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

“公孫衍。”昭滑聽到公孫衍來訪,眼前一亮,笑道:“深夜來訪,想必是急了。”

“請,快請犀首進來。”

昭滑說完後,想了想,繼續道:“不,我親自去迎接。”

公孫衍見昭滑親自相迎,目光和昭滑對視一眼,頓時心中明悟,笑道:“公孫衍深夜冒昧來訪,實在是打擾了。”

“哪裡,犀首乃是天下國士,深夜來訪,在下寒舍蓬蓽生輝,是我的榮幸。”昭滑拱手行禮道:“先生深夜前來,不知何以教我。”

“指教不敢當,只是白日聽聞楚國聽信巧舌如簧的張儀的勸說,要和齊國絕交,與那背信棄義失德不仁的秦國結交,心中有話,不吐不快。”

公孫衍面對昭滑,毫不掩飾自己對秦國的痛恨。

“犀首這邊請,昭滑愚鈍,還請細說一二。”昭滑一邊笑着爲公孫衍引路,一邊詳細詢問。

“如今天下強國,以楚國爲首,齊秦其次。但是西秦之地,東有函谷武關,南有漢中,皆是易守難攻之地。因此,各國攻打秦國困難重重,而秦國攻打各國則是極爲容易。如果秦國閉關自守,那麼只需要精兵兩萬,其他各國就打不進去,所以秦國被稱爲西秦。”

“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也是有四面要塞的金城湯池之國。齊國只需要精兵二十萬,守住清河泰山,其他國家也很難打進去,所以齊國之地被稱爲東秦。”

“而楚國則不然,西鄰巴蜀,東至於海,地域之廣,諸國之首。西方與強秦相連,東與齊國相接,北方與魏韓相鄰,南有越國之患。”

“如今韓弱魏衰,齊國自顧不暇,各國圍攻齊國之後,齊國必然要被削弱。唯有秦國據關中而擁巴蜀,對楚國已成勢勝。所以楚國的憂患,不在其他,唯在秦國。”

“所以接下來能稱霸天下的,不是秦國就是楚國。”

“如今秦國已經和趙魏韓燕四國結盟,楚國和齊國絕交後,已經被諸國孤立。試問楚國雖然強大,但是能與有其他四國相助的秦國對抗嗎?”

昭滑對於公孫衍的話深以爲然,如今楚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盟友,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有事,楚國必然沒有其他國家的相助,只會陷入孤軍奮戰的地步。

“對於此事,我楚國也深感憂慮,敢問犀首,計將安出。”

公孫衍聽到昭滑詢問,知道二人已經談妥了,道:“秦國兵出函谷關,必然要面對魏韓兩國。秦國要想攻打楚國,也必然要越過魏韓兩國,只要楚國與魏韓兩國中的一個國家結盟,那麼在楚國的盟友沒有倒向秦國之前,楚國就可以高枕無憂。”

昭滑點頭:“正是如此,可是魏韓兩國如今都是秦國的盟友,在各國聯合抗秦的關鍵時刻,豈能和楚國結盟?”

公孫衍道:“不然,魏國如今有意與楚國交好,我奉魏王之命,將要出使楚國,再次結下先王惠王與楚國結下的友誼。只可惜我對楚國不甚瞭解,要需要一人引薦。”

見公孫衍已經提出請求,昭滑不在裝糊塗,立即滿口答應:“此時簡單,我可以立即修書一封給我楚國的令尹昭陽,將犀首引薦給令尹。”

“如此就多謝了。”

“今日我和犀首相談甚歡,何不秉燭夜談,讓我將楚國的風俗介紹一二,待明日大梁城門一開,我等也好一同出城,不知犀首以爲如何。”

公孫衍聞言行禮道:“恭敬不如從命,請。”

“犀首請。”

趙國邯鄲。

趙武靈王得到楚國和齊國的絕交的消息,立即召來羣臣商議(此時趙武靈王已經從王位上退了下來,自稱爲君,爲了方便,以後都稱王)。

“諸君,剛剛從楚國那邊傳來消息,楚國和齊國終於絕交了。”趙武靈王笑道。

楚國和齊國絕交,是合縱各國在外交上的重大勝利,離趙國扶持燕王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一旦公子職被趙國送回燕國,公子職將會用什麼來報答趙國呢?

