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循路而來

正在杜中宵和韓絳聊着這幾年見聞的時候,吏人來報,舒州通判王安石前來拜見。

與韓絳對視一眼,杜中宵道:“卻是好巧,你們兩人像商量好一樣,今天一起來了。”

一起出了衙門,見到王安石帶了幾個隨從站在門前,忙上前行禮問候。

敘禮罷,韓絳對王安石道:“介甫爲舒州通判,緣何今日到樊城來?”

王安石拱手:“前些日子狄太尉南下征討嶺南儂智高,本州要支援糧草,送到襄州,由發運司運往江陵府。我今日正是押運糧草,到了襄州之後自有吏人交接,過河來拜訪待曉。子華緣何在這裡?”

韓絳道:“待曉在京西路數年,即將離任,我是來接提舉常平的。”

杜中宵道:“介甫遠來,我們入衙門說話,一會擺酒爲你們接風。”

韓絳道:“久聞襄州這裡是水陸碼頭,交通要道,菜色不比京城差了,今日我們二人口福。”

把王安石迎到客廳,問過路上辛苦,杜中宵道:“淮南路各州,糧草還要官員押運?京西路現在都有專人搬運,百姓只送到縣裡,縣裡送州,州送指定官倉,都有專門的官吏,爲搬輸法。”

王安石道:“我自然知曉,只是淮南路沒有施行。恰巧待曉在這裡爲官,我順便前來。”

按說狄青大軍出征,軍需供應的是荊湖兩路。現在通了火車,周邊幾路也提供,由發運司統一調度運到江陵,之後才由隨軍轉運使接管。舒州位於長江岸邊,也是提供糧草的州。若是走水路,那裡應該自鄂州到江陵府,運到襄州來,是爲了便於發運司通過鐵路調度。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自當日授官之後,我們難得聚在一起,今日暢飲一番。這處常平司衙門是營田務衙門的人分來,飯菜帶些鄉土草莽氣,我們出去用些酒菜。我熟識的臨河的一家酒樓,雖然不十分大,但餐具潔淨,菜色精緻,賣有上好的竹葉清,便去那裡好了。”

王安石和韓絳自無異議,到後衙收拾,換了便服,與杜中宵一起出了衙門。

走過熱鬧的街市,到了漢水邊,漸漸變得幽靜起來。河邊的一株大樹下,高高挑着一個酒望子,上面寫着“江邊酒家”四個字。離開路邊不遠,一幢小樓建在江邊,顯得分外清幽。

韓絳道:“此處不錯,鬧中取靜,是處聚飲的好去處。”

到了酒樓前,早有小廝過來,引着三人到了二樓臨江的小閣子裡。遞過菜單,小廝靜立一旁。

杜中宵點了一份清蒸鱖魚,幾個精美小菜,便把菜單遞給韓絳和王安石。

韓絳道:“在京城的時候,常聽襄州這裡產的好河鮮。到了冬天,不知多少魚蝦運到京城去,和這裡運過去的水果瓜菜,成了京城一景。”一邊說着,一邊照着自己的口味,點些魚蝦。

王安石道:“我在舒州的時候,吃過一味魚片湯,說是從襄州這裡學去的。那主人說自己技藝學得不太好,遠不如本地所制。今日既然到了,便點一味魚片湯好了。”

真正奢華的菜,往往工藝複雜,炒菜不多,是富商們所喜歡的。文人們不同,吃講究意境,要求原汁原味,簡單清爽。以前這些產魚的地方,出名的是魚鱠,也就是後世說的魚生。新鮮的有,也有生切之後醃製的,是江南上品菜餚。杜中宵的習慣,不喜歡這種食物,更喜歡展現廚藝的清炒小菜。官員影響到地方,襄州一帶的菜餚以清淡爲主。軍中所常吃的燒、烤、炸、煮類的菜系,流行於碼頭下層,類似於後世所說的江湖菜。富商們喜歡的工藝繁複,用料珍路,山珍海味爲主的又是另一種菜系。杜中宵因爲身份關係,都能吃得慣,不過一個人的時候,更加喜歡這種清雅恬淡的感覺。

酒菜上來,三人一邊飲酒,一邊說些閒話。自慶曆二年登第,三人天各一方,至今已經十年,其間只有幾次偶然見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經歷,無數的故事。

