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的形勢

喝了酒,杜中宵道:“確實,官和吏不同,該用官的地方,不能用吏。官是流官,在本地沒有產業沒有親戚,吏則不同,都是當地的人。用吏來管工廠,早晚這廠就成了他們的,官員只是具名而已。”

王安石道:“是啊,確實是如此。現在有的工廠,便如柏亭監,治下人戶過萬,一年不知道產出來多少東西。朝廷從那裡收到的錢,比一路賦稅還要多的多。更加不要說,他們那裡許多東西,是由朝廷直接調運到他處的。這樣地方,就靠普通的一監衙門怎麼管得過來?”

衆人紛紛稱是。柏亭監這些年的發展讓人矚目,迅速膨脹了起來。那裡有煤有鐵,又正處南北交通的路口,北上南下都方便。不到十年時間,從人口來說,已經是天下僅次於開封府的大都會。只是鐵監的特點,人口不像開封府這麼密集,而是圍繞在幾個大工場周圍。

朝廷每年從柏亭監得到多少財富,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統計,沒有人能說得上來。因爲除了財稅,還大量從那裡調撥鋼材物資,這些實物都沒有統計。由於發展太快,政治改革沒有跟上,柏亭監一帶成了魚龍混雜之地,現在非常混亂。除了官方的一些大工廠,還有大量的私營小廠,互相糾纏在一起。

王安石道:“我入京時,經過柏亭監,當時特意留了兩日,四處看了看。那裡現在工廠遍地,周圍數十里內,幾乎沒有農戶,全是做各種鐵器的。除了鐵監的幾座工廠周圍,其他地方極是混亂。監衙門只有幾位官員,連朝廷的幾座工廠都管不過來,哪裡還管得了民間?”

韓宗彥道:“朝廷只管從那裡收錢收物,卻不想多設置官員,可不就是如此。前些年,還說朝中多冗官,自登第之後,往往待闕路途佔一半時間,升遷困難。這兩年佔了許多地方,待闕和路途上用的時間少了些,卻不想着增加官員,早晚要鬧出大事情來。”

說起地方上因爲各種官辦場務的開設,而沒有相應的官員設置,幾位多年在地方爲官的都是怨言不少。杜中宵京西路營田之前,因爲要養大量禁軍,宋朝一直面臨着財政困難。自從在京西路營田,加上柏亭監等官辦場務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朝廷財政迅速好轉。

只是手中有錢了,朝廷卻不知道怎麼花。杜中宵去年進西域,朝廷欣然同意,也有這個原因。財政充裕,不打仗,那還能幹什麼?剛佔了西域,又準備對党項開戰。

杜中宵道:“其實這幾年編練禁軍,僅僅是把他們手中的刀槍換成兵器,換成錢就是個大數字。國內這些都是軍器,不許買賣,而在契丹和党項,這些東西可是價值不菲。”

“是啊,這幾年天下就得快,朝政也應該跟着變纔是。”蘇頌嘆了口氣,與大家一起飲酒。他已經在幾個鐵監任過職了,此次回京,是要換作別的職務。在太常禮院,只是過渡而已。

幾個人一邊飲着酒,一邊議論着這幾年天下的變化。杜中宵到了河曲路,連番大勝之後,天下禁軍開始整訓。整訓就需要大量軍器,直到現在,也只有一半禁軍完成換裝。需要的火槍火炮,大部分都是由柏亭監提供。朝廷只要槍炮,又不肯給錢,柏亭監就要特權,這幾年發展特別快。

現在的柏亭監,除了火車槍炮這些朝廷不給錢的戰略物資,還有大量的民生工廠。發展最快的是農業機械,兩淮和京西路已經大量使用。

發展工商業要人,而京西路面臨人口不足,結果就是農業機械發展起來,出現了很多大農場。這幾年在京西路,因爲工商業的發展,加上來自北方的牲畜增加,各種農業機械快速應用。現在京西路一般每戶有田五十畝以上,大型的農場也有不少。便如杜中宵的家裡就是如此,一共有近萬畝地,大量使用農業機械,僱傭人力。新的局勢,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原來的政治制度已經不適應。

慶曆二年的進士,到現在多是三四十歲的年紀,在官場多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隨着杜中宵在北方開疆拓土,大多有自己的認識。在他們的眼裡,現在政治非大改不可,不大改不能適應新的局勢。而朝中的宰執多沒有這種認識,只覺得對外連勝,內部財政充裕,是政治清明的大好時候。這種新舊之間的分裂感,特別強烈。

王珪是翰林學士,中進士後只在地方做過一任通判,而後就是由詞臣升到現在。他的眼光,跟朝中大臣一樣,對於基層的變化不敏感。杜中宵不一樣,一直在外爲官,這些改變很多本就出自他的手中,跟其他人能夠談得來。現在入朝做了高官,其他人也覺得他有能力進行改革。

王安石在舒州做了一任通判,又到常州做了一任知州,對地方事務知之甚深。在他眼裡,現在的朝廷面對大變,而不思變革,簡直是尸位素餐。只是現在他職位不高,也只是說一說而已。

喝得微薰,杜中宵道:“官吏制度,本就是爲了治理天下百姓。現在天下已經大變,其實也到了應該改的時候。只是呢,執政多不是在這些地方爲官,他們對這些也不熟悉。這種事情急不得,現在上下自得其樂,並沒有顯出亂子來,當然是拖得一時是一時。我們覺得是了不得的事情,在執政者眼裡,其實都是小事而已。或許,再等十年,我們中有人做到了執政高位,再改不遲。”

王安石搖頭:“只怕未必。依我在柏亭監看來,那裡現在人口稠密,而且都不種稻麥,全靠從外面買來吃。朝廷管得不嚴,只怕會出亂子。”

韓宗彥道:“確實如此。十萬戶人家,看京城裡面有多少人管着?柏亭監那裡,雖有數萬人家,卻沒有相應官員。衙門連編戶都難做,還能做些什麼!”

