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官制

飲了幾杯酒,說起這幾年衆人的經歷,都頗多感慨。杜中宵的功績,衆人都聽得多了,很多都引爲榜樣。慶曆二年的進士,十餘年間,杜中宵做到了御史中丞,王珪做到翰林學士,也算是難得了。

王安石爲羣牧判官,向杜中宵舉杯:“在隨州時,待曉提舉一路常平,建營田務,能使本路財用不缺,已經覺得難得。不想數年之後,在北方屢立大功。拓河曲路,又平定西域,這豈是普通事?特別是平定西域,都是漢唐盛世偉業,着實不易。”

杜中宵道:“也是機會遇上,身逢其時罷了。沒有漢唐之基,西域就不是那麼好平定的。雖然與中原斷絕音信數百年之久,西域終究曾爲故土,兵馬到了,一切都還容易。”

衆人一起笑,說是杜中宵謙虛,共同飲了一杯酒,問起杜中宵平定西域的故事。

杜中宵道:“其實不是我謙虛,而是真的如此。現在我們與漢唐時不同,修了鐵路,大軍到西域不那麼難了。軍隊用火槍火炮,其他軍隊不熟悉。大軍進西域,高昌一場像樣的仗沒打,便就潰敗。黑汗集中大軍相戰,一戰失敗,全軍覆沒,便就再沒有作戰的能力。我們佔于闐,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唱着歌跑着步去的。時也命也,這個時候,只要自己不出問題,周圍並沒有能夠跟朝廷匹敵的。”

王珪道:“依待曉所說,朝廷欲對党項用兵,也沒有問題?”

杜中宵想了想道:“按說不應該有問題。只要以我之長,攻敵之短,党項用什麼阻擋?不過行軍打仗嗎,有絕對優勢,也還是可能發生意外。對党項一戰,最關鍵的是將師們嚴守本分,穩紮穩打。”

王珪搖了搖頭:“實不相瞞,朝廷討論對党項用兵的時候,可沒有這麼順利,很多大臣都反對。認爲雖然待曉帶兵連戰連勝,其他人卻未必有這本事。畢間十幾年前,朝廷與黨項作戰,敗多勝少。”

杜中宵道:“此一時彼一時,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朝廷的軍隊,只要真正在軍校練過,作戰時謹慎行事,便就不會失敗。當然,凡事總有意外,但意外總不能妨礙了朝廷大計。”

這幾位文官,對於朝廷這幾年軍隊的變化,除了只知道用火槍火炮代替了弓弩,對其他事情知道得不太多。今天正好有機會,便問杜中宵現在軍中的變化。

杜中宵介紹了現在軍中情況,道:“朝廷現在的軍隊,最大的變化,一是用槍炮,再一個是指揮體系跟着變了。對於很多軍官來說,許多人只憑眼睛看,看見了槍炮帶來的變化。卻不用心去想,想不明白在這些變化面前,自己該怎麼去做。結果就是他們用着舊方法,管着新軍隊,諸多不適應。”

蘇頌道:“全軍整訓之後,都是用舊軍官做新軍官,當然如此。”

杜中宵嘆了口氣:“這是沒辦法的事,舊的軍隊就在那裡,總不能不用他們。這幾年許多廂軍都是由禁軍變過去,不想參軍打仗的,都已經走了,剩下的人掌控軍隊。總還用再過十幾年時間,軍校能一直保持較高的質量,才能由新人慢慢代替舊人。這個時間很漫長,非一朝一夕。”

其實真正做起來並沒有那麼慢,不過這個時代沒有對照組,不管怎樣,宋軍只要前進,就是最先進的。這種形勢下,很容易出現反覆,說不清楚。

說起了軍隊,衆人便討論起前些年杜中宵帶軍北上,連立勞功,都是讚歎不已。

韓宗彥道:“在當年,如果待曉帶軍南下,隨着狄太尉平儂智高,必然沒有今日大功。只能怨契丹昏了頭,竟然乘勝去取唐龍鎮,讓待曉帥大軍北上,連立軍功。”

杜中宵笑道:“這就是契丹時運不濟,在耶律重元敗了之後,其國主帶大軍攻唐龍鎮。結果駐軍之地離得太近,被姚守信指揮炮兵,一輪炮結果掉了。沒有契丹國主突然去世,契丹也不會兩帝並立。”

這話出口,衆人就笑。蘇頌道:“說起來契丹兩帝並立,折騰了三四年時間,還沒有分出勝負。正是因爲如此,朝廷這幾年使勁折騰,也不怕外敵。”

王安石道:“還能夠有什麼外敵?待曉在河曲路,先敗契丹,再敗党項,俱是大戰,他們哪裡還敢跟我們作戰?沒有那幾場大勝,朝廷哪裡敢折騰!”

