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

周圍蛙鳴不絕,此起彼伏,好似唱和一般。割麥的廂軍已經進入夢鄉,帳篷裡不時傳出打鼾聲。

月華水般從天下泄下來,十三郎坐在帳篷門口,看着外面不時飛舞的螢火蟲,百無聊賴。

杜中宵坐在帳裡,就着油燈,看着這幾日廂軍的各種文書。既有各營分別割了多少畝麥子,也有在這種勞動強度下,各種各樣的傷病減員。還有各級軍官的總結,甚至是對軍隊情況的總結。

從這些文書裡,加上自己的所見所聞,杜中宵試圖抓住這支軍隊的脈搏。這些瑣碎之事,反映了這支軍隊的精神面貌,戰鬥力,和他們的潛力。

廂軍管理鬆散,在來京西路之前,就有許多冗員。職責拉縴,其實有不少人不參與勞動,只拿一份俸祿而已。他們或者有病,或者傷殘,甚至有的就是偷奸耍滑。突然間參與大強度勞動,那些老弱病殘不說,早就被淘汰出去,不參與勞動,剩下的壯丁這幾天也出現了傷病。

怪不得這個年代的軍隊要不時揀汰,稍一放鬆,就會出現大量不合格人員。

割麥子的時間並不長,到現在爲止,還沒出現士氣渙散、怨聲載道的情況。杜中宵不知道,如果堅持一個月或是兩個月,還會不會如此。

想也沒有用了,三日之後,唐州地區的麥子就會全部割完,大軍應該南下了。

把公文入下,杜中宵站起身來,伸了伸腰。

看十三郎還坐在賬口,杜中宵道:“天色不早了,你還沒有睡麼?”

十三郎起身,道:“官人還沒有歇息,我怎麼好睡下?”

杜中宵點了點頭,在帳裡踱了一會步,突然道:“十三郎,這些日子有沒有讀書?”

十三郎道:“回官人,我雖然不用下地割麥子,也要日日在太陽下面站着,哪裡還有心情讀書。再者說了,以前官人給我的那些,不管是經史還是詩詞,更不要說什麼書算之類,我都不喜歡。”

杜中宵點點頭,問道:“那你想讀些什麼書?”

十三郎道:“好男兒生於世上,當用刀槍搏富貴,有兵書讀最好。”

杜中宵笑道:“你既有如此想法,也不錯,過些日子我爲你找些兵書來。不過,要帶兵打仗,除了兵書之外,還有兩種書必須要讀。如若不然,將來終不會有大出息。”

十三郎奇道:“不知是哪兩種書?其實我聽說陣前爲大將,讀書並沒有多少用處。禁軍諸將,許多人字都不認得,兵書也讀不了,不一樣帶兵征戰,位至將帥。”

杜中宵搖了搖頭:“此一時,彼一時,不認字讀書將來沒什麼大出息。除了兵書之外,還要讀歷朝史書,知興亡得失。不只讀史書,還要學會書算。不會書算,許多事情是做不了的。”

十三郎聽了笑道:“官人,讀史書我知道是爲什麼,書算又有什麼用處?”

“不會書算,如何計算行軍打仗?敵方有多少人,能排出什麼陣勢,如何進攻,如何運動。我軍有多少兵力,當如何應戰,打起來之後勝算如何。隨時知道手下兵力,隨着戰場敵我變化,心中清楚明白雙方實力對比。古人言運籌謀劃,先運籌,就是算。算不是算神鬼天命,而是算兵力,算糧草,算地理。你算得越是清楚,謀劃越有針對性,戰事於你便如在指掌之中。”

十三郎撓了撓頭:“官人,這種事情我卻是從沒聽說過。”

杜中宵笑道:“沒聽過不稀奇,幾百年來,運籌謀劃本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唐設藩鎮,朝廷所重者領兵大將,對於籌劃者多不看重。但對於前線的統兵大將來說,卻知道少了這些人,兵勉強可帶,仗就無法打了。唐朝之衰,始於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時,最得他信任一起謀劃的,就是他手下的孔目官。本朝立國,擁立第一功是趙忠獻公,本爲太祖掌書記。澶州之前楊延昭守北地,號爲‘鐵城’,朝廷倚重。然因其不通文字,被小吏周正所欺。這些事情就是告訴你,要領兵打仗,就通吏事,有書算的本事。”

此時的知州,全稱是知軍州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實就是從晚唐五代的藩鎮延續而來。官員出爲知州,向來被視爲方面之官。理論上來說,其權限與藩鎮相差不多,只是人事權、監察權和一部分財政權,被朝廷收回而已。宋朝避藩鎮之禍,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收其錢穀,及財政權被逐漸收到了三司手中。另一個就是斬其爪牙,即其幕僚和參曹官僅存其名,成了朝廷委任的官員。其親兵衛隊,同樣僅存其名,成了衙門的公吏差役。

後人多看重奪知州的財權和廢其親兵,其實幕職和參曹官被廢才更加要害。沒有了這些,就斬斷了軍隊和地方的聯繫,軍隊無法插手地方事務。知州雖總管軍政民政,卻已經沒有把兩者捏在一起的手段了。

