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

“錢者,泉也,積少成多,如江河流佈天下。小溪和大江都是河流,卻有根本不同,小溪潺潺,大江而奔流洶湧。對於當政者,理財與一家一戶大有不同。小民只盼錢多,日用之餘,還有積蓄。而對於當政者來說,不管是量入爲出,還是量出爲入,根本都是要把錢花光。如果花不光,這錢存起來沒有半點用處。如果不夠花,小民則借貸,當政者怎麼可以借貸呢?一時遇到難處,可以開源節流,可以加稅,可以多印錢,總之錢從民間來。是以朝廷發行債務,不是爲了借貸,而是別有目的。這一點要清楚,國債之類的官方債務,從來不是朝廷缺錢,向別人借貸之用。”

說到這裡,杜中宵仰頭喝了一杯酒,看着窗外流淌萬年的漢水。這條河流,是漢朝名字的來源,也是後來漢人名字的來源。古人不知其從哪裡來,不知哪裡去,稱其爲天漢。自己到這附近爲官,經過了很多事,做出了些成績,但官場和生活都一片平靜。在這平靜當中,學到了很多,也認識了很多事情。

這一兩個月,自己確定要調職離開,重新整理,有了很多想法。這幾年自己的施政,有的有意,有的無意,整理時想到很多事情。天下間紛紛擾擾,許多事情都是爲一個利字。朝政錯綜複雜,很多事情都是爲了一個錢字。執政者只要理清了錢政,很多事情就應刃而解了。

沉默了一會,杜中宵道:“今天與兩位說這麼多,其實是我這些日子在思索,對於朝廷來說,怎麼能夠長治久安?對於天下,如何能太平無事?對於百姓來說,如何能安居樂業?”

王安石聽了就笑:“我們少讀聖賢書,登第爲官,有人不想如此?”

杜中宵道:“是啊,人人想,但卻沒幾個人做到,更加沒有幾個人能想出辦法來。”

韓絳道:“聽待曉的話,你想出辦法來了?難得今日,我們洗耳恭聽。”

杜中宵笑了笑,道:“未必就對,做的事情多了,難免有些想法。自古以來施政,上古三代之事不得其詳,商周史料尚存,可以大略知道一二。商與周都是分封建國,是爲封建。天子爲天下共主,分封各姓於各地,世有其地。天子之下有諸候,諸候之下有大夫,大夫之下有士,父傳子,子傳孫,寄望於子子孫孫發傳萬世。始皇奮六世餘烈,掃八荒而制六合,歸天下於一統。自此之後,一千餘年間雖有反覆,分封天下不得人心,大一統爲天下共識。至於今日,天下郡縣,除羈靡蕃部,再無封建。我們現在議論治國的辦法,應該向前看,推進天下之大一統,而破除封建。破除了封建,很多事情就不存在了。”

韓絳笑着搖搖頭:“本朝治下,皆爲郡縣,官是流官,吏爲屬吏,豈有封建?”

杜中宵道:“本朝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此事人人皆知,難道是隨便說說的?尋常百姓接觸到的人物,就是差役小吏,又何談沒有封建?若沒有差役小吏聽令,百姓眼裡,官又是個什麼東西?”

這話聽着有些刺耳,一時幾個人都沒有說話。話雖然難聽,道理卻是這麼個道理。沒有手下的差役公吏聽令辦事,就憑几個官員,在地方上能辦成什麼事情?沒有公吏差役捧着,百姓眼裡官是什麼?

杜中宵又道:“官員在地方,理政爲治民,淳風俗爲教化,最重無過於此兩事。都是官員用各種辦法做好這兩件事,至於百姓們怎麼想,安樂不安樂,其實是不怎麼在乎的。秦用法家之術,一統天下後二世而亡,人人皆知其害處。漢承秦制,其實豈止是漢,百代皆行秦政治,方法變了,本質沒變。什麼是秦政治?就是自上而下,一根棍子從朝堂捅到地方。朝廷力有不逮,纔有公吏差役,幫着做事,同時把朝廷下來的官員捧起來。吏有封建,就是朝廷還沒有辦法,把最後的地方封建破掉。這只是個方法問題,只要朝廷的實力強了,最後的封建也可以破掉。秦時一切以上意爲尊,小吏同樣可以不封建,役同樣可以遠處徵發。只要不在自己的地盤,他們就是朝廷的一部分,並不妨礙大一統。”

韓絳皺眉:“如此說來,封建是爲了省錢?秦二世而亡,亡時強軍猶在,財寶堆積如山。”

杜中宵搖了搖頭:“說省錢也不對,而是爲了省事。天下封建,只要與朝廷比起來,如星月與日光爭輝,便不足以威脅到朝廷。哪怕是周,各封國如果沒有互相兼併,只是小邦,如何能威脅周室?把封建推到縣下面,甚至推到地方勢力人家,天下不亂,他們還能翻了天不成?只要穩住他們,朝廷捅下來的這根棍子,就太平無事。這樣說,是行秦政治,治理天下是從上而下,而又參用周法,不完全大一統,地方上還有封建在。大戶可以傳承數百年,把持地方,而又無力對抗朝廷。現在天下內憂外患,這兩年好一些了,前幾年糜耗錢糧,處處缺錢,搜刮得狠了,亂子不少。外有強敵契丹,党項又亂,再添外患。有識之士各憑智慧,各抒己見,改良朝政的辦法。現在看來,大多不靠譜。”

