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

烈日炎炎,杜中宵戴着斗笠站在地頭,看着廂軍割麥。雖然一動不動,猶自大汗淋漓。

十三郎端着一碗冰水過來道:“官人,喝碗冰水,解一解暑氣。”

杜中宵道:“我渴了,自會過去歇息。歇息的時候飲水,現在站在這裡,猶如兵陣。”

十三郎無奈,只好端着冰水回到了樹下,靠在樹上出神。

韋指揮使快步跑到杜中宵面前,叉手高聲道:“報運判,第三都第二隊先到地頭,尚餘半炷香的時間。第二都第一隊、第五都第四隊落在最後,無法按時割完。”

杜中宵道:“記下。讓到了地頭的先歇息,那裡有綠豆湯,讓他們飲瞭解暑!”

韋指揮使稱諾,叉手告辭,快步跑向地的另一邊。

幾乎是一眨眼的時間,麥子就熟了。新來的拉縴廂軍,被杜中宵安排來幫着營田務幫着收麥子。營田務的人,則忙着在空出來的地上,整備種稻的放水整地,套種了棉花的則補苗鬆土。

鐵監的事務杜中宵已經徹底放手,全部心思轉到營田務來。營田務成立一年多了,一切都已經有制度,不過是補充完善而已。杜中宵的心思,開始轉到整軍上來了。

有了槍、有了炮,有了火車,就可以碾壓北方的党項和契丹了?党項可以,契丹未必。杜中宵最少記得歷史上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一個反例,大明有槍有炮,對上人數不多的女真族,在內憂外患下,最終亡了天下。一個正面例子,後來有一支軍隊,缺衣少穿,缺槍少炮,最終席捲天下。不但是對內獲勝,還能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

拋開人心士氣不談,必然還有軍事上的原因。軍事也是科學,有其內在規律,不掌握軍事科學,不按戰爭規律打仗,會事倍功半,一個不好,還會吃敗仗。

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的外敵固然強大,這個時代的也不小。歷史上看,從遼到金,再到後面的蒙古,一撥比一撥野蠻,一撥比一撥強大。蒙古人幾乎橫掃了整個亞歐大陸,靠着幾桿槍,就有把握能夠打敗他們了?杜中宵沒有這個信心,以天下爲賭注,他也不敢有這種信心。

這個時代的軍隊肯定是有問題的。從軍隊人數上,從人的身體素質和武器裝備上,禁軍對契丹和党項都有絕對優勢,可就是一直打敗仗。僅僅是缺少騎兵這一個理由,是解釋不通的。

杜中宵的感覺,這個時代的軍隊,跟後世的晚清民國時的軍閥軍隊很象。軍隊強大時,如民國時的強軍,那些弱旅,與那些濫竽充數的烏合之衆差不多。

這肯定有內在聯繫,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聯繫,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杜中宵說不清。既然搞不清,那就從最基本的做起,自己直接從基層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戰鬥在一起。

不會沒有關係,就一點一點去學嗎。不去學,還能夠有什麼辦法?至於做事後諸葛亮,按照記住的歷史上的一知半解,打這裡不打那裡,用這個人不用那個人,那只是小孩子的遊戲,玩鬥獸旗而已。歷史有歷史的事實,事物有其本身規律,違背了規律,耍些小聰明是不行的。

廂軍來收麥子,一切按照軍事化作業,收麥子就是打仗。以營爲基本單位,以隊劃分任務範圍,設置任務時間。做得好做得快的依軍法賞,做的差得罰。凡是不能在任務時間內收割完畢的,按照超時長短增加數量。別人休息,他們繼續收割。

杜中宵跟這支軍隊在一起,已經有五天了。五天的高強度勞動,出乎杜中宵意料的是,並沒有出現怨氣沖天,士氣渙散的情況。反倒是士氣高漲,你追我趕,一種豪氣沖天的感覺。

杜中宵自己總結了一下,應該是因爲任務簡單,目標明確,賞罰得當的原因。當然,還有後勤保障有力。再一個,廂軍因爲各種原因,比禁軍乖得多,好管得多。

這不是杜中宵一個人的感覺,從前方將帥,到後方的官員,都有這種認識。就是這幾年,富弼任京東安撫使,因爲河北水災,災民流入京東路,招爲廂軍。選拔之後進行教閱,得禁軍之用,而無禁軍驕橫難制之患。朝廷特賜軍號教閱騎射、威邊和教閱壯武、威勇,成爲正式戰兵,而不刺字。

廂軍可以成爲戰兵,這是一個重要變化。杜中宵想在營田務,也選出堪戰的一支軍隊來,進行教閱演習。天下一旦有事,說不定自己就可以帶兵立功呢。以儂智高之亂來說,若不是屠邑州、圍廣州,根本就不會讓禁軍南下,只會派廂軍去。騎射、威邊是騎兵軍號,壯武、威勇是步兵軍號,馬步齊全。不過杜中宵對富弼的京東路廂軍有懷疑,他真能湊出那麼多騎兵來?自己這營田務,可沒那麼多騎兵。

不知不覺日頭當空,酷日難當。韋指揮使跑過來,叉手道:“運判,巳時將過,請示下!”

杜中宵高聲道:“鳴金!收工吃飯,歇過了午,申時上工!”

