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同年

出了東華門,杜中宵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此次會見,從頭到尾自己都覺着不緊張,沒想到額頭竟然出了汗。崇政殿裡的那種環境,自己又只進去過幾次,確實讓拘束。

此次面君總體來說還不錯,皇帝對杜中宵比較滿意。御史中丞直到現在,仍然是個職責在不斷變化的職位,總的來說現在的皇帝登基之後,開始慢慢變得重要起來。特別是人員任命不許宰執插手,有了牽制宰執的能力。杜中宵要做些改變,皇帝也並不反對。

這是個大變革的時代,從政治到軍事,不知道變了多少。御史中丞變一變,也沒有什麼。

羅景等在門外,見到杜中宵出來,急忙上前,道:“官人可算是出來了。夫人交待,今天是官人到京城新家的日子,家裡請了四鄰,要慶祝一番呢。”

杜中宵道:“慶祝什麼,你們都住到京城一個多月了。我現在做御史,最要不得這些虛名。”

羅景只是笑,再沒有說什麼。府中韓月娘要熱鬧,主人要清靜,自己不好說什麼。

杜中宵的新家,在大相國寺後邊的安業坊,原主人是個生意失敗的商人。因爲急於用錢,便就把宅子賣了。杜家能買下來,最主要的是能夠立即付現錢,開封城裡有這個財力的人家並不多。

新家離着皇宮不遠,與羅景一起騎着馬,帶着隨從,杜中宵揹着斜陽,到了自己新家門口。門口的主事是原來家裡的老人,見到杜中宵,飛一般地跑回家裡稟報。

杜中宵下馬,父母和韓月娘已經帶着孩子迎了出來。父親滿面笑容,韓月娘微笑不語,只有母親因爲多年未見,不由在那裡抹眼淚。

上前向父母行了大禮,杜中宵道:“孩兒不孝,在邊地數年,未得見兩老之面。”

杜循拉着杜中宵的手,看了又看,口中道:“你做官的人,自然該當是以國事爲重。我們兩口兒年紀還輕,有什麼!現在你入京爲官,我們也在京城裡買了宅子,從此安安穩穩,一家人住在一起,不知多少人要羨慕呢!聽說你今日入京,你的幾位同年來問了幾次,說好今夜前來看你。”

此時在京城爲官的杜中宵同年,有五六人。官最大的是王珪,已經做了翰林學士。他中進士的時候已經爲官多年,名次又高,文采又好,不是其他人可以比的。特別是王珪起草詔書,甚是得體,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所以從知制誥而進爲翰林學士,是此時升官的最快道路。

除了王珪外,還有爲羣牧判官的王安石,此時知太常禮院的蘇頌,以及幾個小官。他們是跟杜中宵熟識的人物,一聽杜中宵今日入京,相約一起前來拜見。

進了院子,杜循道:“你且隨月娘回房中梳洗一番,太陽將要落山,你的同年就要來了,不可以失了禮數。你雖然現在做的官大,以後卻要這些同年幫襯。”

杜中宵笑着點頭,與韓月娘一起,回到了自己的住處。自己的這幾位同年,都不是簡單人物,以後必然是要互相依靠的。但像父親說得這麼直白,官場上的人可說不出口。

回到住處,韓月娘道:“當年你突然間就帶兵北上,連去給你送別都做不到。一走三年多,想起來着實讓人心焦。這幾年,你在外面過得好麼?”

杜中宵輕摟着韓月娘的肩膀,道:“好,並沒有什麼難處。只是一個人在外面,經常會想念家裡的人,那種日子難熬。現在好了,到京城爲官,別的好處不說,與家人團聚就是難的。”

久別重逢,這是兩個人的時光,孩子被奶媽帶去了。杜中宵和韓月娘坐在窗前,訴說着這幾年的離別時光,有一種溫馨的感覺。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這一種家的感覺。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外面傳來父親的聲音:“你收拾完了麼?同年們可是已經到了!”

