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先鋒南下

狄青大軍離開之後,杜中宵以楊畋部下爲主,配合一部分輕炮和霰彈炮,組成一支三千人的輕裝部隊。由楊畋率領,南下荊湖南路,由那裡入韶州。到了廣南東路,就由楊畋臨機指揮了。

在車站,杜中宵送楊畋上車,對他道:“鈐轄,我們在京西路數年,帶了這樣一支兵馬出來。能戰不能戰,就看這一仗了。你帶廣東之後,當輕裝急進,拖住儂智高兵馬。如果拖得夠久,一兩個月後帶兵前去接應,就此滅了他,爲國立功。有了勝仗打底,我們練的這軍才真正成了。”

楊畋道:“我省得,提舉只管安心。只要那廝敢仗着兵多,與我作戰,我必拖住他。蠻人哪裡有什麼像樣的軍器?一向又無紀律,碰上我們的軍隊,哪怕沒有火炮,只靠火槍兵都能戰而勝之。我聽說那廝久攻廣州城不下,轉頭向北,攻略州縣,還帶着女子隨行,一路作樂,哪裡有個能打的樣子!”

杜中宵點頭:“鈐轄與蠻人作戰多次,一切知之甚詳,我就不羅嗦了。再三叮嚀,最關鍵的不是去打幾場勝仗,而要以拖住儂智高主力在廣東爲目的,等到我們大軍支援。”

楊畋點頭:“明白。只要儂智高不過梧州,提舉後續帶大兵到來就打得上,我記得了。”

梧州是鬱江的重要節點,一過那裡,就進入廣西路,從地理上應該以桂州和邕州爲中心了。在廣東的軍隊難以得到支持,交通也不便利,大仗只能留給狄青了。

鬱江就是珠江的西江,此時依河段,分成左右江、鬱江、潯江和西江幾段,連通廣南東西路。儂智高攻破橫山寨,很快就破邕州,一兩個月就兵臨廣州,就靠着這條水路。兩廣作戰,就是圍繞着這一條大河及其支流進行的,廣州在下游,邕州在上游,確好就是儂智高的行軍路線。桂州不屬鬱江水系,避開了儂智高的兵鋒,兩州之間的分水嶺,就是天險崑崙關。

杜中宵對那一帶的地理已經非常熟悉,在紙上推演過多次。如果自己參戰,在哪裡集結,從哪裡進軍,選哪裡爲戰場,都有方案。可惜好事多磨,自己爲帥出征的事情遲遲定不下來。

看着火車開走,十三郎道:“如可惜,楊鈐轄只帶三千兵馬,又是輕兵。我們這些人,沒得機會。”

杜中宵道:“儂智高雖不堪,也是三千兵能剿平的。幾個月間他縱橫兩路,殘破數十州,實力豈能小視?前些日子樞密院估計,儂智高手下最少數萬人,十幾萬也有可能。——當然,他們蠻寇習性,自己手下多少人,只怕儂智高也不清楚。最要緊的,賊人雖沒攻破廣州,卻在那一帶盤桓近兩月,周邊的糧食必然被搜刮一空,足夠支持他們繼續流竄。”

十三郎點頭:“委實如此,鈐轄能把賊人大部留在廣東,等我們大軍趕到,就了不起了。若是放到廣西去,只怕賺不上什麼軍功。狄太尉手下着實有能人,那個‘張鐵鐗’,走前因見我長得高大,與我較量了一番,不分上下,端的是好身手!”

杜中宵笑道:“不相上下,就贊好身手,莫不是誇你自己?張玉是西北有數的猛將,十幾年隨在狄太尉身邊,不知立了多少戰功!他們這一支兵馬,素來以勇猛著稱。第一勇就是狄太尉,排第二的就是張玉。陣前斬將奪馬,在他都是稀鬆平常。另兩位賈逵和孫節,看他們話不多,也都是有名的猛將!”

十三郎道:“着實如此。是我們僻處隨州,這些英雄人物見得少了,少了見識。以前只道火山軍時的張都監,騎射無雙,我看這個賈逵也不弱於他。”

杜中宵道:“自然如此。賈逵出身寒微,祖上數代白丁。他投身軍中,今日官職是一刀槍自己拼出來的,豈是簡單人物?記住,這種禁軍拼殺出來的將領,論及勇猛,都非常人可比。他們這些人,跟我們營田廂軍不一樣,許多統兵官武藝都是一般,靠的是能謀善算。軍裡能跟你動手較量的,只有楊文廣、趙滋、竇舜卿幾個人,禁軍精銳將領怎麼可能如此?”

