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

林延潮在經筵上的辯經,自從經邸報刊載後,京城上下無所不知。

邸抄本來就是官員,讀書人瞭解朝廷政令,動向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

記載在邸抄上林延潮與周子義一干大臣的辯論,不少官員老百姓都曾看過。

而且名儒辯經,就是這時代官員讀書人感興趣的事,再加上林三元的名聲,以及周子義這等理學大宗師的地位,這等辯論,本身就自帶話題性。這十幾日來官員士子,就着林延潮事功之學,着實大大討論了一番。

稱讚者,此事功學可以革除程朱理學之弊,是儒家裡可以繼往開來的真知灼見。

反對者,離程朱之意遠矣,有離經叛道之嫌。

好揣摩者,這是朝廷試探民意,並粉飾變法之詞,並且爲張居正歌功頌德,特別是‘內聖不必外王’簡直就是給張居正量身定做的。

好鑽營者,已是從辯經中揣摩到朝廷可能要重用事功派大臣,從而研讀永嘉學派,準備明年鄉試,後年會試拿出來碰一碰運氣。

而這一次幾位大臣聯名彈劾,卻讓這話題性再上了一層。

在被彈劾後的第二日,林延潮正值休沐,就索性宅在家裡,任何客人也不見,然後他將孫承宗,徐火勃,陳濟川等一併打發出去,去茶館,會館裡聽消息,自己在家穩坐釣魚臺,也是陪林淺淺說話,說一說家長裡短。

到了午後,孫承宗,徐火勃,陳濟川他們都回來了,還帶了兩名客人。

這兩名客人,分別是劉鎮和盧義誠。

他們都是林延潮的老鄉,大家一併同赴過萬曆八年的會試。

現在盧義誠中了進士,在行人司裡當差,而劉鎮則是繼續落第,正準備一年後的會試。

在這敏感關口,林延潮誰也沒見,而是見了自己兩位老鄉。

事實證明,離家在外靠老鄉,這話是一點也沒錯。

盧義誠因林延潮緣故,得了吏部賞識,成爲京官後一直很感念他的恩德,同時因爲鄉誼加年誼的關係,二人一直走得很近。

至於劉鎮會試落第後,流寓京師,林延潮看在老鄉面上,借了他錢讓他繼續讀書準備考試,與此而言劉鎮對林延潮更是感激。

這一刻對他們來說,就是回報的機會。

盧義誠先道:“宗海,我今日在朝堂上走了一圈,替你打聽過了,朝野上下對此反應並不激烈,在咱們大明朝,官員靠彈劾和被彈劾出名,不是什麼稀罕事。正是哪個官員不彈劾人,哪個官員不被人彈劾,大家都不稀奇,以往遇上這事,同僚們都不會議論的。”

“只是這一次特殊,幾位都是持重的理學名儒,故而大家不得不重視,幾位大臣裡最有名的就是湖廣道御史馬子明,上一次他上表彈劾吏部尚書王陽城,說他爲老不尊,一樹梨花壓海棠,七十多歲還娶妾。”

“還有刑部員外郎柯守正,眼底不摻一粒沙子,去年向天子上書七十餘道,堪稱海剛峰第二。”

“另外就是大理寺評事吳中有,此人乃周祭酒的門生,有公報私仇之嫌。”

聽盧義誠說完,衆人都是笑。

林延潮也是點頭。

盧義誠繼續道:“任何一人上書,往常都沒什麼的,大家只是拿來當個笑話聽,如馬御史彈劾王天官他納妾,大家一聽心道還有這事,天官這也太低調了,趕緊的,沒送禮的備上厚禮,這可是鑽營的好機會。”

衆人又是一片笑聲。

“只是這一併上書,不少大臣認爲他們,似有小題大做之嫌。畢竟經筵上滿朝大臣都沒有說什麼,爾等當時也在經筵上,爲何不當場與狀元郎辯一辯,事後這纔來彈劾,未免有博名出位的嫌疑。”