一聲徵響,麥田裡發出一聲歡呼。已經到地頭的各隊,各自收拾工具,到地頭樹下歇涼。還在田裡的,好似吃了強心丸,收割的速度一下快了許多。

不多時,全部都到了地頭,各隊在地頭整隊,打起旗子。隊將報都頭,都頭報指揮使,最後由韋指揮使到杜中宵面前,報今天上午任務完成情況。

杜中宵看了看早已站在自己身後,舉着帥旗的十三郎,對他道:“回住處。”

十三郎應一聲諾,高高舉起帥旗,緊跟在杜中宵的身後,大步向不遠處的村莊走去。

以隊爲縱隊,一都組成一個方陣,跟在帥旗後面。各自隊將和旗手在前,押隊在後,緊緊跟上。

莊老爹坐在村頭,遠遠看見許多旗子從路上綿延而來,對身邊的孩童道:“八郎,快快回村子裡去告訴大家,割麥的回來了,備好午飯。他們幫着割麥,不只是省了我們無數力氣,還多種一季糧食呢。”

八郎應一聲,從地上跳起來,飛也似地跑回莊子裡去了。

村頭的麥場裡,八郎風一般地跑過來,口中喊道:“嚴婆婆,割麥的回來了!村頭都看見旗了!”

旁邊一個婦人一伸手,把八郎抱在懷裡,口中道:“你這個孩子,跑得這樣快做什麼,不怕摔倒!”

一邊棚子下面,幾個婦人忙忙碌碌,有的揭開鍋,有的準備勺。

用不了多少時間,杜中宵帶着這一營廂軍,便就到了村頭的麥場裡。莊老爹腐着一條腿,走上前來行禮道:“官人辛苦。那邊備好了飯菜,還有些酒水,莫要嫌棄。”

杜中宵道:“都是營田務的人,何必客氣。”

說話間,幾都在空地上各自整隊。隊伍整好,韋指揮使站在前面,宣佈着今天各都的成績。哪一都完成得好,哪一都拖了後腿,各自點名,還評點一下。比如第二都第一隊就很倒黴,今天分到的地塊麥子特別好,長得比其他地方的都厚,一直落在後面。雖然沒有完成任務,該罰還是要罰,但韋指揮使要說明白,不是他們不出力,也不是做得不好。

講評完了,各都到自己的竈頭那邊,領了餐具打飯。

鐵監終究是杜中宵一手建起來的,總有些好處。這些人的餐具,都是搪瓷製品。一個大搪瓷杯,如同後世的大快餐杯,用來盛飯盛菜,另有一個搪瓷碗,用來盛湯。

村民生活不易,肉不可能天天吃的。今天是半大碗黃米飯,一大勺菜燉豆腐,另有一個鹹鴨蛋。這裡湖泊沼澤多,村裡養了許多鴨子,肉吃不起,鴨蛋還是可以的。湯則是魚湯,捕到什麼吃什麼,幾種魚混在一起,一大鍋煮了,肉完全化到湯裡。

十三郎拿了自己和杜中宵的餐具,跟着別人去打菜。

這是杜中宵的另一個原則,軍隊裡官兵一致。包括用的餐具,吃的飯菜,完全相同。只是他作爲轉運判官,有十三郎這個親兵兼旗手兼傳令兵,可以由人代勞。

讓杜中宵意外的是,官兵一致是這個年代最容易被接受的自己的思想。從戰國吳起,到現在有點名氣的將領,與士卒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人心。得士卒心,本就是這個年代衡量將領品質的一條。

十三郎打了飯菜回來,又拿了杯子,到那邊打了兩杯酒來,對杜中宵道:“官人,今天村民煮的蛋多了些,我多拿了兩個鴨蛋。官人就着飲杯酒,解解乏。”

杜中宵笑道:“你這種小聰明,太也多了些。多喝一杯酒,多吃一個蛋,能有多少好處!”

口中雖然說着,還是又分了一個蛋給十三郎,跟他一起飲酒。

官兵一致是原則,但沒必要那麼死板,偶有變通,讓氣氛輕鬆一些也是不錯的。杜中宵本就不是一個刻板的人,特別不喜歡壓抑的氣氛。

第76章 靈州城第1章 蒸汽車船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64章 自投羅網第199章 軍校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73章 出門難第98章 必死之局第134章 不原諒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90章 自去收埋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75章 制刀第20章 燒成白地第39章 大軍出動第40章 派兵第35章 來客第30章 誰敢告他?第64章 聖心難測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208章 奇才第113章 分岐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56章 心生去意第79章 由遠及近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53章 無主之地第199章 軍校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71章 試槍第86章 以工代賑第22章 實驗第6章 再回相州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6章 從河曲到河曲第130章 商路第89章 知州門客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110章 俗文化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66章 自作聰明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0章 不賣給你第202章 動物園第112章 武進士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1章 党項收人第169章 攻佔柳中第12章 已陷死地第95章 特區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49章 伊州第131章 放手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65章 天賜良機第34章 大勢第157章 避嫌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56章 依山而陣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55章 西壽軍司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41章 試探第5章 中招第200章 捕虎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141章 北進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62章 看看火車第64章 謀劃第92章 大戰將起第129章 提拔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93章 恩威並施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76章 偏頭寨第27章 善後第206章 不自知第129章 提拔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28章 三路齊出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249章 內賊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