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保值

“有識之士,常說世間之大害,無過於兼併。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沒有土地,耕種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尤餓死。人人皆知土地兼併有大害,天下難爲,可就是無法抑止兼併。唐時初立,天下均田,又如何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兼併之害越演越烈。本朝立國不立田制,不抑兼併,不足百年,兼併之禍也難避免。由此可見,均田不均田,對兼併用處沒那麼大,得到好處的也不過一兩代間。初立國時穩定下天下有大用,想長治久安,怕是難爲。”

說到這裡,杜中宵搖了搖頭。農業社會的土地天然保值,越到王朝的後期,開墾土地越難,已有的土地價值越是穩定,土地就會向一部分人集中,大部分人成爲僱農。到了工業社會,只要讓房子具有土地的性質,一樣可以做到這樣。那時租地,後來租房,僱農變成了租客而已。把土地性質,比如數量基本穩定,有稀缺性,對需求者農民來說有必要性,可以方便交易,換成房子,地主就完成了華麗轉身,最典型的如香港。有多餘房子的人是地主,地產商是大地主,少數幾處的是小地主,住的房子自己所有的就是自耕農,租別人房子住的是僱農,合租的是下層僱農,租不起只能住宿舍不然就露宿街頭的是貧農。社會的根本並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換了面目,大家依然生活在從前。

地價高了自然就會跌下來?那是還不夠高。只要高到絕大多數人買不起,只有少數地主能買,自然就不會跌了。大部分的地主形成共識,這就是用來保值的,佔有土地多少代表財富,有人賣總是有許多人去買,隨時可以交易,高昂的地價就可以維持下去。房子也是一樣,沒有其他金融手段參與,沒有政權的強力干預,價格可以一直漲下去。一定會跌?只要絕大多數人買不起就可以了。認爲房價必定會跌的,是因爲金融特性,受到其他金融手段的影響,畢竟佔有許多房產的人,也是金融市場上的玩家。

如果一個結論,是由繁雜無比的過程推導出來,世上絕大多數的人,看了不知所云,這結論不必理會也罷。世上的事本來很簡單,過程複雜,結論還是要簡單,而且可以檢驗,如自然科學的知識。如果結論不可檢驗,過程還複雜得讓人看不懂,大多是爲一部分人服務的。哪怕本來不是,也會被權貴們改成是。

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的很多知識和結論就是如此,普通人不理也罷。說的頭頭是道,處理方式其實簡單直接。對應土地兼併就是營田務,對應房子兼併就是公租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想到這裡,杜中宵自嘲地笑笑,對兩人道:“莫嫌話多,喝酒,喝酒。”

當初自己到京西路,想的就是安排多餘的廂軍,開墾閒田,其餘的實在是做了才知道。

王安石和韓絳知道杜中宵即將帶兵離開,今天講這番話,是把這幾年的知識和感想傾囊相授,哪裡還會嫌杜中宵話多。若不是推心置腹,誰會跟別人說這些。

用了一會酒菜,杜中宵道:“說來說去,對於其他人不論,對於我們理政的人來說,這之間的核心還在於積蓄。只要民間積蓄處理不好,時間長了,必出大亂子。官奪民財,會出亂子。官予民財,還是會出亂子。官不理民財,就是兼併,愈演愈烈,最終天下大亂。此爲治亂之本,爲政者不得不察。”

“民間百姓除非是一無所有,不然手中有錢,就面臨兩件事。一是保值,自己手中的錢不虧。幾千年來歷朝鑄了多少銅錢?市面上的錢卻總不夠用。好錢見不到,劣錢、鐵錢倒是用得歡,很多地方甚至只收糧食布帛。本朝年年鑄錢數百萬貫,連本錢加上運費,現在實際上是虧錢的。造錢會虧本,這種事情哪裡肯信?可實實在在就有。要想不虧本,辦法你們都看到了,發行錢引。朝廷手中只要積足夠的銅,礦山出銅入朝廷即可,連鑄也免了。此時讓百姓把積攢的錢存到儲蓄所,由朝廷保管,只要保值,一個大問題就化解了。百姓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傳承下去,自己的錢要到子孫手裡。此事只要朝廷不貪墨,依現錢論,儲蓄所裡的錢讓子女繼際即可。”

王安石皺着眉頭道:“既然如此,儲蓄所和常平司的錢引,已經讓積蓄保值,還有什麼問題?”

