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七章 謹慎應對

張永嘉是誰?

普通人被張居正這麼問,必是一懵。

按大明,用籍貫縣名指代人名的習慣。永嘉是浙江布政司,溫州府永嘉縣。

大明朝,能被稱爲張永嘉無可取代,且只有一人,就是嘉靖年間,永嘉籍,內閣首輔張璁。

張璁是很牛逼的人,其他不說,先說第一個。

張璁四十七歲中進士,五十三歲入內閣,從進士到宰相只用了六年,這等記錄,歷朝官員哪個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再提一個,張居正當首輔時,主持變法,怕走了以後人走茶涼,故而就算丁憂,也是賴着不走。張璁不一樣,四進四出,將文淵閣當自己家一樣進出方便。

張璁在任首輔幹了數件名垂清史的事,罷各省鎮守中官,改革科舉用人之途,嚴整吏制,還有清丈田畝。這任何一項政績,放在大明其他首輔身上,都不會背上‘紙糊閣老’這樣的罵名。

所以在清丈田畝上,張璁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首輔,張居正還要推第二。

因此明朝時,常拿張璁與張居正比較,張璁在官員中是有名的清廉,從這一點私德上似勝張居正一籌。

張居正拿張璁來舉例,十分恰巧的是,林延潮向天子進言‘永嘉之學’,而張璁也正巧是永嘉縣人。此外張璁有一點被士大夫詬病。就是他在‘大禮儀’裡的表現。

正德皇帝駕崩後,下詔讓堂兄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繼承帝位。可楊廷和等一幫大臣,說嘉靖要繼承帝位,先要認正德帝的父親弘治皇帝爲親爹,以父子名義,再以繼承兄長正德皇帝帝位的名義繼承皇嗣。

但嘉靖不肯,不肯把伯伯弘治皇帝,認作他爹,那這樣自己親生老爹怎麼辦,他身爲皇帝豈能有兩個爹。

可楊廷和等大臣說不行,與嘉靖鬧下去,而這時候爲觀政進士的張璁跳了出來上書,引經據典提出了‘繼統不繼嗣’概念。

也就是嘉靖是繼承你的皇位,但咱們不認爹。

因爲張璁這神助攻,嘉靖皇帝在這場大禮儀中獲得最後勝利,鞏固了皇權,並擊敗了楊廷和的官員勢力。

但張璁卻在士大夫里名聲臭掉了,這是什麼行爲?阿上。

在明朝官員以賣直領廷杖爲榮的風氣下,你這麼無恥逢迎皇帝,你還要不要臉了?

張居正說林延潮你是不是要學張璁,這句話下面明暗兩個意思。

明的張璁是永嘉人,同時也提倡變法改革,行爲與永嘉學派相合。暗的你林延潮是與張璁一路貨色,也是逢迎皇帝之人。

而我張居正眼下是首輔,百官之領袖,怎麼你林延潮也要學張璁當年與楊廷和對着幹那樣,與我對着幹嗎?

領導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萌新瑟瑟發抖啊!

不蒙人的說,這等場合換了普通官員,權勢極重的張居正這一句話下,他們就要趴到桌子下了。

林延潮鎮定地道:“元輔明鑑,下官以爲張永嘉何足道哉!”

張居正嗤笑道:“宗海這麼說,是何道理?”

張璁是大明數得着的首輔,連張居正也是佩服,林延潮居然說他不足道哉,這不是笑話嗎?

林延潮從容地解釋道:“下官記得,隆慶年時太倉銀歲入不過兩百萬,歲出則三百萬兩,甚至五百萬兩,每年多則虧空三百萬兩,少則一百萬兩,都是寅支卯糧。以至元輔初攝總揆時,京官俸祿都發不出來。”

“而到了萬曆五年,太倉銀已歲入四百萬兩,歲出仍是三百兩,盈餘百萬兩之多,張永嘉雖號變法改革朝政,但能比得上元輔十分之一嗎?”

