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再次掛帥

崇政殿裡,趙禎端坐,兩側是文彥博、韓琦等中書官員,以及杜中宵、田況等樞密院官員。下面站在桌上沙盤旁的是趙滋、李復圭、李璋,楊文廣等三衙官員站在一邊。

趙滋指着沙盤說道:“近日有契丹澤州守將馬鏑來投,說是已經聯絡契丹官員,可以獻大定府以南五州之地。如此一來,朝廷大軍可以從幽州出發,取道懷柔、密雲,去北安州。而後經澤州、榆州,直取大定府。自耶律洪基帶大軍南下,其宮室軍餘部和家眷,都在大定府周圍。如果能夠一戰圍殲,則契丹殘黨盡滅,剩餘的再鬧不出什麼事情來了。”

趙禎點了點頭,道:“此戰樞密院計劃如何做?用多少兵馬?”

趙滋拱手:“回陛下,樞密院計劃,以王凱、賈逵和劉幾三軍,從幽州北上。一共十五萬兵馬,不帶重炮等不便運輸的武器。自出發用一個月時間,圍困大定府。”

文彥博道:“十五萬兵馬不多,不過要到大定府,道路崎嶇,不便運糧。”

李復圭拱手:“回相公,糧草確實不便運輸。據測算,要支撐十五萬大軍北上,需要約四十萬人運糧,駱駝、騾馬等馱畜約二十萬匹。如此,才能保證前方物資不缺。”

文彥博聽了不由皺眉:“需要這麼多嗎?與去年幽州一戰相比,大約差不多了。”

李復圭點頭:“是要這麼多。這一路上其本不可能用車,全靠肩挑馬馱,極是不容易。”

趙禎道:“去年一戰,河北路受擾極重,只怕再徵集人手,擔誤了今年農事。”

李復圭捧笏道:“回陛下,我們商量再三,覺得今年除少數地方,不能再從河北路徵人了。初步想的是,從京東、京西路,還有開封府,招募運糧人手。計日發錢,以誘人來。”

文彥博聽了眼皮不由跳了跳,道:“數十萬人,計日發錢,太尉,這不是小數目!”

李復圭點了點頭:“確實不是小數目。可現在正是農忙時節,仗可能要一直打到夏收的時候,若不給錢,只怕不行。強徵民戶,又怕耽誤了農事。只能用錢,讓百姓自己擠出人手來。”

韓琦道:“四十餘萬人,你們準備一天一人發多少錢?”

李復圭道:“去年打了一年,現在僱人的價錢漲了。到前線運糧,又遠離家鄉,還要再漲錢。初步算的是,每人一天二百五十文,四個人一貫,四十萬人就是每天十萬貫足錢。”

“一天十萬貫!”文彥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若是打一個月仗,光這些人的工錢,就要三百萬貫!打上三個月,就要近千萬貫了。太尉,朝廷實在沒有這麼多錢!”

李復圭道:“相公,沒有辦法。若是不發現錢,就只能夠強徵民戶了。那樣做,更加麻煩。”

文彥博瞪着眼,看着李復圭。過了好一會,才道:“除了這四十萬人的工錢,還有十幾萬軍隊要的糧草,還有賞錢。算下來,這一仗沒有兩千萬貫,是不能夠了。”

杜中宵道:“文相公,大約差不多。樞密院對此戰估算過,若是一切順利,一千二百萬貫應該就夠了。若是戰事拖得久了,可能會到兩千六百萬貫。不過,也不會再多了。”

文彥博吸了一口氣,搖了搖頭:“去年一戰,最後沒錢了,是向民間發債湊足錢的。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再要拿兩千萬貫現錢出來。——太尉,你實在難爲朝廷了。”

杜中宵道:“有什麼辦法?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錯過,就追悔莫及。就是借債,這一仗也是非打不可的。之所以給運糧的民夫工錢豐厚,是在幽州實在徵不到人,只能從中原調人。如果不給他們豐厚工錢,用的手段,只怕會傷朝廷名聲。”

趙禎道:“此一戰,是絕契丹後患,非打不可!內庫可出五百萬貫,其餘的錢,中書想想辦法。實在不行,跟去年一樣,繼續發債嗎。”

文彥博道:“陛下,發債是要償還利息的。中書定的,一貫錢的債,來年還時八十文利息。這是朝廷的錢,大家知道不會賴掉,比民間借債的利息低得多了。如果再發一兩千萬貫債務,將來多少利息!”

