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

歐洲人的文化如此,對文明的認識也是如此。挖出了人類遺址,先要定義幾個標誌,有了就是出現文明,沒有就不是。憑什麼?還是以一種我比以強,我比以富,我說了算的自認救世主的潛意識。他們把接觸到的國家分個類,這是文明國家,那是野蠻國家,幾千年來沒變過。

野蠻國家可以鄙視,野蠻人可以征服,還有連野蠻人都不算的,可以任意屠殺、販賣、奴役,這是他們的傳統。這樣一種文化意識裡,奴隸社會是當然,從上而下只能封建也是當然。與這種傳統不一樣的文明,就是他們眼裡的另類,是所謂的野蠻國家。比如那隻冰天雪地的大毛熊,沾上了蒙古人帶來的大一統的傳統,是個怪物。看起來再一樣,那也不是跟他們一樣的文明人。

以這樣的眼光看世界,怎麼可能被這個時代的人接受?此時的宋朝,漢人曾經被北方遊牧民族佔據半壁江山,曾經被打得很狼狽,甚至曾經被統治過,但一直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是文明之地。哪怕打不過的契丹、党項,除了一時另類的,上層紛紛主動漢化。杜中宵學的知識,是漢人國家兩次被打掉,又被一大羣國家輪番上來踩踏,不但是政權,而就連經濟、文化都徹底被打服了之後,強行把自己的傳統要麼扔提,要麼改掉,完全以一種新面目來教的。跟這個時代的人談,當然會被當成怪物。

看王安石和韓絳兩人有些迷惑的眼神,杜中宵笑道:“我們讀書人,當然要讀史,不讀史就不知天下。數千年來,無非是三代,商周,和秦漢以降。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爲什麼這麼分?當然就是從朝廷理天下分不分封來看。郡縣制是大一統,但是吏有封建,就是完全的大一統。吏有封建有沒有害處?兩位一樣,都是做過許多年官的,自然知道其中害處。你們有手段,能夠管住治下吏人,那是你們本事,不能說就沒有害處了。所以理政的核心,一切都從封建上來。怎麼破除封建,而又能穩住天下。”

“剛纔講過,核心就在兩個字,一個權字一個錢字。權現在好說,朝廷有辦法。辦實業,靠自己的產業賺錢。印錢,靠合理的貨幣制度賺錢。發債,靠債賺來的錢賺錢。再想一想,辦法還有很多,並不只需要依靠錢糧稅賦。爲什麼這樣說?對於朝廷來說,開支越是依靠徵稅,就越是容易被左右。比如前幾年變動數次的茶法。每一變,先要顧慮販茶的商人,他們虧了本錢,以後沒人販茶怎麼辦?反而開山種茶的人,雖有官員提起,但真變茶法的時候,並不會考慮他們。所以朝廷支出,越是不依靠稅賦,施政時就越不被勢力人家所左右。這是根本,沒有這一根本,很多事情就無法做了。有了這一根本,朝廷就收了天下財權。財權在手,施政就能從心所欲。把地方上的錢糧收到三司,利用稅賦調節天下的財源,那只是跟天下的勢力人家分財權,而沒有真正掌控財權。”

前世常講的做蛋糕分蛋糕,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完全沒道理。政權分什麼蛋糕?得自己進去分一塊蛋糕才能吃飽了,還能有多少調節的能力?人多了,不管是公司還是企業,還是學校機關,都知道自己辦食堂,政權怎麼就不知道了?自己有食堂,並不靠外面分一塊吃。

“但稅賦一定要有,免了不行。爲什麼?這就是財權。手握天下財權,要讓天下人皆知,稅賦就是讓他們知道財權在哪裡。讓天下百姓知道,哪些是朝廷照顧的,哪些是朝廷壓制的,哪些是放任的。”

韓絳道:“這不就是錢嗎?說到底,錢與權還是一回事。”

王安石搖了搖頭:“不,這是權,不是錢。稅賦是朝廷用手中的權,收天下的錢,不一定是錢,也可以是糧食,是差役,遷移屯邊,許許多多。漢武移大戶實關中,終究還是權。”

杜中宵道:“不錯,這是權,財權只是錢的一部分。有了財權,錢治理起來就不難了。這世間,錢終究是鬥不過權的。所以沒有權傍身,財主就終究是財主,而成不了權貴。有錢人貴不貴?他們當然也是貴人。終日究吃好的,喝好的,出行有車,居住有院,過得比普通百姓不知好多少。人生在世,俱是父母所生養,父母有的,終空自己的。換過一句說,誰不想娶妻生了,有個後人?有了後人傳承香火,還想着自己有的子女也要有,有錢人當然想着子孫後代永遠有錢。但只要沒有權力傍身,隨他們傳去。子孫後代爭氣,無話可說,不爭氣,錢換不來權,爲非作歹也保住富貴。所以破封建,首先要破勢力人家的錢可以換來權,地方一定不能有要向勢力人家求錢的時候。做到了這一點,其餘就無大礙了。”