馬屁送上!拿走不謝。

張居正笑着,不說話。

林延潮繼續道:“張永嘉清丈田畝,共計五萬七千四百多頃,觸怒權貴,彈章不絕。”

“而今元輔清丈田畝,將朝廷登記在冊的田畝,由五百一十八萬頃,增至七百八十六萬頃,查實隱匿田畝兩百六十八萬頃,百官只有稱讚,沒有反對,桑弘羊有言,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元輔不奪鬥食之糧而富國庫,真大德大功,由此言之,張永嘉真不足道哉。”

兩百六十八萬頃對五萬七千四百多頃!

拿這一點,將張居正與張璁作比較。再拿清丈田畝,新增的兩百六十八萬頃,除以隆慶年時的原田額五百一十八萬頃,再拿去比一比。

要知道大明的軍費,歲支邊餉,佔據了太倉銀每年七成五以上的開支。

沒有張居正改革創收,朝廷沒有錢,只能對老百姓課以重稅,不然軍餉不足,蒙古女真就打進來了。而課以重稅的後果,讀讀崇禎年的流民史就知道了!

真心話和馬屁其實是一回事。

沒有真心話,馬屁又如何拍得動人,拍出深深的感情來。

林延潮自覺得過了這一關,但見張居正略有所思,自嘲地笑了笑:“張永嘉所查,不過五萬七千四百多頃,堂堂首輔就被彈劾幾乎不能自保。而我清查兩百六十八萬頃,將來豈非死無葬身之地。”

“宗海,你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故與我疏離,甚至不惜故意開罪曾尚書,張侍郎來與我劃清界限,以求將來保身的吧!”

什麼叫不要在老中醫面前玩偏方!

自己一時不慎,被張居正察覺了自己動機所在。

這回真的是要掛了。

林延潮官袍下的裡衣都溼透了,再編個話忽悠過去?

蒙張居正?那難度不是一般的高啊。

林延潮看了張居正一眼,知道自己此刻如坐鍼氈的樣子,斷然被對方清清楚楚看在眼底。

這一刻不能再忽悠下去了,不然自己仕途在這裡就要玩完了。

林延潮已是穩定了情緒道:“下官初見元輔時曾進言,元輔一身當天下之譭譽,萬世之是非,在此風頭浪尖之時,不妨退一步學蕭何。”

如果不說阿諛之詞,反而張居正的問題卻沒那麼難答了。

張居正捏須道:“原來如此,我倒是記起來了,宗海從一開始就不看好本閣部,以爲我必敗,將來沒有好下場麼?”

五百九十二章 被彈劾了四百八十七章 這就非常尷尬了八百八十七章 殺棋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書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第一百零一章 競爭激烈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第兩百九十二章 貢院走水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第兩百八十九章 會試之日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第一百一十一章 名額(第一更)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七百四十五章 報社被封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變局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六百二十章 採銅之學(多謝龍蠖不關情書友盟主)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五百二十一章 處置五百二十八章 獻殷情七百零九章 皇帝對青睞第四百二十七章 權力所在九百四十三章 重考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第四百三十一章 我給首輔提意見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第三百九十七章 拜見閣臣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個圈第三百三十二章 定三鼎甲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五百一十七章 一家人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家宴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七百七十章 念起好來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第三百八十八章 當仁不讓了六百七十五章 請求致仕第六十五章 比試(第二更)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九百零五章 連升三級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文章和爭執第四百四十一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六百八十六章 上座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五百三十五章 再至相府四百九十二章 養豬?第三百二十八章 評卷第兩百五十三章 置身事外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得意樓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五百八十二章 舌戰羣儒(上)八百二十四章 河道來人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鎖院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一千三百一十章 提條件?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鎮番邦第兩百七十一章 這是碰瓷啊!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第兩百零一章 翁婿偶逢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六百一十章 拿人第兩百三十五章 申時行(二更)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七百三十五章 言道失控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林延潮之策第七十二章 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