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

孫承宗與徐火勃講了一通。

林延潮從二人口中,得知眼下生員中對於‘事功’之學,還是爭議比較大的。

彈劾消息出來前,讀書人津津樂道,還是林三元經筵上舌戰羣儒,以一抵十。

還有人稱林延潮的事功之學,近乎於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算不得新意。更有人斥爲虛妄之學,但這意見並不多。

但是彈劾之事一起,爭論就變得嚴肅起來,有點演化爲學術之爭。

誠然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理學既是官學,也是顯學。理學是讀書人的敲門磚,唯一能與理學一時長短的唯有心學。

明朝心學,起源於陸九淵。

在南宋時,儒學分爲三支。

一是程朱理學。

二是陸九淵的心學。

三則是陳亮,葉適的永嘉學派,事功之學。

三派的弟子遍佈天下,分不出誰更高一籌,在當時三派學術,可謂堪稱三足鼎立。

宋元之際,儒學斷裂,三派都沒有了傳承。到明朝北逐韃虜,收復中原後,擺在朱元璋面前的問題是,誰來繼續持儒學的旗幟?

最後朱元璋選了老朱家親戚朱熹的理學,定爲官學,從此理學大興。

百年來理學一統天下,直到心學出世。

王陽明創立心學,且還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此三不朽,堪稱爲千百年孔子以後,儒家第二人。王陽明不僅從陸九淵手裡繼承了心學的衣鉢,並創立新說,且發揚光大。

心學剛復興時,一直被理學打壓,後來徐階爲首輔後提倡心學,心學一度有與理學爭鋒之勢。

但王陽明去後,心學自己不統一,分裂成很多門派,內部在誰才真正繼承王陽明衣鉢這個問題上不團結。大家都是認爲自己是王學正宗,於是相互撕逼,從此沒有再挑戰理學的氣勢。

而明朝理學經過心學的挑戰後,自己也在不斷完善,並出了湛若水這樣可以與王陽明可論一時長短的大宗師,重新修補了理論。

理學不僅沒垮,反而再度壓倒了心學。

而朝堂局勢也不利於心學,張居正原本也是支持心學,但作了首輔後,就開始打壓心學,特別是心學裡的號稱能赤手搏龍蛇的泰州學派。

泰州學派傳承是,王陽明-王艮-徐樾。

徐樾後分爲兩支,一支傳趙貞吉,趙貞吉傳鄧豁渠。

另一支則是顏鈞,顏鈞傳羅汝芳,何心隱。

泰州學派中官當得最大的是趙貞吉,官至內閣大學士,在內閣時與張居正,高拱都十分不對付,堪稱政敵。最後趙貞吉被二人聯手趕回了家。到了張居正秉政後,泰州學派唯一留在朝堂上的羅汝芳,也被趕回了家,甚至何心隱還被殺。

所以無論是泰州學派,還是現在的心學都處於一個低谷。林延潮在心學上,覺得自己不可能有超越王陽明的見地。因此當初嚴鈞拉他入泰州學派時,林延潮沒有答允,這是原因之一。

就在衆人商議時,展明趕到,一臉喜色地道:“老爺,你猜誰來了?”

林延潮皺眉道:“不是說我今日不見客嗎?”

展明喜道:“老爺,並非是外人啊?”

林延潮眼光一轉,驚喜道:“莫非是望齡來了?”

林延潮剛說完,展明喜道:“老爺,真神機妙算。”

下首徐火勃大喜道:“什麼?周望兄終於來京了。”

林延潮點點頭笑着道:“什麼神機妙算,算算日子也差不多。”

徐火勃向林延潮行禮道:“恩師,我去將周望兄接來。”

林延潮無奈搖了搖頭道:“你啊你,早是忍不住了,快去將他帶到這來。”

說完林延潮坐在主位向,看着門外,有幾分翹首以盼的意思。

不久一名翩翩公子舉步邁入院子,見了堂上的林延潮後,先在堂外的石階下磕了三個頭,然後起身至堂上又再度拜下磕頭:“弟子陶望齡叩拜老師!”

