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屈原進言

身爲一個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操的人,從小立志報效楚國的人,一個準備將自己奉獻給楚國和楚王的人,身爲一個對楚國的感情僅次於楚王的人,是時候出面打消楚王的顧慮,進行最後的決策了。

受到楚王鼓舞的屈原,走了出來。

站到陳軫一旁,向熊槐一禮,起身道:“大王,平以爲客卿所言乃是穩重之言,秦國乃是虎狼之國,張儀也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們的話決不可信。如果正如客卿所言,秦國只是假意要與我楚國結盟,而我們輕率的與齊國斷交,必然同時得罪秦齊兩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熊槐聽到屈原的第一句話,就是同意陳軫的意見,頓時有種要罵人的衝動。

這就是我寄予厚望的萬年好基友,這就是後世認爲才氣沖天的中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這就是後世被認爲才華橫溢的屈原?

見楚王坐在上方,一時間陷入思想鬥爭中,屈原在此向前走了一步,大聲道:“大王,切不可聽信張儀一面之詞。秦國要我們楚國和齊國絕交,可以,除非秦國先割地,以示秦國與楚國交好的誠意,否則絕齊一事絕無可能”

屈原說完再次向前一步,彎下腰,請楚王早下決定。

陳軫見屈原同意自己的建議,同樣向前一步,和屈原並列站在一起,同時彎腰行禮。

“···”面對慷慨陳詞的屈原,熊槐一時間竟無言以對。

連被後世認爲最有才華的屈原都同意和齊國絕交,連楚國唯一一個引進的外國高級人才,兩個被寄予厚望的人都同意和齊國絕交,這是說明和齊國絕交楚國上下已經達成一致意見了嗎?

令尹昭陽也覺得剛剛同意的似乎太過草率了,只是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屈原陳軫彎腰了一會兒,上官大夫見楚王臉色變化,隱隱有變卦的跡象,在見自己的死對頭屈原一身正氣的彎腰行禮,好像除了他屈原,其他楚國人就不愛楚國一般,其他楚國人就是酒囊飯袋一般。

心中有氣,立即轉爲行動。

上大夫上官大夫站出來。

向楚王道:“大王,臣對客卿和三閭大夫之言不敢苟同。先前,我們之所以要和齊國結盟,是因爲秦國威脅太大,擔心秦國對我們楚國進行報復,以血我們楚國帶領五國聯軍圍攻秦國的仇恨。”

“現在秦國主動與我們楚國結盟,不僅不計較五年前我們楚國率領五國圍攻函谷關的仇恨,而且還不計較去年我們和聯合齊國奪取秦國重鎮曲地、包圍於中的仇恨,反而與我們楚國結盟。”

“大王,齊國欺騙了我們楚國,如今秦國想要進攻齊國,這正是我們楚國的天賜良機,乘機與齊國絕交、跟秦國講和,然後用客卿的話說,就是坐山觀虎鬥,坐觀秦國和齊國大戰,無論誰輸誰贏,都是我們楚國的勝利。”

熊槐一見上官大夫站了出來,先是不喜,然後立即意識到自己是收到後世的影響,主觀上同情屈原,先入爲主,帶着情緒看人。

再在內心將屈原評判一番,目光短淺,身在局中。

這樣一想,再看上官大夫,果然順眼不少。

只是等他一說,頓時目瞪口呆,合着按他意思,楚國應該連商於之地都可以不要,直接和秦國結盟得了。

強忍着用竹簡往他頭上砸的衝動,勉強聽他說完,熊槐心裡纔好受了一點,原來這貨想要坐收漁翁之利。

如果沒有後世秦國一統天下的認識,熊槐差點就點頭同意了。

只是一想到後世的過秦論以及六國論,熊槐心中發涼,六國之所以被滅,就是因爲不團結,相互拖後腿的緣故。

要是今天楚國拖齊國的後腿,以後難免齊國要拖楚國的後腿。齊國還好,離秦國最遠,秦國一時半會兒還打不到哪裡去,但是楚國就在秦國邊上,這可不得不防。

尤其是聽上官大夫的說法,楚國去年還和秦國打了幾戰,奪取了秦國的曲地,包圍了於中。聽到提示,前任的記憶立即冒了出來,好像還真有這麼一回事,戰勝秦國的大將,就是在下面看戲的大將軍屈匄。

曲地和於中不熟,但是漢中熊槐還是很熟的,三國演義看來那麼多,漢中可是連接蜀中和關中的重要通道。

巴蜀之富···

等等,按照前任的記憶,現在的巴蜀還沒有都江堰,還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就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順流而下,直接攻擊楚國的腹地。

而楚國之所以和齊國結盟,就是因爲四年前秦國攻佔巴蜀後,對着楚國的漢中【注1】流口水,這對漢水長江下游的楚國威脅太大了。

一旦秦國攻佔楚國的漢中地,就會對楚國形成勢勝,連都城郢都都在秦國的打擊範圍之內。秦國順流而下攻打楚國,簡直不要太方便,而楚國逆流而上攻打秦國,簡直就是惡夢難度。

對於這一情況前任有着清晰的認識,前任加入合縱攻秦前,曾經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的國家,西邊與秦國相接,秦國有奪取巴蜀,吞併漢中的野心,秦國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韓、魏兩國迫於秦國的威脅,又不能和他們深入地謀劃合作,如果和他們深謀,恐怕他們反會投入秦國的懷抱。這樣,計謀還沒有付諸實行,楚國就會大禍臨頭。我自己考慮,單憑楚國來對抗秦國,未必能夠取得勝利;與羣臣的謀劃,也沒法依靠,我寢食不安,心神不定,如旗子飄蕩不止,終無所託。”

所有秦國奪取巴蜀後,楚國驚恐之下,纔在剛剛與齊國打了一仗的情況下,舔着臉,低聲下氣的去和齊國結盟,然後調轉槍頭,全力對付秦國。

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梁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五百四十章 反擊第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淳淳教導第二百一十三章 攻防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七百八十章 上庸之戰八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五百零四章 噩耗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一百三十七章 包子石磨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五百九十九章 說庸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議第四百九十二章 景鯉歸來第八百五十五章 恩威並施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一百零九章 張儀進諫第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拒絕參與第一千零二十章 異變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二百八十九章 渡河第八百八十九章 血色肥料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三百七十四章 伐薛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五章 請誅屈原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韓憂來楚第八百八十四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九百五十一章 欺詐第九百七十八章 捨得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合縱救韓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三十三章 張壽被刺第八百三十五章 暗自警惕第二百三十七章 扣留蘇代第九百七十一章 定音第七百一十九章 量產神器第六百一十八章 宮中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公子到來第六百一十章 來襲第二百一十六章 單騎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秦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劫掠第三百二十三章 親臨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一百五十五章 季子接子第七百五十三章 戰事起第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田文獻薛第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聯姻燕國第九百八十一章 太子第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千金之魚第八百四十九章 合萬歸一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依不饒第六十四章 魏國抉擇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四百一十五章 答應第五百二十二章 吳城內外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發即墨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達淮陰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魏棄河東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議第一百二十章 秦韓退兵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謀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反應 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方術士第八百二十章 時空錯亂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攻秦國第三百七十四章 伐薛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燕國請罪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發現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七章 爲之奈何第五十六章 誘秦攻齊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一百七十二章 朝議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國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謀第四十一章 爵位抵罪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