十萬戶人家,在杜中宵的眼裡不是大事。不過幾十萬人而已,後世中原的縣,哪個沒有?這個年代可不一樣,全國人口只有幾千萬,一個小州就有數萬戶,外人眼裡看着不尋常。特別是那裡官吏不足,全靠自治,怎麼能夠好了?這樣的地方可不只是一個柏亭監,只是那裡特別突出罷了。

杜中宵初建鐵監的時候,因爲是朝廷所有,除了工廠裡的管理人員,地方上主要靠自治。現在那裡不同,出現了大量的私人工廠,管理善,顯得非常混亂。

杜中宵點了點頭,道:“若果真如此,地方上必然有刑案,且看看再說。我初入朝廷爲御史,這些年中原的事情不知,還真不知道柏亭監到了這個地步。”

王安石道:“那裡數萬戶人家,每年產出的東西無數,豈是容易管的地方?還不只如此,諸如偷稅漏稅等事,更是所在多有。這三四年間,聽說柏亭監那裡不知出了多少富戶,葉縣富麗堂皇,許多人都說不下於京師。這還只是柏亭監一地,加上其他幾處鐵監,大多都如此。”

現在的工業發展,是以鐵路爲核心,大力發展煤鋼產業。大的工廠爲朝廷所有,小企業則是變地開花,即有官辦的,也有民營的,各種各樣的所有制形式。

這是一個發展快速,各種各樣的產業野蠻生長的時期。朝廷的法律、制度第一次面對,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形勢,什麼樣的情況都會出現。便如柏亭監,工廠過多,原來的行會制度已經崩潰,發生糾紛告到衙門,衙門沒有那麼多精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私了機構,奪去了衙門權力。

杜中宵聽着他們議論當地形勢,覺得確實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以柏亭監來看,建立新的制度,包括新的經濟、財會制度,已經勢在必行。不過自己只是御史中丞,還管不到這些。

韓宗彥道:“其實何止是柏亭監一地。相州同樣有鐵監,只是學着柏亭監建起來,還沒有發展得那麼快。這些年來,河東路許多州郡的人都跑到那裡,現在也是人口稠密,各種事情叢出不窮。萊蕪和徐州因爲發展更晚,現在還沒有事情。”

王安石道:“治好了柏亭監,其他地方可以別學來。總要選一地先試,柏亭監是最合適的。”

蘇頌道:“現在最重要的是官吏不足,地方上衙門根本管不過來。只要補上官吏,其餘的慢慢來就是了。朝廷只要抓緊幾處官辦工廠,把地方上民間的稅收上來,還是過得去。”

王安石道:“事情要做,那就一次做好。這些並不是多難的事情,爲何要慢慢去改?”

杜中宵道:“介甫這話不對。這些東西都是以前所無,這些年發展起來的。他們到底如何,其實沒有人心中有數,只能夠慢慢去改。先把不合適的地方改掉,一點一點改變。我們不知道怎麼改合適,如果改得大了,說不定就會阻礙其發展。”

王安石沒有說話。在他的眼裡,工廠已經在那裡,地方的情況很清楚,有什麼不好改的?

杜中宵卻知道,王安石想一下子改好,其實不可能。不要說他,自己有前世記憶,也不知道該怎麼管理、規劃這些新產業。中國與歷史上的歐洲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國內市場。只要滿足了國內市場,就是巨大的產業,可以影響世界。以本國市場爲後盾,再向外擴張,纔是正確的道路。而這樣做,其實歷史上沒有先例,必須要自己慢慢摸索。

第268章 備戰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84章 兄弟相見第212章 通車了第86章 逝者已矣第31章 良好兵源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33章 臣願出征第44章 奇兵第193章 進軍于闐第153章 鬼谷口第133章 送來的軍功第155章 機宜司第56章 依山而陣第75章 小人書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46章 初戰告捷第211章 分岐第215章 常平判官第142章 商路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108章 賞功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225章 大戰將至第171章 初敗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191章 于闐路口第34章 大勢第127章 重回鐵監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9章 培根固本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89章 行文有司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16章 佈置第62章 盡心而已第131章 放手第191章 集議第47章 隨你喜歡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18章 普通人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39章 古礦洞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78章 作戰當勇第112章 武進士第22章 實驗第84章 生活問題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22章 難題第14章 隱情第25章 欽差試炮第59章 要學好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11章 未雨綢繆第186章 刺刀戰第68章 審明紀律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249章 內賊第91章 同年閒談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34章 人心惶惶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7章 一拍即合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151章 大雪第155章 降了第142章 巧遇第81章 合議第54章 爭端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1章 投其所好第17章 自尋出路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79章 得償所願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15章 朝爭第117章 牢城營第43章 意外之喜第93章 工農並舉第83章 晴天霹靂第76章 偏頭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