賈逵出身於底層,家庭條件並不好。他的祖父名賈貴,聽到這個名字,杜中宵總是浮現出前世看的一部電視劇中反派的樣子,覺得必然是吃不飽飯的。父親賈習早喪,母親改嫁。賈逵從軍,立功升遷富貴之後,給了繼父不少錢,才把母親接到家中奉養。跟繼父之間,想來沒什麼父子之情。這個年代,婦人改嫁稀鬆平常,並不比杜中宵前世更罕見。范仲淹的母親如此,杜衍的母親如此,賈逵也是如此。至於杜中宵曾經認爲中國古代改嫁會受到岐視,現在看來,肯定是宋之後的事情了。

聽杜中宵的話,十三郎看看杜中宵,笑道:“官人自己就是如此,與人放對只是一般,治軍提拔的將領自然也是如此。看姚守信,文文弱弱跟個書生一樣。雖然其實有一把力氣,等閒幾個人近不了身,但別人看在眼裡,就是覺得是個書生。”

杜中宵道:“沿邊的帥臣,除了狄太尉,哪個不我這般?哪有帥臣上陣拼殺的!”

十三郎聽了,只是笑着搖頭,也不說話。又不是多年隨在杜中宵身邊,對杜中宵深信不疑,算一個人,十三郎說不定就此投軍,隨着狄青南下打仗去了。

說了一會閒話,杜中宵道:“今日大家在襄州聚齊,也是不易。我們這便過河去,到樊城找個吃得痛快的地方,一醉方休!自演練之後,諸軍各有駐地,準備遠行,好些日子沒有團聚了。”

十三郎、姚守信、楊文廣、趙滋等人紛紛叫好,一起到了渡口,坐船過了漢水。

楊畋的三千人算是先鋒,隨軍的是低級軍官,他們這些高級的主將,並沒有隨行。

樊城經過幾年發展,已經不是原來的小鎮,此時繁華無比。以火車站和漢水碼頭爲中心,聚集了不知多少店鋪人家。最近襄州上奏,準備把樊城鎮升格爲縣,與南邊的襄陽縣一起管理。除了沒有城牆,這裡確實早已超過了鎮的規模,許多州城都沒有這裡熱鬧。商稅規模,更早已經達到了上州的水平。

到了樊城鎮,十三郎道:“前邊不遠,有一家碼頭旁邊的菜館,不似別家起酒樓,而是在河邊圈了一塊空地,菜的口味極好。他們臨河,日日都有新鮮活魚,烤魚最是對我胃口。不如就到那裡去,與酒樓相比少許多拘束,而且價錢便宜。”

杜中宵道:“放心,軍中幾位高級將領用餐,公使錢不能使嗎?只要口味好,價錢小事!”

衆人叫一聲好,趙滋吩咐隨從,到一邊的商場買幾瓶好酒來,反正公使錢報賬,不喝菜館的酒。

幾人到了十三郎說的菜館選處座頭坐了,紛紛點菜。只要自己喜歡的口味,都選貴的點。有公使錢吃飯格外闊氣,不似自己請客,還要斤斤計較一番。

杜中宵對這裡烤魚不感興趣,此時沒有辣椒,烤了總覺得缺少味道。河湖裡的魚,只合拿最鮮美來的進行清蒸。

正在熱鬧的時候,幾個士卒隨着買酒的隨從回來,對杜中宵道:“原來提舉在這裡!剛剛得到的消息,前次來的石團練,又到樊城了!”

第111章 權在官員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50章 煉焦第109章 新式菜餚第11章 心煩氣躁第181章 開店第64章 曲線前進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82章 契丹要害第91章 菜地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68章 稀罕物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4章 準備進攻第58章 糧草到了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98章 回京奏事第35章 來客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215章 軍校第211章 分岐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72章 一路向西第15章 我要考進士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113章 虧了第72章 不務虛名第153章 鬼谷口第28章 當要大變第16章 好大的雪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44章 貴人?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1章 心煩氣躁第4章 新的形勢第61章 真真假假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57章 喜事第93章 死路一條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75章 自尋退路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36章 集議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50章 烈酒如火第203章 給錢第209章 難題第230章 大勢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124章 密商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38章 進山第37章 貪得無厭第156章 審問第70章 試探第106章 慶功第87章 軌道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1章 蒸汽車船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10章 愛信不信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51章 大敗第134章 不原諒第58章 真香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94章 樞密副使第56章 心生去意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第35章 古之龍泉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44章 貴人?第96章 出陣第263章 初勝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81章 出鐵第11章 党項收人第134章 表功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20章 見世面第3章 官制第49章 圍殲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210章 當戰則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