“根本上不變,什麼好辦法,都無用處。縱救得一時,時間久了,又會成一害。其間核心,無非是兩個字。第一個字是錢,第二個字是權,權和錢結合起來,就是封建。爲什麼這麼講呢?朝廷大一統,如果有朝廷之外的人,既有權又有錢,那就自成一體,朝廷管不到,就成封建了。吏有封建就是如此,地方上的大戶有錢,做吏了又有權,雖然被朝廷派來的官員管着,還是封建一方。”

說一個人作風封建,思想封建,是杜中宵所熟悉的。可那時說的封建不是這個詞的本意,本質是一個外來詞,意思是守舊,家長制一言堂,其實都跟漢語本意的封建關係不大。把社會分層級,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歷史認識是外來的,不管意識形態,都是把歐洲的歷史,當作了惟一的歷史認識。其實世界大部分地區,都不是那個樣子,進行一定改造,大多地方可以勉強套進去而已。但大一統傳統悠久的中國,套到這個模板裡就會處處不適應,看歷史彆扭,認識現實也會覺得彆扭。提出歷史唯物的人,當時也說得明白,這是歐洲的歷史,遙遠的東方是不是如此他不知道。歷史唯物主義首先要實事求是,不能扭曲歷史,不然得出來的認識跟現實天差地遠。

封建地主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爲中國在大一統後,秦失其政,後來的朝代都退了一步,保留了地方的封建。當然有個過程,從地方豪強,發展到世家貴族,也用了幾百年。唐後世家貴族不存,小地主興起,慢慢再發展成封建一方,也有幾百年的時間。宋朝是個轉變的時候,小地主的封建剛有苗頭,並沒有真的成形,以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分歷史階段,用來指導社會現實會非常可笑。杜中宵學的大部分的政治和歷史知識,對於這個時代的改革,本就沒有多大用處。但其中的分析方法,特別是以生產資料爲核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如此這些,是非常有用的。其中的不同,是自己身份的轉變。不再以人類和歷史的大救星,天然的未來代表者這種救世主的眼光,而是以一個普通人,看世界自然就不一樣了。

歐洲的文化,天然帶有宗教色彩,無神論同樣如此。科學不進步信奉神明,信奉救世主,科學進步了信奉科學教,是他們一貫的傳統。這種文化發展出的社會制度,從上而下,必須要不斷封聖,聖人不斷才能穩定。如若不然,宗教的基礎就會崩塌。不管什麼主義,歐洲而來的文化都是如此。大一統的制度需要不斷出現聖人,要麼就教會分散,各地自治,從下到上反過來。

所以歐洲人殖民外地,先考慮的是面對的土著人,是不是人。而不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加不會和睦相處。他們把發現的地方稱爲新大陸,上面的土著不是人,而是可以任意砍伐、驅趕的人外的自然之物。最終發現要跟他們不一樣的人,共同生存了,首先困惑的是什麼是人,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脫離了歐洲人主導的民界,一箇中國人,不會產生那樣的困惑。再用那樣的眼光,認識世界尚且難以做到,何談改造世界。杜中宵用了很長的時間,慢慢一步一步從以前定好的封建社會走出來,再來重新認識自己所面對的,理解以前的知識。

第87章 進城第111章 鐵甲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43章 兄弟之爭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32章 危機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155章 降了第89章 同去第10章 不賣給你第15章 意外收穫第59章 兩軍會師第265章 使節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32章 火炮對決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13章 關鍵證人第48章 慶功第62章 援軍第52章 準備攻城第191章 于闐路口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178章 軍民配合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50章 煉焦第53章 先党項後契丹第257章 偶遇第95章 秋收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14章 交涉第138章 佈置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48章 慶功第77章 禍福自招第11章 未雨綢繆第122章 稀奇第68章 有好酒第51章 猜題第167章 本是練兵第59章 順手牽羊第225章 新與舊第27章 善後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9章 培根固本第62章 援軍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146章 貢品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32章 官、吏、差第155章 機宜司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155章 兩難第42章 聚飲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100章 入城難第12章 打就大打第36章 集議第78章 作戰當勇第45章 時移世易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40章 反常第43章 兄弟之爭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22章 難題第11章 党項收人第101章 好心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20章 結冰了第144章 異人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38章 峰迴路轉第58章 臨行之言第159章 分而治之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21章 練兵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256章 死裡逃生第34章 面比肉貴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206章 不自知第83章 自相殘殺第68章 入城閱兵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101章 要熱鬧第69章 南線出兵第206章 不自知第85章 物是人非第49章 諸多不足第37章 錢的問題第194章 南下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