趙禎道:“今日國事如此,不得不爲。借的債務多了,拖兩三年償還就是,利息照付即可。”

文彥博摸了摸額頭:“陛下如此說,臣只能遵旨意行事了。接下來的一兩年,只怕朝廷錢糧會非常緊張,再不敢這樣花錢。從去年到現在,僅打仗的錢,就近三億貫了。”

杜中宵道:“相公,三億貫錢滅了契丹,其實還是划算。契丹在的話,光是防契丹的錢糧,每年都不知道多少。而且收復燕雲等地,雖然最初幾年花錢,後邊還有稅賦。”

文彥博搖了搖頭,沒有說話。是啊,燕雲收復回來了,可最初幾年都是花錢的。爲示聖德,新收復的土地免一年賦稅,有的地方甚至免了三年。這些地方被契丹弄得很殘破,最開始幾年,每年都要花錢糧救濟。這仗打的,也只有國防壓力小了,財政支出反而更大了。

趙禎道:“好,作戰需要的錢就先這樣,由中書再發債務就是。這些年,京城,還有京西路的許多州府,很多百姓都賺了許多錢。國家有事,他們買一些債務,是理所應當。若是百姓推託,便就命地方官府壓下去,命他們儘快把債務買了。”

文彥博、韓琦等中書官員一起拱手稱是。

其實朝廷的債務,民間的富員外們還是挺想買的。利息雖然不高,勝在穩定,沒有風險。只要買了債,到時只管收錢,民間借債可沒有這麼簡單。現在難的,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大宋終究還是個農業國,此時正是資金緊張的時候。

趙禎道:“此戰用王凱、賈逵和劉幾三軍,依樞密院所言,應該夠了。不過,依着去年幽州一戰的經驗,帥臣極爲重要。還是這樣吧,杜太尉去幽州,率趙滋、李復圭、李璋三人,統一指揮。”

杜中宵捧笏:“臣遵旨。”趙滋、李復圭和李璋也一起領命。

去年幽州大勝,杜中宵及時帶領樞密院官員,在前線組成指揮部,作用很大。三個軍,十萬人是作戰兵力,上面要及時有指揮部,不然各軍無法密切配命。

趙禎道:“由韓琦負責內地糧草,經鐵路運到幽州去。去年大戰,附近的糧草多被徵集,此次還是由朝廷出錢,從京東路和江南路收買。先運京城存糧,買來的糧草填補京城空缺。”

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165章 渡河第15章 人多官少第32章 危機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28章 三路齊出第248章 北上第45章 葉縣改革第46章 分道揚鑣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95章 絕路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27章 冤家路窄第176章 錢荒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82章 霹靂車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86章 多學多煉第60章 無商不富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57章 怎麼軍改?第87章 大同來使第87章 先利其器第45章 各有前程第89章 同去第154章 避風驛第75章 一潰千里第54章 逃散之人第46章 失誤的代價第29章 讓你吃雞第206章 不自知第80章 柳暗花明第39章 雜談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5章 召試中書第139章 善後第30章 換酒而已第94章 武都第59章 地方矛盾第94章 針鋒相對第202章 離去第207章 慶賀第63章 脫胎換骨第94章 武都第108章 商業旺地第49章 諸多不足第22章 大勝?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76章 吃好住好第168章 安撫第52章 一敗再敗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41章 新奇吃法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151章 進城第98章 回京奏事第112章 慶功第35章 來客第85章 物是人非第52章 一敗再敗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149章 伊州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131章 賊性難改第93章 死路一條第56章 心生去意第79章 由遠及近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112章 對牛彈琴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88章 大勝第39章 古礦洞第87章 末路第47章 致命的一里路第91章 沒有出路第98章 回京奏事第96章 新米第8章 擦邊球第135章 事發第73章 各想出路第70章 試炮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50章 烈酒如火第26章 爲天地譜曲第10章 攻守易勢第117章 大主顧第36章 收錢第3章 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