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犀首背鍋

田需回答:“大王,有三種可能,其一是齊國,這可能是齊國離間秦魏的離間計。也有可能是秦國,打算犧牲張壽,尋找藉口擊殺犀首。”

“以微臣的愚見,最大的可能性,恐怕是張壽等人自導自演的一場苦肉計。”田需語出驚人。

見魏襄王詫異的看過來,解釋道:“大王,如果是其他人出手刺殺張壽,佈局不會如此簡陋,更不會區區一人行動,導致張壽傷而不死。”

“所以依微臣看,這事就是張壽的苦肉計。原因就是今日朝議之時,犀首大肆渲染秦國威脅論,張壽無力對抗犀首,只好出此下策,用自己的受傷,借秦國的勢力,向我們魏國施壓,要求驅逐犀首。”

“要知道張壽被刺,犀首的嫌疑最大,兇手無論是不是犀首,張儀肯定會把這筆賬算在犀首的頭上。”

魏襄王聽到田需的說法,覺得好像有點道理,又好像有些問題,一時間想不明白。

就在這時,一個宦官快步走進來,向魏襄王道:“大王,剛剛張壽府上傳說消息,大臣張壽醫治失敗,失血而死。”

魏襄王:“···”

田需:“······”

魏襄王好奇的看了看田需,見田需面不改色,心中驚歎,不愧是老臣,好心性。

田需沉默數息,立即開口道:“大王,張壽是張儀的人,現在我們魏國急需秦國助力,一同攻打齊國。”

“要是因爲張壽的死,而影響到秦魏兩國的關係,導致張儀大怒出兵攻打魏國,那就大事不好了。”

“如今的當務之急,是立即找到殺害張壽的兇手,爲張壽報仇,以平息張儀和秦國的怒火。”

魏襄王立即從張壽之死的消息中反應過來,現在秦國已經和楚國講和,秦國接下來的出兵方向還沒有確認,天知道秦國得知張壽之死,會不會攻打魏國。

想到這一節,魏襄王急忙問道:“誰是兇手?刺客已經逃走,如今下落不明,輕易之間如何找到兇手。”

田需搖了搖頭,長嘆一聲,拜倒在地,語氣低沉道:“公孫衍。”

魏襄王聞言打了一個冷顫,猛地搖頭道:“不可,犀首不是殺害張壽的兇手。”

田需急道:“大王,張儀和秦國所親近的是張壽,秦國和張儀所痛恨的是公孫衍。如果張壽的死,會讓張儀惱怒魏國,那麼公孫衍的人頭,必然能讓張儀和秦王欣喜若狂。”

“如今我魏國以及和齊國交難,如果再同秦國交惡,一旦秦齊兩國同時進攻,大王,我們魏國應該如何是好。”

魏襄王聞言一驚,隨即搖了搖頭,道:“不可,此事斷然不可。相國你先退下,寡人···”

“大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要是公孫衍乘機跑了,我們魏國就沒有第二個公孫衍可以向秦國交代了。”

魏襄王愣住,呆呆的道:“這···相國你先退下吧,寡人需要考慮一番。”

“唯。”田需見魏襄王態度動搖,不再強勸,行禮告退。

田需從魏宮出來,眼中泛着寒光,對一名門客吩咐道:“傳我命令,公孫衍在刺殺大臣張壽一案中有重大嫌疑,你立即拿着我的令符,前往大梁令哪裡,徵調一隊大梁守衛,包圍公孫衍的府邸,許進不許出。”

田需的門客接過遞過來的令符,大聲道:“諾。”