林延潮笑中帶淚:“真是望齡來了,快起身入座!”

然後林延潮與孫承宗,盧義誠,劉鎮笑着道:“這是我弟子陶望齡,前南京禮部尚書陶泗橋之子,陶文僖的侄兒。”

“原來是名門之後。”三人都是露出震撼之色。

林延潮與陶望齡一一介紹了孫承宗,盧義誠,劉鎮,然後道:“這幾位都是你的叔伯。”

對於孫承宗,盧義誠,劉鎮,陶望齡神色就有幾分淡淡的了,不如對林延潮時恭敬了。

盧義誠笑着道:“倉促之下,也沒什麼見面禮,此貼身把玩的就先收下。”盧義誠拿出一玉猴子。

這玉猴子頗爲貴重,但陶望齡看了一眼,向林延潮相詢,見他點頭後。陶望齡方纔謝了一聲收下,臉色卻是淡淡的。

衆人料想他出身名門,對於這些普通器物自是看不上了。

陶望齡與徐火勃同門師兄弟,甚是親厚說說笑笑,沒有對外人那般高冷。然後陶望齡起身向林延潮道:“老師,弟子想攜內子拜見師母。”

陶望齡拜在林延潮門下讀書時,林淺淺照顧他飲食起居,說是師母,也是半個母子。

林延潮笑着道:“不急着一時,讓你妻子先去見過師母,你在此正好向叔伯們請教學問。”

陶望齡道了一聲是,又重新坐下。

劉鎮對於這公子哥早就不舒服了故意道:“早聽聞宗海兄收了一位高足,今日一見果真不凡,不知領了鄉書沒有?”

陶望齡道:“尚未。”

劉鎮笑着道:“這樣啊,論及鄉舉之難,浙江可謂是十三省中的第一。一舉中第,哪有那麼容易?我也是考了三次,方纔得意的。一時落第不要灰心啊!”

陶望齡聽了道:“劉叔叔,有所不知,前年鄉試時,家父突生疾病,故被人連夜叫回,實並未下場,所幸事後家父並無大礙。”

劉鎮聽了道:“原來如此,但終歸遲了三年。”

陶望齡道:“雖是可惜,但也是無妨,不過早三年遲三年中舉罷了。”

聽陶望齡這麼說,衆人都是心道,此子真好大的口氣。莫非又是一個林延壽不成。

林延潮笑了笑,卻也沒說什麼。

衆人見林延潮沒有絲毫指責之意,那即袒護的意思了。

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九百零七章 聖旨第一百一十二章 老俞有請(第二更)五百八十四章 我不是針對誰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八百零五章 君子小人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八百四十四章 結案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五百八十章 脣槍舌劍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六百一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第四章 叔侄定計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第兩百九十四章 南北卷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五百一十四章 故人之事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一千四十二章 出乎意料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第一百五十一章 老夫看好你一千兩百零五章 禮約法約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五百九十八章 事功之學(謝午後陽光書友的盟主)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內閣輕重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四百六十三章 解衣衣我七百零四章 賞賜連連(第三更)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七百五十三章 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相托第兩百七十五章 抵京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一千三百零四章 門生長五百一十三章 見恩師一千三百零五章 智囊五百四十八章 說一不說二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六百六十九章 撰起居注七百六十九章 同學情誼六百三十七章 家有賢妻第六十七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一千三百零五章 智囊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一千三百八十章 試問第三百零二章 閱卷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內閣輕重八百七十八章 商議一千六十四章 計策第三十三章 落地還錢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第一百一十七章 府試報名(第二更)六百六十八章 出入承明第一百四十九章 趕上好時候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五百零二章 返家七百二十九章 箭在弦上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第六十章 道統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第三百五十九章 牙牌和官袍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五百五十章 私問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七百四十六章 慷慨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