趙武靈王心中還有一些期待。

“大王,如今齊國最重要的盟友楚國,已經和齊國絕交,齊國只剩下一個弱小盟友宋國,實在不足爲慮,我們趙國可以乘機和齊國決戰,送公子職回燕國,助他登上燕王之位。”公子成建議。

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在趙國上下非常有影響力,無論是朝堂之上,亦或者是軍隊之中。

相國肥義唯恐趙王年輕氣盛,被公子成影響,立即出言道:“大王,雖然楚國與齊國絕交,但是齊國本身的實力未損分毫,齊國在燕國依舊留有重兵,僅憑我趙國之力,就算能擊敗燕國的齊軍,恐怕也會損失慘重。”

“爲了燕國,獨自和強大的齊國作戰,這不符合我們趙國的利益,望大王詳查。”

肥義是趙肅侯留給趙武靈王的託孤重臣,在趙肅侯時,就已經開始主管趙國的內政外交。

趙肅侯去世的時候,趙武靈王年僅十五歲,外有五國圖趙,內有實力強大的叔叔公子成,正是依靠肥義的輔佐,才能坐穩趙王之位。

不然,以趙國多次發生宗室內戰的特性,趙武靈王極有可能會被其他宗室取代。

這種事情在趙國已經發生了好幾次了,昔日趙敬候在父親趙烈侯死後,就是因爲年幼,而被叔叔趙武公取代。

而趙國的這一次內亂,後來直接導致三晉同盟破產,趙魏韓三晉吊打天下的局面土崩瓦解,也是魏國霸權衰弱的開始。

其實,趙國宗室內部的紛爭遠不是趙武公即位這麼一點,而且內爭一直是趙國的頑疾,早在春秋之時,趙氏就曾因爲內亂,而差點導致滅門,留下趙氏孤兒的傳說。

戰國早期,趙氏在三家瓜分智氏是,因爲趙國是滅亡智氏的主力,而獲得最多的戰利品。其後,趙魏韓三家分晉,趙氏因爲家主趙襄子是晉國的正卿,再次獲得最多的收益。

可以說三家分晉之時,趙國的實力遠遠超過了魏國和韓國,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借鑑趙國變法改革的魏國,成爲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而趙國卻只能淪爲陪襯,究其原因,同樣也是內爭。

第三百三十二章 難易第八百五十六章 齊王崩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風起兮 下第七百零一章 毫無退讓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此戰必勝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士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你怎麼看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九十一章 韓軍敗退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戰起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五百六十九章 攻城 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田需猝死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齊國伐宋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劫掠第二百六十七章 暗謀第五十一章 犀首遲疑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大幕揭開第一千零二十章 異變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三條路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四百四十八章 內憂外患第二百零四章 劫掠第六百八十一章 騎虎難下宋王偃第七百七十三章 上庸之戰 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子之師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攻秦國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詛咒起誓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選定目標第三十八章 悲傷楚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戰不出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烹殺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圍第六百九十二章 人質第六十四章 魏國抉擇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十二章 膾炙人口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八百三十八章 人定勝天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許行之死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識第八百七十八章 決議救燕第五十六章 誘秦攻齊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四百七十三章 會盟韓國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裝暈第一百六十八章 宛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出宮慰問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四百三十七章 破城第八百六十三章 暗潮涌動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宴羣臣第三百八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緊鑼密鼓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軍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縮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八百章 退意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五百二十二章 吳城內外第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齊趙結盟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對策第七百五十六章 閉營不出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墳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識第二百九十章 遊說第三百二十九章 橘生淮南第八百三十六章 利之仁也第九百九十二章 還有一招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五章 請誅屈原第九百三十九章 韓相韓辰第五百一十六章 遺言第三百三十五章 籌謀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庸之戰 二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 一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屈署第一百八十三章 盟誓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