公孫衍得到張壽死去的消息,頓時大吸一口冷氣,張壽的死,頓時令事情變得緊迫起來,留給他運作的時間基本已經沒有了。

田需那個混蛋,肯定落井下石致他於死地的。

也不知道是誰,居然想出這麼一個惡毒的計策,在見不到魏王的情況下,空有一身計謀,全都用不出來。

有田需那個老匹夫在魏王面前造謠中傷陷害,加上這幾年魏王一直對他不信任,尤其是去年面對秦國再次慘敗之後,這種情況尤爲明顯。

魏王迫於壓力,一旦會殺他討好秦國的,就算魏王心軟,田需身爲魏國的相國,極有可能會先斬後奏,先取他的項上人頭,在回去稟報魏王,那他公孫衍可就死的冤枉了。

公孫衍和田需打交道數十年,對田需極爲了解。

公孫衍此時的第一個念頭,那就是立即逃跑。

只是如今他還能跑到哪去。

天下雖大,但是和秦國敵對的,也就那幾個國家。

幾年前才從韓國跑出來,韓國如今是秦國的盟國,而且韓王恨死他了,肯定不能去韓國。趙國朝議上已經說清楚了,靠不住的。

齊國雖然遠離秦國,但是秦齊之戰一觸即發,如果去齊國,很有可能會趕上這一場大戰。

可是如今楚國態度不明,而且秦楚之間因爲巴蜀問題,烽煙密佈,秦國爆發第一戰的國家,極有可能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那麼究竟是楚國,還是去齊國?

這個問題以後再考慮,當務之急是先離開大梁,免得成爲替罪羔羊。

魏國大梁賓館,昭滑得到張壽被刺身亡的消息,思考這一件事對楚國的影響。

毫無疑問,張壽之死,影響最大的還是秦國與魏國的關係,張壽是張儀提拔上來的人,張壽死了,爲秦魏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對於楚國來說,一方面可以將秦國的注意力轉移到魏國上,如此一來對於楚國的外交局勢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如果秦魏關係破裂,秦國肯定不會再越過魏國,勞師遠征攻擊齊國,對各國合縱伐齊是不利的。

現在魏國的最需要做的是立即修復秦魏關係,消除張壽之死的不良影響。

怎麼消除,昭滑立即想到了一直致力於合縱抗秦的公孫衍。

要是魏國幹掉了公孫衍,那麼秦王和張儀應該做夢也會笑醒,秦魏關係會立即變得親密。

公孫衍要是死了,魏國就失去了一個堅定不移的抗秦派。

這對楚國聯合三晉對付秦國不利。

想到這,昭滑下定決心,公孫衍肯定要被當做殺害張壽的兇手,但是也不能被魏國殺了。

只要公孫衍被魏國驅逐,那麼對秦國來說,張壽就算是死的有價值。對於楚國來說,活着的公孫衍,遠遠比一個死去的公孫衍要有價值,這天下誰也不會懷疑公孫衍對抗秦國的決心。

縱觀張儀一直以來的外交策略,都是以爭霸爲核心,具體的策略上,就是親魏善楚,利用楚魏兩國,奪取天下的霸權。

而秦王利用司馬錯的策略,率先攻下巴蜀兩國,是對張儀交好楚國外交策略的嚴重破壞,而魏國因爲屢次遭到秦國的攻擊,以及公孫衍等人的阻撓,一直在合縱連橫中搖擺不定。

所以公孫衍無論是被殺,還是被驅逐,對秦魏兩國來說,都是親近交好的偉大進展。

就在昭滑思考如何幫助公孫衍逃離魏國時,一個門客走了進來,道:“君上,魏國犀首公孫衍來訪。”

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諾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六百二十四章 破心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三百零九章 議單騎第二百七十四章 破城第七百八十六章 舉國動員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一千兩百零五章 父子情深第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君臣離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議分兵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五百三十七章 決戰 二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一百八十六章 廣陵第一百二十五章 熙熙攘攘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華易逝第二百三十一章 強攻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死不瞑目第四十三章 昭陽和泥第一百二十三章 戰爭結束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軍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八百三十八章 人定勝天第八百八十六章 樓緩使燕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三百七十章 會師第五十六章 誘秦攻齊第七百六十五章 前後夾擊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劫掠第三百二十九章 橘生淮南第五百九十五章 矛盾第二百七十四章 破城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一千兩百零八章 亦爲圖存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百零六章 欲建募兵第六百八十章 爲人軟弱公子稷第一千兩百九十章 桀宋紂齊第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君不密則失其國第七百二十四章 味同嚼蠟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新法第四百三十一章 演武第二百六十四章 改頭換面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六百三十八章 智慧出有大僞第九十一章 韓軍敗退第二百九十七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反了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失敗而歸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二百零二章 秦齊聯盟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二百六十七章 暗謀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九百二十六章 驚變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福無雙至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二百四十五章 離間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詛咒起誓第九百九十六章 驅逐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欲伐河東第五百四十三章 自殺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選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五百五十三章 公道人心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赦天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國動向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六十三章 秦國戰略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禮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五百零九章 別無選擇第五百四十七章 決策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一百八十三章 盟誓第四百零四章 突如其來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驚變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五百八十九章 轉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