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面君

夏天已經慢慢走遠,汴京城的午後,暑氣迅速褪去。天氣雖然炎熱,卻並不讓人難受。

杜中宵進了東華門,沿着前面各種衙門和大內之間的大道,到了垂拱門外。等了沒有多久,便就隨着贊引官和小黃門,進了大內,到了崇政殿外。

皇帝用過了茶湯,略歇了一歇,便吩咐杜中宵入內。杜中宵行禮如儀,隨着小黃門入殿。

前幾次進京面君的時候,杜中宵的地位不高,與皇帝比較疏遠。這一次不同了,行過禮後,便就給杜中宵賜座,並上了茶湯。

杜中宵捧笏:“臣杜中宵,拜見陛下。”

趙禎道:“不必多禮。中丞數月之內遠赴西域,拓地萬里,來回奔波,着實辛苦了。”

杜中宵道:“爲陛下和朝廷做事,哪裡敢言辛苦?都是份內的事。”

趙禎點了點頭:“自立國以來,如中丞一般,拓地萬餘里,未嘗一敗者,不過中丞一人。朝廷本該重賞,奈何中丞堅辭不就。此次回京任御史中丞,着實委屈。望中丞不必掛懷,安心做好這一任,以後必然會有重用。自西北党項叛亂,國家內憂外患,全賴中丞的許多作爲,到如今政通人和,內外清明。”

杜中宵忙道不敢。自己回京任御史中丞,而不是宰執,在包括皇帝看來,都是謹虛謹慎,知道進退之人。如果仗着自己軍功,繼續掌軍,此次回京就不是這個樣子了。與皇帝坐而論道時,趙禎直接稱呼官職,而不是跟以前一樣稱呼檢校官那樣的虛職,說明他對杜中宵的看法變了。此時,杜中宵在他眼裡是個可以信任的臣子。能一遇詔書就把手中的軍權交出來,沒有多說一字,這樣的態度讓趙禎足夠放心。

從河曲路大勝,到後邊整訓,杜中宵手中一直握有宋朝最強大的軍隊。雖然從理論上說,其後勤和人事都控制在朝的手裡,沒有造反的可能。但執掌大軍,這一件事,就讓皇帝擔心。更重要的是以前趙禎與杜中宵接觸不多,一直有防範心理。這次杜中宵解除了兵權,纔算徹底放心。

御史中丞是當然的侍從之臣,在外庭監察百官,對內陪侍建議,與皇帝接觸的機會多。幷州的時候龐籍說得對,此次回京任職,杜中宵最重要的任務,是取得皇帝的信任。具體做出什麼,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如果不是杜中宵實在沒有表現出文采,趙禎就讓他做翰林了,那更加方便。

說了幾句閒話,趙禎道:“御史中丞總憲臺,在外彈糾百官,對內諫諍君上,非常之任。中丞此次入京爲之,不知如何看?你任憲職,意欲如何?”

杜中宵想了一小會,捧笏道:“陛下,臣以爲,御史臺爲監察之職,監臨百官,此爲核心,其餘都是末節。監臨百官,有兩個方面。一是爲官者做事合不合其職事,二是縱然合於職事而有私心,而被天下議論。是以天下官員職事,必有規例,御史以規例察驗。官員治事,而被民衆議論,御史要知道百姓議論的是什麼。這是兩事,而合於御史一身之上。”

趙禎聽了不由愣住,一時沒有說話。御史不是自古以來就是監察之職,官稱中有個史字,在先秦本來是史官,秉筆直書皇帝作爲的。到了秦朝,開始加入監察內容,到了漢朝增強。真正是監察百官,要到唐朝的時候了。宋朝的御史臺,繼承自唐朝,又加了諫官的內容,增加了獨立性。

御史中丞到底應該做什麼,自大宋立國以來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一直在變動。到了真宗皇帝時開始加強,現在的皇帝才慢慢完善。不過杜中宵所說,顯然是以前所沒有過的。

現在的御史中丞,明確的就是監察百官。怎麼監察?按唐時的制度,一是風聞奏事,從百姓的手裡得到情報,以風聞爲名進奏。再一個是查稽賬簿,定時到各司查公文,以定臧否。這些內容,實際上一是查官員事情做得怎麼樣,再一個是查官員的爲人怎麼樣。