說完過去,說到未來,三人很有默契地避過現在的朝政不談。當年進士,韓絳第三名,王安石是本來的狀元,因爲皇帝不喜那句“孺子其朋”,降至第四,杜中宵名次就排不上了。不過到了今天,杜中宵官職高高在上,差遣轉運判官兼營田和提舉常平幾年做下來,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

韓絳和王安石對此並沒有芥蒂,只是說起來,總有些談不到一起去,便都避開。韓絳接替杜中宵提舉京西路常平一職,明顯已經走在了他的路上。王安石則一直覺得自己歷練不夠,政治和思想上有許多困惑解不開,寧願在地方爲官,一步一步踏實地走,不追求升遷。這一兩年,先是文彥博,後是歐陽修,都曾舉薦王安石入京,或爲館職,或做朝廷官員,都被王安石拒絕了。

很多時候杜中宵都佩服王安石,不是他的態度,而是他的自信。一次次拒絕升官的機會,不是他不想升官,而是有自信,終有一天將執天下大權,做前所未有的事業。對於政治,他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官場,他有自己的規劃。覺得自己未到那一步,寧願在地方多待幾年。

飲一杯酒,王安石道:“自淮南路設常平司以來,副使分司廬州,着意學待曉在京西路所爲。舒州大州,兼管蘄州和無爲軍營田。常平司管下,州城和治下各縣均開設商場。待曉在京西路所爲,現在淮南路都學來,一一都要做上一遍。這幾個月,又有意學這裡發常平司錢引,遍設儲蓄所。王知州看重,命我做這些事情。此次前來,正要向待曉請教。”

杜中宵道:“正好,這幾日我正把這幾年你說的事務,一一條列整理,以供朝廷參考。那便在樊城多待幾天,我們一起做這件事,豈不正好?”

舒州知州王琪,是杜中宵等人的同年,慶曆二年的榜眼王珪的從兄。有這一層關係,對王安石着意栽培,很是看重。州中主要政務,一向都是王安石打理。

杜中宵在京西路的成功,朝廷有意推廣,到淮南路提舉常平的是李參。李參恩蔭出身,本人長於吏事,曾任轉運使,依資序不該再任常平司這樣的路級監司,可見朝廷對此事的重視。此時的政區,在長江中下游是劃江而治,淮南路治江北,江南路和兩浙路治江南。淮南路治下都是開發成熟的地區,是此時天下發達的地方,又有水運之利,條件並不比京西路差,人口還更加稠密。

李參眼裡,營田務顯然不只是開發閒田,還兼有貫徹朝廷意志,打擊地方豪強的作用,所以也照搬了過去。常平司更是一模一樣,杜中宵在京西路做的事情,他挨樣在淮南路做一遍。李參提舉常平官衙設楚州,在廬州分司,管淮南西路,舒州正在治下。

依李參的佈置,常平司事務由本州通判兼掌,王琪又把營田務也交給了王安石。現在王安石在舒州做的事情,正是杜中宵前些年在京西路做的。不過杜中宵是路,王安石則是一州。

第29章 再次自薦第37章 錢的問題第20章 燒成白地第219章 打獵第60章 目標黑水城第140章 反常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230章 大勢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140章 反常第58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39章 兩難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116章 疑惑第103章 爭議第103章 不湊巧第246章 議事第16章 一燒了之第30章 僥倖第35章 風雨欲來第58章 請求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7章 御史臺案第50章 沒有展開第52章 建節第39章 順化渡第136章 初戰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232章 回頭路第49章 因地制宜第73章 各想出路第122章 倒黴鬼第77章 諸事不同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144章 先玩吧第130章 交接第209章 編制第154章 避風驛第72章 比刀第249章 內賊第208章 奇才第151章 進城第32章 世交第56章 人多糧少第82章 鍊鋼第31章 党項戰略第8章 派人第125章 遊街第102章 投降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66章 給錢第1章 驚天大案第18章 無路可走第108章 賞功第33章 悔不當初第100章 入城難第11章 決戰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106章 慶功第59章 巧遇第81章 親征第64章 曲線前進第17章 需要改革第4章 包龍圖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51章 三本冊子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57章 荒唐手段第17章 言過其實第4章 仗勢欺人第87章 末路第76章 人心惶惶第154章 避風驛第156章 審問第213章 新與舊第12章 打就大打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80章 左右逢源第110章 要好處第105章 突破第44章 奇兵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14章 準備進攻第177章 分岐第118章 投降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56章 依山而陣第162章 佈置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12章 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