杜中宵急忙答應,由韓月娘幫着,脫下公服,換了常服。今日面君,穿的都是正式朝服,換起來格外麻煩,一時間手忙腳亂。幫着杜中宵換完,韓月娘不由捂嘴而笑。

杜中宵也笑,對韓月娘道:“進士爲官,最重要的就是當年同榜之人。我今日進京,這幾位同年便就前來相見,可見一斑。以後在京城裡,要跟他們多走動。”

韓月娘道:“我自然曉的。雖然我是個賣酒人家的女兒,竟然不給你添亂就是。”

杜中宵輕輕拍了拍韓月娘的肩膀,出了房門。幾個孩子正在院裡玩耍,因爲與杜中宵不熟,怯生生地叫聲爹,便就站在那裡。此時杜中宵沒有時間,與他們打了聲招呼,便就到了外面。

客廳裡,以王珪爲首,王安石和蘇頌等人正在說着閒話。見到杜中宵過來,一起站起問禮。

敘過了禮,各人分賓主落座。杜中宵道:“今日回京,得諸位前來拜見,是難得的事。明日沒有早朝,今夜一醉,敘一敘我們分別之情。”

王珪道:“待曉面君之後,如果不嫌辛苦,我等自然是求之不得。”

杜中宵道:“我前日到了驛館,已經休息兩日,有什麼辛苦?我們多年未見,正該敘一敘別情。”

說完,杜中宵道:“家中今日後院整備了一桌酒筵,專等着你們來。天色不早了,我們便到後院裡去,在那裡一邊喝酒,一邊說些閒話。”

衆人自無異議,一起起身,到了後院裡。家中的其他人,這個時候都主動避開。杜家本來是小門小戶,跟官場上的人不熟,杜中宵中進士之後,才發了起來。這些同年中,只有蘇頌與杜家熟悉,其他人都只是聽聞,根本沒有見過。此次回京爲官,杜家要慢慢熟悉,才能打開局面。

各自落座,倒滿了酒,杜中宵道:“多年未見,大家且飲一杯!”

衆人舉想酒杯,一飲而盡,一邊吃着菜,一邊說些閒話。

王珪道:“自慶曆二年我們登第,到現在一眨眼間,已經十四年了。十四年間,待曉從幕職官、小知縣,到爲帥一方,建功無數,今日做了御史中丞,實在是我輩楷模。我們飲一杯酒,爲待曉賀!”

杜中宵連道不敢,與衆人一起喝了一杯酒。翰林學士雖然與御史中丞官位相差無幾,王珪卻是中進士時已經爲官多年,又是走的辭臣道路,與杜中宵不同。杜中宵一直在外爲官,憑着政績和軍功,走到今天,無人可以置疑。當年慶曆二年的進士,杜中宵是當之無愧的首領人物。

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106章 慶功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11章 不降立斬第81章 合議第200章 捕虎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28章 奪權第131章 受不了了第148章 楊家將第42章 故交第8章 賈逵出兵第80章 左右逢源第58章 百年計第140章 反常第29章 讓你吃雞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258章 出首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122章 稀奇第52章 一敗再敗第39章 壟斷漲價第71章 壓路機第98章 只取朔州第87章 先利其器第208章 奇才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118章 普通人第66章 酬功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38章 峰迴路轉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73章 出門難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85章 內亂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155章 販魚第37章 僵局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103章 不湊巧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83章 衆官請客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145章 康員外的煩惱第31章 炒鋼第156章 審問第53章 分兵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48章 慶功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165章 渡河第133章 回鄉第8章 賈逵出兵第39章 壟斷漲價第43章 不同待遇第37章 貪得無厭第73章 舊人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60章 交鋒第98章 無事生非第108章 勸降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08章 勸降第235章 突破口第77章 諸事不同第87章 先利其器第8章 制硝第125章 規劃第44章 背後勢力第89章 內亂第67章 生意第6章 糟民第86章 連夜攻城第191章 于闐路口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93章 三碗不倒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71章 花超了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12章 施粥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51章 進逼甘州第38章 峰迴路轉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26章 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