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同年再會

這種路邊攤一樣吃飯的地方,不適合迎接石全彬。杜中宵對十三郎等人道:“你們且在這裡盡興吃喝,我回去見石團練。此處雖然口味不錯,迎接重臣卻嫌簡陋了些。”

趙滋道:“簡陋倒沒什麼,腌臢了些,石團練必然不慣。”

杜中宵起身,帶了自己的隨從,離了漢水碼頭,回常平司衙門去。進了衙門,見到石全彬,兩人在客廳裡分賓主落座,重新上茶。

請了茶,杜中宵對石全彬拱手:“團練回京不久,因何又急急前來?”

石全彬道:“不瞞提舉,前次到隨州,我見軍中炮兵甚是得力,騎兵和步軍着實弱了些。好在回去的時候,路過唐州,看過那裡的駐軍,用火槍也甚是威猛。回到朝中之後,官家和宰執聽了,一時也有些猶豫。不過今年契丹伐党項,進軍十分順利,北方兵馬不能再調,平儂智高還要用營田廂軍纔好。兩府已經定下來,十一月,提舉帶營田廂軍南下,我在提舉之下爲副。還剩一個月時間,提舉儘快安排常平司事務,最好有得力官員。過幾日,同提舉常平石揚休會來樊城,拜會提舉。提舉帶兵出征,由原戶部判官韓絳代爲提舉常平。過幾日韓絳到來,提舉自做安排。”

這些年韓絳仕途順利,繼杜中宵後,也爲一路監司了。去年戶部判官任上,江南災荒,韓絳體量安撫江南東西路,資序已經可做路官。兩人同年,私交一直不錯,由他接任順利一些。

石全彬又道:“還有一事。自提舉到京西路營田,建了鐵監,帶起了不知道多少工廠。後來又建常平司,下隸的商場現在做大了,賺錢無數。這兩年朝廷有意在京東路和淮南路營田並建常平司,一切規制俱依京西路制度。特別是自去年發行常平司錢引,又有儲蓄所,裡面錢數不少。如果一切隸三司之下,則三司職權委實過大,政事堂難制。朝廷有意三司分司,各自設官治事。官家特意叮囑兩件事,一是常平司錢引和儲蓄所,如果推向天下可不可以?推行下去,裡面的錢,要如何安排?二是三司各案原有互相牽制之意,如果三司分開,下面各案又該如何安排?提舉深思,出征之前入京,陛辭時官家又問。”

說完,石全彬道:“此是要事,官家安排下來,提舉深思!”

杜中宵點頭,向石全彬拱手謝過,心中慢慢分析石全彬帶來的消息。

錢引實際就是提舉司發行的地方貨幣,以商場收入的銅錢爲本,設立儲蓄所。而後以儲蓄所的儲蓄爲本金,常平司發行的地方貨幣。京西路的工商業發展很快,常平司發行的錢引發行規模迅速增大,加上儲蓄所的儲蓄,數額迅速向着一億貫去了。

此時天下的貨幣稅收不過幾千萬貫而已,如此巨大的數字,自然引起朝廷側目。如果推行天下,僅從這裡面摳點下來,也不會錢糧不足。但是印紙幣容易,京西路的技術對於朝廷來說沒什麼難的。但到底如何發行、如何管理、如何儲蓄,朝中官員卻衆說紛紜,沒一個靠譜的。這種專業意見,皇帝還是要聽一聽初創者杜中宵如何說,才能讓宰執放手去做。

三司分司則是勢在必行的事情,這幾年必然會做,這一點朝中官員幾乎人人皆知。

三司本來是三個衙門,鹽鐵司、度支司和戶部司。是晚唐時,面對天下藩鎮林立,爲了解決中央朝廷的財政困難,而專門設立的。五代因之,一直傳到宋朝。自大宋立國,三司分分合合非止一次,到了真宗時才定下來爲一衙門,設三司使統管。以事權論,兩府之下,三司使是最重要的官員,朝廷政事的十之六七在三司。做過了三司使,大部分官員都會升任宰執,沒有升遷就是意外。

以京西路來看,如果其他幾路也發展起來,三司再合署,專設一三司使,事權就過重了。作爲政事堂下屬,三司使的職權超過執政,容易發生許多問題。撤掉三司使,三司從此分開,各設鹽鐵使、度支使和戶部使,勢在必行。相當於提高了這三個衙門的地位,不再設統管的三司使,三個衙門直屬政事堂。

自中進士爲官以來,杜中宵一直做地方官員,此次皇帝專門聽他的意見,說明前幾年的政績得到高度重視,可以參與朝廷事務了。

見杜中宵面色凝重,石全彬道:“不急,這一個月提舉慢慢想就是。對了,一個月後大這出發,提舉常平司事務纏身,我該做些什麼?”

