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舊人相見

出了酒樓,送別三人,杜中宵看着天上的圓月,伸了個懶腰。此時已是半夜,街上沒什麼行人,只有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天上。月華如水,照在京城的大街上。

杜中宵的家在高陽正店西邊不遠,離的最近。韓月娘花大價錢買下的房子,這時顯出好處。京城裡的房子太貴,越是離着皇城近,大的房子越少,想找處合適的真不容易。

走在街道上,杜中宵覺得心情放鬆了許多。回到京城一個多月,慢慢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圈,日子正常起來。今天皇帝說,可以找以前的河曲路的屬下,也是一個信號,對杜中宵防得不那麼嚴。當然,這也說明了這些屬下,沒有帶兵的將領,大多都是在軍校教書。

教書就教書吧,反正官正常升着,俸祿發着,只是不帶兵而已。現在禁軍的情況,不是單獨編練幾隻軍隊,也沒法去帶兵。新舊衝突,比杜中宵以前想的還要嚴重。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讓羅景去城中,把自己在河曲路時的幾個重要將領,如竇舜卿、姚守信和十三郎等人請到自己家裡,飲酒閒談。自從他們被調入京城,好多人都再沒見過。

太陽高升,三人提了兩隻雞,帶了幾條魚,還有一罈酒,高高興興地到了杜中宵府上。

杜中宵看了三人帶的東西,笑道:“到我這裡,爲何還帶雞啊魚的,難道是怕請不起你們嗎?”

竇舜卿道:“這是禮節,我們到經略府上,豈能空手?不過經略家大業大,一般禮物不缺,能夠讓經略看上眼的,我們又着實買不起,只好帶些吃食了。”

杜中宵笑着搖頭,讓家人把東西拿去,在客廳裡落座。

上了茶來,杜中宵道:“離開河曲路三年了,你們在京城,過得還好嗎?”

姚守信道:“初來的時候忙一些,後來就是在軍校裡,每日裡教課。若是心情放開,當然是比在軍中安逸許多。不過經略知道,我們這些人是營田廂軍出身,好不容易得了正式軍職,卻又到軍校來。說老實話,初時大家牢騷滿腹,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杜中宵嘆口氣:“有什麼辦法?唐龍鎮一戰連敗契丹,還斃了契丹國主,外帶一羣大將。到了順化渡,又幹淨利落地擊敗党項。我們這些人,立的軍功太多,太大,也只能夠如此了。所謂功高不賞,能夠安安穩穩教書,已經是難得日子,不要滿腹牢騷。”

姚守信道:“初來的時候不明白,幾年的時間過去,大家也都想通了。便如經略,後來又平定了西域,何其大的軍功,還不是回朝做個御史中丞?”

杜中宵笑着搖頭:“做御史中丞有什麼不好?只要謹慎一些,誰都不得罪,也能落個好名聲。”

其他幾個人一起笑。這麼長時間,大家也都想通,朝廷的安排,實際就是剝除杜中宵兵權。雖然留了楊文廣和趙滋兩人在河曲路,最重要的騎兵和炮兵首領,卻都在軍校養起來。楊文廣和趙滋本來就是禁軍軍官,與這些人不一樣。官場上的事,升升降降,本就如此,不能夠想得太多。

說了會閒話,杜中宵道:“京城軍校現在情況如何?我聽人說,你們師資力量雖好,教的效果卻一言難盡。初時比武都軍校差,後來大家慢慢就不當一回事了。”

十三郎道:“京城軍校,除了進來的一些武舉人和落第進士,其餘全爲京城禁軍的軍官。他們許多人大字不識一個,要從頭開始教,如何教得?我們在隨州時,初入學校,不識字沒關係,一直有認字的學習班。這些人是軍官,年紀又大了,識字班哪裡教得了?最後就是,大部分在軍校裡學習的人,連字都認不了幾個,能教成什麼樣子?人人都知道這樣,也就沒人管了。”

杜中宵道:“那些進入軍校的武舉人和落第進士呢?他們總是識字的,應該教得好。”

十三郎道:“這些人還好。初時他們與禁軍來的人一起上課,最後不是辦法,聖上特旨,讓他們別做一處。這些人倒是學得好,只是三年時間,剛剛有人能夠出去帶兵。官職太低,沒大用處。”

杜中宵點了點頭,沒有再說。心中卻明白,軍校真正教出來有用的人才,只怕多是在那些武舉人和落第進士中。朝廷只怕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分開教課。

舊軍隊的改造談何容易?特別是在這樣的和平時期,而皇權的倚仗,正是原來的禁軍軍官。朝廷如何安排,第一還是爲了保證皇權穩固,安撫禁軍舊軍官的情緒。不想繼續從軍的,早已經主動到了別的軍隊,或者爲廂軍,或者到地方改換兵職,有的直接除役。繼續留在軍中的,多都是將門世家,在軍中有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除了當兵,實在沒有好的出路。

宋朝以軍立國,這些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軍隊的態度。爲了穩定,只能向他們妥協,京城軍校最後淪落爲一個鍍金的地方。沒有足夠的新軍官,這些舊軍官就不能拋棄,湊合着用。