這纔是根本。杜中宵先敗契丹,再敗党項,對他們的影響太大。接下來的幾年,宋朝國內再怎麼折騰,這兩國都沒有戰心。經過了三年多的整合,宋朝的國力提升,制度慢慢穩定,開始對外進攻了。沒有那幾次大的勝利,宋朝就沒有這麼好的外部環境,可以對內大規模改革。

杜中宵與幾人多年沒見,初時還有些拘謹,飲過幾杯酒,慢慢熟悉起來,談天談地。

王安石道:“自待曉在京西路營田,建了鐵監,建了商場,還建了營田務。這幾年各路學去,紛紛建了起來,朝廷增收不少。待曉在北地幾次大戰,又把鐵路修到了西域,錢哪裡來的?都是從這些事情上來。近幾年朝廷收入,是以前的數倍之多,極是寬綽。手中有錢,才能對党項作戰。”

杜中宵道:“這幾樣都是極來錢的,已經近十年了,才增收數倍,其實也不算多了。現在軍隊的人數雖然並不比以前的禁軍多,但軍中花的錢多了,還是負擔不小。”

王安石道:“縱然軍中花錢翻一番,朝廷手中剩餘的錢還是不少。以前我們爲官,發的俸祿,往往是折來折去,謂之折變。自有商場,貨物都在裡面售賣,這兩年慢慢沒有折變了。據我所知,哪怕就是這樣,朝廷現在手中還是有餘錢。”

王珪道:“沒有錯,現在正是如此。因爲手中有錢,宰執有意改革官制,增加人手。只是大臣們議論紛紛,定不下來增加哪些人手,才拖了下來。”

王安石道:“其實此事有何難?這幾年增收的錢來自哪裡,自然就該在哪裡增加官員。便如鐵監之類工廠,實際每年賺錢極多,卻只是歸地方官經度。若是朝廷有餘力,應該專設官員,專任此事。”

王珪笑道:“世間事哪裡那麼容易?賺錢的人,不一定是要花錢的人。”

一邊的韓宗彥連連搖頭:“這便是朝廷不對的地方,賺錢多的人,應該多發錢纔是。不能勸,別人怎肯盡力?這幾年朝廷增收的錢,多是從工商業上來,應該在這上面多設官員。”

韓宗彥是韓張的侄子,同樣是慶曆二年進士,現在判鹽鐵勾院。天下的工廠,凡是大的,名義上隸鹽鐵司,不過多是由地方官掌管。從鹽鐵司的立場,韓宗彥希望增加工廠管理。

杜中宵道:“這是大事,應該由宰執統一擬個方略出來。改革官制,到底要改哪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然後再由百官議論,形成統一制度。沒有方略,不知方向爲何,官制怎麼改?”

王珪道:“待曉說的有道理。不過,官制無非是歷代所傳,各有利弊,也難定下來。”

王安石道:“此話不對。現在要改官制,是因爲此時與古時不同。朝廷手中的錢,不是從百姓收的稅賦多了,而是朝廷所辦的場務賺錢。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怎麼能夠參照古制?”

杜中宵道:“介甫說的有道理。現在朝廷寬裕,錢是來自場務,而不是來自稅賦。改制的關鍵,是怎麼把場務辦得更好,朝廷賺更多的錢,百姓得到方便。這些都是古時沒有的,歷朝古制用處不大。”

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時,依靠杜中宵在京西路的所爲,建了商場和營田務,對此知之甚深。這些官辦的場務,辦得好了,是很賺錢的。朝廷改革,應該是以這些爲核心,而不是隨便亂改。

對於這個時代的官員來說,改革當然要有所本,最好還要有參照。其藍本,當然是古制,再加上自己的發揮。完全按照新生事務整理一套制度出來,那是杜中宵做的事,現在的官員不行。

王珪是翰林學士,對朝廷的這些爭論很清楚。不過他是清貴詞臣出身,對具體政務不熟,只能別人說什麼複述什麼。到底怎麼改,沒有自己主意。

蘇頌道:“依我在柏亭監和相州任職的經歷來看,現在確實如此。一個鐵監,現在的規模已經大得非常。便如柏亭監,現在有近十萬戶,人口稠密,早已不是原來的衙門能管的。現在的辦法,是在工廠裡大量使用吏人,官員很少。這樣只是權宜之計,不是長久辦法,不然朝廷無法掌控。”

柏亭監是最早建鐵監的地方,現在已經成了宋朝的工業中心,大小工廠集中在鐵路兩旁。不過現在的朝廷,對工廠認識不深,對那裡的管理很粗疏。

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26章 合作第193章 會員制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129章 產業規劃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217章 新式軍器第66章 三州賣酒第69章 南線出兵第32章 危機第49章 草棉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94章 武都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67章 安排第106章 慶功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8章 擦邊球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17章 破城第72章 比刀第106章 自來火第62章 盡心而已第191章 集議第218章 開花彈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16章 好大的雪第92章 舊人去向第155章 兩難第79章 剪羊毛第23章 會師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218章 開花彈第140章 拒絕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7章 糟白酒第75章 小人書第69章 志同道合第41章 張馳有度第32章 收網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26章 細作第88章 何去何從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53章 先党項後契丹第199章 打虎隊第82章 契丹要害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49章 因地制宜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26章 圍點打援第151章 進城第21章 員外請客第22章 紙上談兵第19章 應募者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101章 好心第42章 債券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79章 得償所願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57章 怎麼軍改?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15章 攻城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76章 偏頭寨第136章 初戰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38章 進山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118章 普通人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43章 舊人相見第78章 重炮第113章 迎接第56章 身邊人第32章 世交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57章 用人不疑第42章 疑惑第39章 雜談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7章 自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