從安史之亂藩鎮坐大開始,掌管錢糧公文的那些人便就是其絕對核心。安祿山起兵時商議的,是其孔目官。宋太祖奪天下,倚重的是他的掌書記。沒有這些核心人員,僅靠着掌控軍隊,其實很難對朝廷形成威脅。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心腹,方面大員手下其實就是一個小朝廷,可以迅速形成完整的統治體系。

藩鎮爲禍之前,和平時期的叛亂,多是有着小朝廷的太子或者地方王室。藩鎮形成,有着自己的統治體系,手下有兵有錢有糧有地盤,天下就分崩離析了。

宋太祖自己就是藩鎮出身,對此的理解,不是其他人可比的。兵固然是核心,但統軍大將只要沒有錢糧爪牙,終形不成大患。宋朝被稱爲公人世界,原因很多,但很重要一條,就是地方吏人實際上是成體系的。從都孔目和孔目這些吏人首領,到押司、書手、兵馬使、攔頭等等,實際上就是從前藩鎮管理地方官的系統。真正統治地方的,是這些人。跟地方勢力結合起來,既有歷史傳統,又有地方基礎。

地方官被吏所欺,明面上多是不通吏事,性格軟弱,實際上大多都是對這一體系沒有認識。宋朝地方吏治崩壞,一個原因是公吏待遇差,沒有前途。吏人雖然可以出職,但有年限要求。到了年限的時候大多已經過了壯年,做個最底層的小官,有什麼前途可言?學問好了考進士,則必須辭去吏職,三年之後才能考。能夠下這個決心的,並沒有多少人。

地方如此?那軍隊呢?杜中宵這些日子,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軍隊不是簡單的帶兵打仗,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體系,離不了支撐體系的非戰鬥人員。這個年代這些人是有的,不過地位不高,而且根本沒有前途可言。指揮使都頭以下的將領,大多數靠的是自己的心腹,一些小兵小校。替他們處理公文,管理錢糧,甚至維持軍紀。再向上的都監、鈐轄,本來是帶兵打仗的方面大員,有自己的管理系統。這幾年來地位下降,成爲中級統兵官,管理靠的是親隨將校。統管一路的都部署之類帥臣,都沒有專業的非戰鬥管理人員,多是臨時設置親信將領,或者子弟家人,甚至是僕人親隨。只有到了經略司一級,纔開始有了專門的管理官員,成爲真正的帥府。

這些依附於軍隊主官的非戰鬥人員,大多沒有官身,官場上沒有前途,要麼是因爲與主管的特殊關係或者個人感情,要麼是爲了金錢。他們的不穩定,直接影響軍隊戰鬥力。軍隊的後勤、兵器等等關鍵物資,是掌握在這些人手裡,關鍵時刻可以左右主將的意見。

杜中宵想一想,後世的軍隊中非戰鬥人員對軍隊的戰力形成意義重大,而且地位很高。當然事情過了頭,有的軍隊甚至會出現文職人員比戰鬥人員還多的奇觀。

前些日子,杜中宵放手鐵監的時候,最擔心的組織問題,是鐵監的技術人員地位沒有解決。他們沒有官身,現在也沒有完善的技術晉升體系,一有反覆,就會影響士氣,甚至是隊伍的穩定。而對於工業化的工廠來說,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至關重要。

地方的吏人其實是同樣的問題,軍隊中的非戰鬥管理人員也是一樣。

軍隊不一定職業化,但一定要專業化。現在剛好相反,職業化上走得太遠,專業化大倒退。

杜中宵讓十三郎要當將軍,一定要學會書算,學會自己管理軍隊,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就會被這個時代的軍隊推着走,很難建立功業。

經過了這些日子與基層軍隊同吃同住,一起生活,杜中宵認識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加強軍隊的專業化。專門的管理人員,專門的參謀人員,專門的技術人員,如此等等。不只是要有這些人,而後必須解決他們的政治前途,不然很難改觀。

第27章 再留無益第117章 牢城營第143章 包車第83章 晴天霹靂第167章 猴戲第147章 曾經的上司第244章 緊急進京第70章 喜憂參半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10章 馬大官人第82章 日暮途窮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47章 有賞有罰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216章 三策第83章 晴天霹靂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28章 三路齊出第55章 自尋煩惱第98章 無事生非第156章 審問第68章 稀罕物第62章 分兵而進第143章 拉攏第94章 誰不缺油?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94章 樞密副使第72章 兵臨靈州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36章 帥司所在第1章 疾風暴雨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0章 攻守易勢第17章 言過其實第118章 韃靼人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29章 再次自薦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4章 包龍圖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207章 慶賀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102章 拿人第130章 商路第78章 期貨第96章 貨物有別第81章 新知州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151章 進城第20章 官哪第63章 文臣論兵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第108章 勸降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83章 晴天霹靂第140章 拒絕第191章 合圍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94章 錢堆出來的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105章 寶貨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202章 離去第90章 十三郎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142章 今非昔比第198章 定調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53章 外戚第66章 酬功第1章 疾風暴雨第5章 召試中書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72章 兵臨靈州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74章 兩個拳頭第70章 試炮第138章 查糧第111章 首告第49章 草棉第228章 大敵當前第153章 各有前程第142章 旅遊團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28章 醉仙釀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31章 競爭第96章 免稅第42章 故人屬下第271章 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