杜中宵的記憶,對制度化比較執着,而對於因人成事比較牴觸。在進京之前,就在瞭解御史中丞的職責,並進行自己的思考。這個職位,在這個年代不清晰,但也不同於後世的檢查、巡視等職。御史中丞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職位,在後世的政治體系中,哪怕有類似的,也沒有一樣的。

簡單地說,御史中丞既要查事,也要查人。官員做事不守規矩,御史當然可以彈糾。但如果有官員自己有問題,不管事情做得如何,一樣也是可以彈糾的。後世的政治理念,一般是對事不對人。在這個年代,做事的原則可不是這樣,人品如何是官員第一要被關注的。發展到後來,就是君子小人之爭,還有新黨舊黨之爭,以致於黨爭成了宋朝政治的常態。

杜中宵的目的,是從對官員品行的考察中脫離出來,一是考察官員適不適合職位,二是知道天下民心。以官員的總體考察代替個體考察,從虛無的黨爭中掙脫出來,形成一個新局面。

趙禎想了好一會,才道:“御史依規例查官,這我可以理解。但知百姓議論——此事有些虛無。”

杜中宵道:“陛下,治理天下,無外是兩端。一端是富國強兵,不被外所欺辱。另一端,自然就是國泰民安,百姓安樂。孟子曰,天聽即民聽,天視即民視,天心豈不就是民心?只要得民心,對於一國來就沒有難事。而民心要怎麼知道呢?這是一件難事。臣爲御史,除了那些當做之事,還希望能夠幫助朝廷知道民心。以民心來查政事,對於施政者來說,纔是根本。”

趙禎道:“你所說的百姓議論,就是民心了吧。說實話,此事不靠譜。”

杜中宵道:“百姓的議論,當然不是民心。實際上百姓的議論,甚至他們所做所想,經常會被外人引導,許多人更是隻圖一時嘴快而已。但是這些議論中,總是反映了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最能影響天下民心。御史就是要多看、多聽,然後多想,多多總結其中道理。政事自然是查之經史,總於道理,而道理不能與天下之民心相違背。這是總綱,至於如何做,臣還要多想一想。”

趙禎有些意外,讓杜中宵來做御史中丞,本來是入京先做一個清高閒散些的職位,與自己熟悉。不像以前一樣,做了許多事情,立了無數功勞,卻跟皇帝不熟,也跟朝廷大臣不熟。把杜中宵提拔起來的關鍵人物,是夏竦。而夏竦的名聲並不好,且已早逝,其他人跟杜中宵都不熟。卻沒想到杜中宵自己,竟然還真對這個職位有些想法,想做出些事情來。

這是好事,只要對朝政有利,又不影響朝政。聽杜中宵的意思,主要精力放在知民意上,而不是折騰朝臣上。現在的宰相文彥博非常強勢,如果杜中宵用心朝政,恐怕會引起矛盾。而用心在百姓身上,避免了朝聽折騰,正是趙禎需要的。

第189章 被圍第106章 慶功第35章 怎麼切換?第24章 新知縣第103章 爭議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41章 阻力重重第21章 一起抓走第73章 出門難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257章 偶遇第165章 渡河第85章 四散而逃第7章 堵第140章 反常第140章 反常第83章 自相殘殺第50章 好酒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97章 重任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86章 刺刀戰第153章 外戚第149章 伊州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60章 新生活第31章 競爭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195章 使節第191章 合圍第106章 慶功第240章 錢與物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77章 禍福自招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154章 避風驛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45章 乾寧軍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73章 舊人第17章 破城第43章 意外之喜第94章 武都第50章 沒有展開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99章 軍校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17章 自尋出路第37章 熟人第51章 大敗第12章 意外之喜第246章 議事第75章 自尋退路第73章 出門難第106章 慶功第62章 援軍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120章 遠方來客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90章 月餅第116章 疑惑第72章 數字嚇人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72章 不等了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133章 大戰在即第18章 無路可走第26章 突發大案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74章 出乎意料第34章 親臨前線第38章 如何治理?第70章 喜憂參半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14章 準備進攻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57章 荒唐手段第110章 要好處第208章 奇才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3章 抓人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10章 不賣給你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1章 未雨綢繆第160章 實戰第一第94章 樞密副使第2章 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