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釜底抽薪

棗陽城以西數十里處,有一漢時古城。因歲月久遠,又早已廢棄,已經不知其來歷。杜中宵選的新營田務衙門,便就在這裡。此處位於棗陽縣城和襄州中間,臨濜水,交通便利,人口稀少。

濜水旁邊的一處沙地上,杜中宵看着站在面前的一百餘人,高聲道:“諸位以後便在此落戶。不管你們來自哪裡,以後這裡就是你們的家,不出意外,子子孫孫都會住在這裡。這個地方,由營田務直接管轄,一定要做到最好,成爲其他地方營田的榜樣。大致的規劃,我給你們說一下。此地方圓數十里,安排兩千戶人家。一共開田十二萬畝,水田五萬畝,旱地七萬畝。只要辛勤勞作,你們不愁爲小康之家。”

衆人一聲歡呼。

杜中宵又道:“現在遷來的廂軍,是一千五百戶。剩下的五百戶,或者是本地,或者是外來,由百姓投充。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明年春天耕地下種,我們要做兩件事。第一件,建造房屋,整修水渠道路並平整土地。不遠處有一座漢代古城,這裡以前有人耕種過,而且人口稠密。現在道路水渠都荒廢了,由營田務統一組織,重新建起來。規劃好的田地,要全部平整過,以後纔好耕種。一年整不好,那便劃區先種平整好了的,下一年接着做。第二件事,跟唐州不同,這裡人口太過稀少,實行軍屯。暫定五丁抽一,作爲教閱之戰軍。你們就是被抽出來的人。你們做活,你們練軍。”

見衆人不說話,杜中宵笑了笑,又道:“到底是做活辛苦,還是當兵辛苦,這也不好說。但有一條我說在前頭,抽出來當兵的,第一條就是不能怕吃苦。覺得吃不了苦的,及早說出來,好換人來做。”

說完,杜中宵對站在一邊的韋指揮使道:“今天第一天,就先練軍陣吧。我沒帶過兵打過仗,對軍陣之事不熟,也不知道怎麼練。韋指揮使,你帶着他們就按我們割麥子的時候的樣子,一隊一列,一都一陣。從最簡單的開始,走路。要走得整齊,橫成排,堅成列,不得錯亂。今日便就如此,明日再說。我已經上報朝廷,會派幾位久經沙場的戰將到這裡來,他們來了再定一應事務。”

韋指揮叉手稱諾。杜中宵離開,便開始整斥部伍。

杜中宵是真不知道怎麼練。這個年代的軍陣他不熟,後世的軍陣更不熟,早期用火槍火炮的陣形根本沒有概念。就在電影電視上見過,只看打得熱鬧,或橫隊或方陣。且不說年代的問題,電影電視上放的對不對就難說得很,十之八九是不對的。冷兵器兩陣張圓,“嗷”一聲喊,呼呼呼地就衝上去,拿着刀劍斧子一通亂砍,現實中哪有這樣打仗的。熱兵器更復雜,與其信那些,不如自己摸索。

對軍事不懂沒關係,杜中宵上書朝廷,派幾個打過仗懂軍事的來,與自己一起操練。來營田的拉縴廂軍十幾萬人,按照五丁抽出來,也有幾萬軍隊,設幾個鈐轄都監總沒有問題。

雖然不懂,但軍隊行軍要整齊,軍容越是嚴整越是有戰鬥力,杜中宵還是知道的。上過學的人誰還沒參加過幾次軍訓,就按那個來,先將就着。

史員外下了馬,急匆匆地進了家門。路上走得急了,渾身大漢,在院裡一坐,先牛飲了幾碗茶。

史大慶聽到了動靜,從裡面出來,對史員外道:“阿爹,此次去縣衙有什麼事情?怎麼如此慌張?”

史員外嘆了口氣,把手中的榜文放在石桌上,道:“這是新出的榜文,縣裡讓曉諭百姓,務必人人皆知。衙門這樣做,我們以後的日子還怎麼過?”