聽盧義誠說完,林延潮點點頭,在意不是自己,而是盧義誠,這幾年大家進步都不小,盧義誠原先說話結結巴巴的,遇事底氣不足,但在官場歷練了兩年,人也是活絡了許多,變得能言善道起來。

官場果真是最能磨練人的地方。

然後劉鎮道:“咱們舉子不同,多年來承聖人之教,又是會試在即,於事功,以及朝堂上的事,不是那麼太熱衷。前幾日我參加一文會,文會的題目就是‘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這句話在場的人都耳熟能詳了,就是孔子在論語裡論述‘學而優則仕’的道理。

大意是,老百姓家的孩子,先學禮樂再當官,官二代是先當官後學習禮樂,孔子說我要用就是先用,先學禮樂再當官的。

劉鎮繼續道:“文會時,大家說孔聖人這話,是先讀書再出仕,也就是先內聖再王道,先明理再事功,而不是不事功。狀元公在朝堂倡議事功,是因爲他已當官了,現在求的不是讀書明理,而是事功之學,當然可以這麼說,但我等讀書人要先求明理,學而優則仕纔是正途,當然是以程朱之道爲先,兩者不相沖突。”

林延潮聽完不由生出一股‘長江後浪退前浪’的感覺,對於這些年輕的舉人,真要送上一個大寫的‘服’字。

讀書人最擅長的是什麼,就是在兩個看似對立的例子間,找到一個兩邊都說得通的道理。

比如父母在,不遠遊,但出仕爲官,爲天子所用,就要離家萬里。這忠孝之間要如何取捨呢?要忠還是要孝呢?

考官若出這樣題目考人,然後不要說舉人,就算一個童生也會仰天大笑,這簡直是送分題嘛。這樣的文章不假思索,咱信手捏來,當場提筆寫下。‘事親乃孝,仕君乃忠,孝者不過一家,忠君則孝於天下。忠者孝乎?實大孝也。’

對於大部分用心於科舉的舉人而言,林延潮和周子義對與不對,對他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是找到一個兩邊都對的辦法,將來考官若出了這題,咱心底不慌。

劉鎮說完,輪到孫承宗,徐火勃。

孫承宗笑着道:“生員們也是差不多,但也有不同,我朝生員本就喜歡風聞言事,對於朝堂之事更是關心。”

一千三百一十章 提條件?九百零四章 榜樣第三百九十八章 爲官之道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第七十四章 心靈雞湯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火紅七百五十三章 我以我血薦軒轅七百二十六章 申時行的忠告第三百一十七章 萬曆皇帝四百七十九章 放爆仗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平衡左右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五百三十章 回京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九百一十二章 馬屁的方式七百三十六章 悔不聽宗海之言八百九十五章 去而復返(第一更)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四百六十八章 姻緣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九百一十九章 新河舊河(謝盟主北京河馬主神)六百六十章 我有一點淺見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第兩百二十六章 龔夫人的想法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第五百二十四章 朱薯的名聲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九百四十三章 重考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長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浮橋談判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激勵(新年好)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離去(恭喜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盟主)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戰序幕(恭喜孤鴻夜飛版主成爲盟主)第兩百四十八章 補習天王(二更)八百四十八章 新任知府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府試報名(第二更)七百九十九章 甩鍋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一千零四章 還是要靠女人啊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一千兩百九十五章 焚詔第五十八章 質疑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四百七十章 牛人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一千五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千三百三十章 皇商的好處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九百八十七章 質疑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五百六十二章 四夷館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七百一十二章 請罪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六百零九章 報復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九百零四章 榜樣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四百八十三章 裝逼打臉哪家強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第二章 家有悍婦九百三十五章 可使爲宰相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一千三百零六章 碧蹄館七百一十三章 調教皇帝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第九十八章 喝茶聽戲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八百九十九章 無恥之尤第五十七章 講卷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