杜中宵道:“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均。只是論土地抑並、田地不均,是遠遠不夠的,那只是因爲土地最保值而已。只要換一種保值的東西,比如貨幣,就可以減緩。”

說到這裡,杜中宵自己都笑了。貨幣能夠保值,民間大部分儲蓄就會集中到貨幣上,畢竟這種辦法簡單直接。房子是財富標誌,嫁人先問你有沒有房,有幾套房,在哪裡,是不是學區房。換成貨幣,那就是有多少存款,簡單多了。再進一步,勞動力才保值的時候,就問你家有幾口人,幾個壯勞力。知識是財富?也曾經是過。嫁人問什麼學歷,是不是大學生,什麼學校的大學生。

這些講起來覺得好笑,其實都曾經發生過,現實生活總是這樣幽默。

“不過呢,貨幣用來保值有個麻煩,就是影響因素太多了。朝廷要想讓貨幣保值,實在太累,受到的限制太多,很多事情不能做,總是要換一種手段的。哪怕願意一時受累,換了人來,時間長了總是會放棄。因爲貨幣上做手腳,對於朝廷實在太容易,誘惑太大。”

韓絳笑道:“那是自然。只要印幾張紙,就可以買到一切,哪個能夠忍得住!”

杜中宵也笑。王安石不笑,那是因爲在他看來,忍不住不是多難的事情。非常人有非常想法。

杜中宵道:“貨幣保值如此之難,土地用來保值又會引起兼併,導致天下不穩,那麼用什麼來保值比較好呢?我想來想去,只有另一樣,那就是債。”

王安石皺眉:“債?什麼人發債?”

杜中宵道:“當然是朝廷了。國家可以發國債,常平司可以路債,州可以發州債。只要這些債務可以還本付息,就能保值,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可以代替田地。有了別的保值手段,田地的價格就與每年的出產和稅賦掛鉤,漲總有個界限。而只要朝廷調整土地的稅賦,就可以干預土地的價格,抑制兼併。地價上不去,受僱人價錢限制,地多也沒有益處。如果世間還有其他的地方僱人,可以想活一家老小,客戶有了其他去處,誰肯受那些大戶人家的氣?這就是棗陽縣發生的故事。”

韓絳問道:“發了債務,借了錢怎麼花?若是沒有收益,豈不成了朝廷補貼百姓?用朝廷的錢讓百姓保值用,這是無底深淵,多少錢都不夠。”

“對,發了債,借來錢,總是要有地方去投,不然朝廷白付利錢,可是不行。就是剛纔講的,如營田務、修橋鋪路、建設鐵監這樣的工廠,等等。朝廷治理天下,如果債務整體上賠錢,理政者難道還有話說?只要整體上賺錢,債就可以長期保值,代替田地,抑制兼併。不過,借來的錢,不是讓朝廷補錢糧不足的,必須有具體去處,將來見到益處的。如若不然,那就真成無底深淵了。”

王安石搖頭:“發債與印錢又有何區別?最後終究一樣,無法繼續下去。”

“當然不一樣。印錢難管,發債卻簡單得多,容易從上到下管住。說到底,還是理政者要自己心中明白,要有擔當,不然一切終究是空。只不過政事複雜,想個簡單的辦法罷了。如惹不然,直接用錢保值豈不是一樣?無非是太難,牽扯的精力太多。”

官府債務可以作用簡單,就是用作民間保值,以官府的發展信用代替土地和房子,一切等等。王安石說的當然沒錯,發債和印錢一樣簡單,不是爲了民間保值而且管理簡單,完全沒有必要。如果不是爲了保值,政權的債務就成爲毒藥,是另一回事了。作死怎麼都是作死,與手段無關。

官方的資產,用來投向基礎設施保值增值,爲社會發展開拓更多領域,有兩個來源。一是財政的盈餘,再一個就是爲了保值的債務。如果用債務作他用,不管是寅吃卯糧,還是爲了解決危機,都與根本上解決問題無關。

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根本上是不是爲了人民的利益,決定了認識。這也是關心農村的人,爲什麼要麼覺得要農場化,讓農民轉變成農業工人。要麼就坐到了地主的立場,提倡鄉賢,就是不想一想農民和即將離開農民身份的人,到底要的是什麼。

第42章 聚飲第69章 格外可惡第24章 秘密回京第119章 使節第31章 良好兵源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12章 大生意第42章 趕着做靶子第31章 良好兵源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26章 圍點打援第76章 吃好住好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59章 巧遇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2章 連夜攻城第74章 鄰居登門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75章 一潰千里第215章 軍校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34章 青臺鎮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57章 喜事第98章 必死之局第25章 欽差試炮第63章 文臣論兵第74章 鄰居登門第35章 工廠的不一樣第111章 石州第15章 難得良機第55章 上下相制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25章 窮治地方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59章 重騎立功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72章 進攻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248章 北上第94章 誰不缺油?第52章 除夕第72章 比刀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207章 不奉旨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32章 官、吏、差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74章 壓力第155章 機宜司第129章 產業規劃第226章 霹靂車第100章 要不要也降?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62章 看看火車第96章 出陣第23章 割韭菜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95章 特區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59章 要學好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1章 疾風暴雨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2章 入宮第95章 絕路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78章 錢來了第181章 焉耆第42章 聚飲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88章 入幽州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43章 示之以恩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198章 定調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40章 派兵第23章 可曾讀書?第3章 同年重逢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12章 意外之喜第232章 回頭路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87章 大同來使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92章 舊人去向第21章 眼見爲實第73章 舊人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