想起狄青的三十萬大軍,杜中宵心中明白,裡面的軍官,大多就是這樣從軍校出來的。學到多少東西實在難說得很,很多將領可能就學會了放槍放炮,連怎麼用都不明白。這樣的軍隊,再加上舊的統兵體系,兩者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

其實越是這樣,越應該按照改革後的軍事體制,分路編制,設置各級軍官,責任明確。隨着戰事的進行,能者上,不肖者下,用戰爭淘汰掉殘存軍事體制的影響。可作爲主帥的狄青,是典型的舊軍人,沒有這樣的魄力,最後就成了那個樣子。

姚守信道:“以前軍中沒有炮兵,我那裡都是特別招來的人,要好一些。最少,要學炮兵,不能不識字吧。只是讀詩書的人,去學那些數學知識,麻煩不少。這幾年來,學炮兵的人,最後要有三分之一實在不合適,被淘汰掉去學別的了。”

竇舜卿道:“炮兵當然不一樣。我們這些人教的,有從炮兵那裡退下來的人,都是寶貝。與禁軍來的軍官比,不知好教多少。現在軍校裡面,就數步兵最被人瞧不起。”

杜中宵道:“也不是如此。步兵學的最多,真正的指揮官,還是要從步兵中選拔出來。”

竇舜卿笑道:“經略說的好輕鬆!軍校裡的學員,除了舊的禁軍軍官,能不能學成還不好說。縱然學成了,也不過做個小統兵官,能成指揮官的,十個裡都沒有一個。”

杜中宵道:“前途嗎,誰不想要個好前程呢。炮兵俸祿高,前程好,招人的要求自然高。整訓後的禁軍,炮兵可是單獨編列,官職比其餘的高一到兩級呢。”

十三郎道:“就是。以前禁軍之中,地位最高的是騎兵。自從有了炮兵,便就不是這樣了,什麼都是炮兵最好。就連馬匹,到了之後也是炮兵先挑。”

姚守信在唐龍鎮有大功,本身又是技術型軍官,雖然不帶兵,還是被朝廷優待。他本來只是拉縴廂軍的指揮使,自己的心態也比較好,並不怨天尤人。

十三郎道:“其實炮兵還好,終究是以前沒有過的兵種,不識字的也沒法去學。軍校所教,也是姚團練說什麼就是什麼,並沒有人閒話。騎兵可是不行,以前禁軍多有騎兵軍官,我要這樣教,他偏說那樣纔好,平日裡不知多少煩惱。”

竇舜卿道:“都是一樣,步兵尤其如此。初入軍校,連教最基本的軍姿,都有軍官出來,說以前不是這樣練的,要怎樣怎樣。教練陣法,我教了三年,幾乎就沒有能夠練得精熟的。他們總有許多理由,不說是自己不肯用功,偏偏就說教的方法不對。特別是知道了換成新軍後,槍相當於以前的刀槍,炮相當於以前的弓弩,更是許多想法,有時讓人啼笑皆非。”

杜中宵笑道:“這有什麼稀奇?我們在隨州訓了數年,開始不也是這樣的?”

竇舜卿連連搖頭:“經略,可是不一樣。在隨州時我們是無人教,都不知道怎麼使用,當然說什麼的都有。現在是在學校裡,有教官,有教材,還這樣講,如何得了!”

杜中宵明白,沒有新式軍隊的骨架,編練已有軍隊比招新兵還麻煩。最後留下來這些軍官,許多是世代父子兄弟從軍的,家中自有傳承,而且有的被視爲傳家寶,當然麻煩更多。

爲什麼不把舊的軍官裁掉,重召新人?因爲沒辦法。宋朝的禁軍是終身制職業,入軍以後,只要不是老弱,或者實在不成樣子,一干就是一輩子。到了六十歲,拿半俸養老。實際很多軍中,爲了那一半的俸祿,許多人到了六十歲還在軍中。這些人只會當兵,裁掉了他們,數十萬人在京城中吃什麼?

第15章 朝爭第98章 回京奏事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26章 圍堵第45章 時移世易第37章 接待第34章 親臨前線第106章 慶功第26章 合作第113章 虧了第143章 包車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105章 寶貨第93章 一切都很新奇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82章 鍊鋼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56章 身邊人第11章 党項收人第176章 錢荒第40章 盡殲來敵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76章 偏頭寨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10章 血濺五步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30章 僥倖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127章 南下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54章 逃散之人第94章 樞密副使第213章 新與舊第151章 大雪第81章 靈州城下第40章 兩軍對峙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62章 心累第20章 威力盡顯第160章 實戰第一第186章 夫妻相見第3章 破城第63章 文臣論兵第59章 兩軍會師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92章 不買別動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72章 不務虛名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71章 何去何從第86章 地方龍蛇第98章 鋼如泥土第7章 堵第26章 反噬第72章 兵臨靈州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102章 投降第271章 韓琦第71章 試槍第153章 各有前程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248章 北上第21章 眼見爲實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50章 如釋重負第95章 絕路第6章 糟民第142章 今非昔比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112章 慶功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54章 炮轟甘州第57章 掛麪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183章 專業化第77章 諸事不同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23章 物是人非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25章 栽培第86章 地方龍蛇第219章 打獵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38章 進山第212章 通車了第257章 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