珪和胡宿,搖了搖頭,還是不太明白前線局勢。

其實狄青的打算,是不管任何時候的戰鬥,都不能脫離宋軍大軍的保護範圍。三十萬大軍,是党項無法抵抗的,便就以此爲資本,確保不敗。

趙禎看着地圖,一時沒有說話。由於狄青所部編制比較亂,杜中宵所說的分路分兵,一時之間想不太明白。但狄青的戰略太過保守,導致用時太長,而且損耗必然也大,卻是非常清楚。

杜中宵指着地圖道:“狄太尉打算,明年春天攻佔鳴沙,確保葫蘆川穀道的安全。而後再用大半年的時間,把鐵路延伸到鳴沙去,用的時間太長了。三十萬大軍在那裡,如果沒有鐵路,朝廷根本就無法支撐。實際只用一兩個月時間,就可以掃蕩天都山,攻佔鳴沙縣。一邊修鐵路,一邊攻靈州,並不耽誤。”

這就是杜中宵想說的事情。狄青的做法可以取勝,但取勝的代價實在太大了。當然現在的宋朝付得出這種代價,怕就怕,契丹那裡出現什麼意外。

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53章 各有前程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58章 真香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54章 同病相憐第181章 開店第102章 坐車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04章 安排第155章 販魚第123章 超期不贖第51章 三本冊子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50章 好酒第76章 試刀第99章 奚人降了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6章 御史之論第135章 伊州獻城第225章 大戰將至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78章 作戰當勇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199章 軍校第4章 包龍圖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37章 貪得無厭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22章 實驗第91章 沒有出路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62章 看看火車第9章 酒糟蒸酒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52章 一敗再敗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59章 要學好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187章 大戰將起第52章 禁地第136章 學校第42章 故交第74章 兩個拳頭第68章 反攻第68章 稀罕物第46章 人心惶惶第121章 迴歸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128章 夜談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26章 合作第10章 攻守易勢第7章 糟白酒第147章 曾經的上司第84章 兄弟相見第56章 依山而陣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81章 焉耆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209章 編制第7章 審案第16章 一燒了之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224章 回鄉第4章 應對第55章 上下相制第68章 稀罕物第10章 不賣給你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28章 奪權第253章 斬將奪旗第56章 人多糧少第1章 疾風暴雨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49章 因地制宜第136章 納稅人第57章 民以食爲天第245章 越次入對第29章 奏對第204章 走私第50章 烈酒如火第115章 四面合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