杜中宵想了想道:“不如這樣,團練與鈐轄劉幾一起,隨同軍需李復圭,到駐軍各州去走一走。讓各部準備糧草槍彈,諸般備齊,不得有遺漏。要做到朝廷一聲令下,大軍隨即啓程。如何拔營,路上如何行軍,一切都要有章程,令下即按定好的條貫行事。”

石全彬自無異議。這就是制定大軍參戰的行軍計劃,軍中自有條貫,石全彬只要跟着看即可。借這個機會,也熟悉一下營田廂軍的風格。

接下來的日子,杜中宵便住在樊城,整理常平司錢引和儲蓄所的資料。要把這件事做好,對自己的未來應該非常重要,杜中宵不敢有絲毫馬虎。至於三司改革意見,杜中宵只是建議,反而不那麼重要。石全彬和劉幾、李復圭巡視各部,查看準備情況。

這一日,杜中宵正在書房對照錢引發行各期、數目和商場的經營情況,吏人來報,韓絳已到衙門。

急急出了書房,到了客廳,杜中宵見到韓絳站在那裡,急忙上前道:“子華前來,緣何不早知會一聲,我好帶人去接。這樣到了衙門,我豈不背後讓人指點!”

韓絳道:“不是我不想,而是沒有辦法。若是以前的日子,提前一日派人來,自不會失期。而現在一日就從開封府到了樊城,派人也來不及了。總不能我在車站那裡等着,豈不更惹人閒話。”

杜中宵道:“坐火車總有個日期,提前幾班車派人不就好了。”

韓絳連連搖頭:“現在開封府一日不知發多少車!我們出行都是一節專車掛上,哪個知道安排掛哪班車上?什麼時候到達,委實說不準。”

天下鐵路,都要連到開封府,以那裡爲中心形成路網。每日裡不知道多少車經過,多少車發出,這個年代的調度能力不能指望,不出大錯已是難得。朝官以下坐車,都是由公帑買車票,跟普通旅客沒有區別。朝官以上,出行纔有包廂。不過這種包廂是通用的,大的車站有,開封府更多。地方上好說,這個級別的官員少,可以提前確定日期。開封府就不行了,幾乎每天都有朝官出行,哪裡安排得過來?待制以上的官員,纔有自己專門的包廂,車站的級別不敢慢待他們,那又不同。

分賓主落座,上了茶來,杜中宵道:“我離任的朝旨未到,子華接任的卻來了,這事情可不多。”

韓絳笑道:“沒有辦法,你現在提舉的京西路常平司,委實太過重要。你交待不清楚,朝旨只怕難發下來。未讓我接任之前,我還不知道常平司名下有如此多的錢財。幾千萬貫現錢,治下還有每年收過千萬貫的商鋪,再加上各種廠社,待曉,我做過戶部判官,也沒見到如此多的錢!”

杜中宵搖了搖頭:“錢多了,顯得做事,可事情也多。人人都看見名下的幾千萬貫現錢,卻不知這錢來得如何不易,要如何打理。你以後提舉常平,自然就明白了。”

韓絳道:“我沒有上任也明白。現在可不是以前,自你在京西路營田,這幾年錢貴貨輕,幾千萬貫現錢,當得以前一億多貫!朝廷一年支出纔多少?”

杜中宵點頭:“是啊,錢貴貨輕,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你來了,此事只好交給你了。”

發行錢引之前,杜中宵就算過,天下的銅錢是有固定數目的。隨着工商業發展,流通中的銅錢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些年京西路一直都是通貨緊缺,成了爲吸引天下貨幣的地方。常平司錢引是以現錢爲本按比例印製,與銅錢一比一兌換,貨幣緊缺直接表現到了物價上。京西路發展飛速,物價一直上漲,現在的一貫錢,可以當以前的兩貫錢用。

作爲地方官員,杜中宵有任期,當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解決。實際上這種問題,也很難由地方官在一地解決。隨着經濟的發展,貨幣必須增加供應,但銅錢顯然滿足不了需要。這當然有很多解決辦法,比如直接把貨幣變爲信用貨幣,不再有本金。但對這個時代來說,這種統籌規劃別說是地方衙門,中央朝廷也很難解決,極容易造成通貨膨脹。穩妥的辦法,還是增加貨幣儲備,必用本金髮行紙幣的放大作用,來增加貨幣。信用上任,本金佔發行總額的比例可以減小。

第34章 大勢第80章 左右逢源第59章 巧遇第55章 上下相制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191章 合圍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11章 心煩氣躁第65章 強行收錢第5章 舊人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46章 圍城第112章 大生意第81章 靈州城下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66章 屬官第71章 花超了第253章 斬將奪旗第5章 舊人第43章 舊人相見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237章 循路而來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101章 慶功宴第13章 聲東擊西第39章 順化渡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33章 悔不當初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85章 大比武第15章 我要考進士第58章 真香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72章 兵臨靈州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7章 御史臺案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76章 靈州城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48章 人選第91章 攜手致富第84章 兄弟相見第9章 初戰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142章 巧遇第72章 兵臨靈州第75章 進擊第96章 新米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191章 集議第118章 投降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75章 張岊東來第14章 陣前殺將第163章 夜議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50章 烈酒如火第57章 掛麪第102章 奇風異俗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151章 裝車如打仗第70章 商場開業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44章 債券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15章 人多官少第134章 表功第12章 已陷死地第39章 古礦洞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53章 無主之地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34章 青臺鎮第32章 危機第47章 不念舊惡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81章 故人來第3章 同年重逢第50章 煉焦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108章 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