史大慶急忙拿起榜文,粗粗一看。原來是營田務募民開墾的榜文,說是不拘本地外地的百姓,只要到營田務應募,就可以分到土地,一戶五十畝。官貸給耕牛、農具,幫助建造房屋,收穫之後還本付息。

最要害的是後邊幾句,要求必須以一家一戶應募,不得僱人,不許使用傭工。

營田的事早就定了,史員外等本地大戶商量了數次,已經有了計較。按着以往的慣例,營田務募人耕種,多是劃出土地,讓人指射。爲了管理方便,衙門劃出的地塊往往較大,不適合一家一戶,往往是多家一起。或者是大戶人家,指射了土地後僱人耕種。特別是後一種方式,最受衙門歡迎。

這樣做的原因,與營田的管理有關。所謂指射,是官府把要營田的地方,劃成一個一個區塊,然後列明優惠條件。一般免稅三年,貸什麼樣的農具,多少種子,耕牛是自己養還是隻在農忙時用,到了時間交多少利息。民戶按照榜文,各選自己中意的地塊,與官府締結契約。

一家一戶不只是難以管理,最麻煩的,是總是有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在三年免稅到期後,便就逃得無影無蹤。田開出來,三年剛剛種得熟了,便又拋荒。讓大戶指射,給他們優惠條件,讓他們僱人耕種,好管理一些。三年到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這就跟後世,地方政府爲了吸引企業,往往給出各種各樣的優惠條件。有些企業便鑽空子,在一個地方開工廠,優惠期限一到,立即關門,再換一個地方重新開始,繼續享受優惠政策。

按照以往經驗,棗陽的幾個大戶商量定了,把本縣的土地劃分界限,分到幾個大戶家。在自己家範圍內的營田地塊,便由這一家大戶指射,僱人開荒。如此一來,既享受了衙門的優待,又招了人來爲自家開出了土地。衙門多收了糧食,大戶們擴充了土地資產,兩全其美。

萬萬沒想到,營田務會按一家一戶應募,根本不允許大戶參加。

史員外何等精明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榜文的厲害。如此一來,不只是大戶們佔不到便宜,就連自己的莊客也很留住。莊客跟佃戶不一樣,是依託於地主的,完全沒有生產資料。耕種土地,不可能拿到完稅後一半收成,而且平時要在地主家裡做奴僕,做各種各樣的活計。

沒有莊客,大戶何以成爲大戶?你名下那麼多土地,沒有人種,就沒有收成,要來何用?還不止這些,有地就有田稅,兩稅少不得。其他的差役、科配、和買諸般種種,是按家產分戶等,土地越多,戶等越高,負擔越重。一拉一擠,要不了兩年棗陽的鄉下大戶全都得破產。

史員外被這榜文嚇得心驚膽戰,從縣衙出來,一路急馳回到家裡。

史大慶看完榜文,對史員外道:“阿爹,衙門的榜文是什麼意思?只讓一家一戶投充,我們就不能指射營田務的土地了。那先前幾家商定的,周邊十幾裡是我家的,豈不成了泡影?”

史員外跺了一下腳:“癡兒,你還想着佔周圍十幾裡的地呢,現在能把家裡的地保住,就要謝天謝地了!這榜文傳出去,被莊客們知道了,還不拖兒帶女到營田務去!又給農具,又給種子,還要分給他們這些人田地,他們又何必在我們家裡做奴僕!”

第75章 大軍到來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23章 意興闌珊第59章 巧遇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29章 去不去?第205章 抓人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86章 塵埃落定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48章 溼法鍊銅第71章 花超了第136章 學校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62章 心累第131章 受不了了第211章 分岐第152章 恰逢其時第41章 阻力重重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43章 兄弟之爭第37章 不同看法第73章 形勢突變第20章 見世面第146章 圍城第102章 坐車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105章 突破第99章 奚人降了第31章 兩手準備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90章 別有任用第193章 分岐第119章 小火慢燉第172章 擔憂第81章 新知州第61章 真真假假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163章 夜議第90章 月餅第145章 康員外的煩惱第63章 獵物第73章 各想出路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234章 泄密第153章 外戚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249章 內賊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58章 鐵監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89章 內亂第55章 上下相制第137章 馬車第89章 賺錢第一第6章 偶遇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177章 分岐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33章 舊人重逢第196章 不能退讓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119章 使節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219章 打獵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47章 隨你喜歡第10章 模範部落第33章 使者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10章 馬大官人第104章 海商第134章 表功第94章 針鋒相對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37章 主僕矛盾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118章 賽馬第43章 意外之喜第181章 焉耆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18章 互相推諉第34章 大勢第145章 沒有準備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8章 制硝第174章 打探第69章 志同道合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117章 牢城營第22章 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