“朝廷治理地方,有官,有僚,有吏,有差。各有職責,分任其事。官僚朝廷所派,其間升遷任免可以轉換。吏和差是地方的,吏分官權,而且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吏有封建在所難免。他們是靠着自己一身本事做到那個位置,有其所專精,我稱其爲專業人員。差是跑腿辦事的,真正做事的人,其實是這些當差的。吏要想專權,架空官員,必須能控制差役。如若不然,官員那裡糊弄不了。所以當差的,應該是由地方輪差。最好不只是那些跑腿做雜事,能夠人人認字,連一般抄寫文書之類也用差役。輪差之法,其實就是用差監吏。吏要以權謀私,只能是害一些人,從而自己得好處。害了人,總有一天被害的人會來輪差辦事,其奸私就難隱藏了。所以吏應僱募,憑本事吃飯,要讓人家吃得飽穿得暖。役不能僱,縱然朝廷錢糧寬鬆,可以發些補助貼補,輪差的原則一定不能變。”

常說官僚主義,是個官府的人,都是官員。其實政權的治理人員有許多分工,官、僚、吏、役各自不同,有自己的權力範圍,也有自己的職權,混在一起就說不清了。朝廷的掌控力增強,能管住官僚就非常不容易,任用流官,各有任期,迴避制度,能夠解決掉大部分問題。迴避法嚴了,很多以權謀私的事情就無從談起。如這個時代,必須在離家幾百裡外任官,治下不能有親戚資產,不能在治下娶妻納妾,諸如此類。就是要求官員與其所治理的地方,不能有利益糾葛。只要一有利益糾葛,就開了口子,這個口子會越來越大。針眼大的洞,都會進來斗大的風。

權力封建,已經用流官制、任期制和科舉制,進行了很大限制。恩蔭不是封建,而是對官員的一種賞賜,時機到了之後變現,也未嘗不可。把財權收上來,制度上辦法就多了。

說到這裡,杜中宵笑着道:“我們是官員,想到這裡還容易,我覺得挺輕鬆的。說到底,剛纔講的一些,無非是把天下的權收到朝廷手裡,還要掌控天下財權,官員權力大了。權力大了之後怎麼樣?當然就是監察了嗎。御史如諫,地方監司,不就是幹這些事情的嗎?不過,這樣夠不夠?”

說到這裡,杜中宵看了看王安石,喝了一杯酒。歷史上王安石變法,臺諫官員被反對派佔據,最終他把臺諫人事權收到宰相手裡。這一改變意義極其重大,是後來宋朝大量出現權相的基礎。

把杯子放下,杜中宵道:“剛纔講,秦雖二世而亡,而百代皆行秦政治。秦政治是自上而下,如果臺諫只是如此,不還是秦政治嗎?無非是朝廷以前沒有,現在有了一根鐵棍子,可以一插到底,有能力有手段管住天下的人。我們讀書人除了讀史,還要諸子百家無所不讀。這就是另一件事,世間事一陰一陽衝抱合一而爲道。朝廷用官治民,當然也要用民監官,互爲表裡才能圓滿。孟子言天聽即民聽,臺諫當以民心而監官,而不只是從上而下來監官。我把這叫作百鍊官化柔指柔,一根鐵棍子,變成一個圓環。”

“臺諫的風聞奏事,不能真空穴來說,而應該真地從制度上把心收集上來,以監官。能做到這一點比做個好官更難,做得了好官,才能做好這差事。如果有一天我若爲臺諫,能把這件事做了,自覺可以勝過在京西路。”

說到這裡,杜中宵看看窗外,道:“秋風起了,天氣涼了,過些日子我要帶兵出征。以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跟幾年前一樣的事。出征之前,恰巧二位相聚,說的話多了些,見諒。我們份屬同年,做官有了些心得,自當分享。聽進去就聽着,聽不進去只當作一陣風,不要嫌我羅嗦就好。”

第106章 夫妻團聚第2章 託付第101章 慶功宴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116章 好時機第127章 三方牽扯第17章 自尋出路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21章 契丹來客第28章 當要大變第246章 議事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126章 清量土地第59章 要學好第68章 審明紀律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45章 葉縣改革第72章 不務虛名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38章 峰迴路轉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16章 毛遂自薦第31章 炒鋼第62章 看看火車第24章 新知縣第193章 會員制第17章 需要改革第39章 大軍出動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120章 遠方來客第19章 各有門路第49章 免死第7章 一拍即合第42章 故交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106章 慶功第53章 重新編組第265章 使節第232章 重賞之下第66章 屬官第78章 重炮第33章 泄秘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26章 反噬第97章 公事私事第17章 言過其實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74章 壓力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43章 兄弟之爭第62章 盡心而已第33章 臣願出征第88章 談判第65章 提前反攻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61章 力敵第87章 末路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62章 佈置第50章 困難第119章 臨別之言第64章 形勢逆轉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5章 欽差試炮第103章 不湊巧第96章 好土第78章 作戰當勇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71章 何去何從第128章 剛剛好第140章 拒絕第17章 波折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70章 知識是財富第92章 杖責第10章 模範部落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43章 不同待遇第162章 佈置第206章 不自知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68章 入城閱兵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53章 升遷第72章 不務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