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強攻堅城(二合一)

當楚國主將襄成君疾成功說服韓王幾瑟,並讓韓國全力支持各國攻打函谷關,並願意徵召百姓承擔運糧重任的消息傳到聯軍主力,包括齊將觸子在內的各國將領,全都倍受鼓舞,消息傳開,聯軍士氣大增。

一月後,六十萬聯軍全部趕到函谷關外。

面對險要的函谷關,各國將領再次聚集在一起。

此時,聯軍主將觸子開口道:“諸位,現在我們已經殺到函谷關之外,從各國通往韓國的通道,唯一的通途就是函谷關,除此以外,我們別無他路。

所以,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強攻函谷關。”

說着,觸子看了看帳中諸將,問道:“不知誰願爲先鋒?”

各國將領聞言,全都沉默了。

這三十年來,各國圍攻秦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但是強攻函谷關這種事,也就在三十年前各國第一次圍攻秦國的時候,才發生過。

那一次,三晉實力猶存,同時也深受秦國之害,所以,當時三晉便頭鐵的強攻函谷關,然後在函谷關碰了一個頭破血流。

而這一次,聯軍主力是齊國,佔據聯軍一半兵力的齊國,跟秦國一東一西,完全挨不到邊。

而深受秦國之害的三晉,其中魏韓兩國已經被打殘。

這次魏國雖然出兵五萬,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次魏國來就是吶喊助威的,要想讓魏國將好不容易纔湊齊的五萬大軍作爲先鋒去強攻函谷關。

那···魏國肯定前腳答應出兵,後腳就會悄悄撤軍。

至於韓國,更別說了。

這次各國雖然是打着救韓的起來伐秦的,但韓國現在只負責給聯軍運送軍糧,提供軍資,根本沒派兵來。

所以,觸子開口後,衆人目光就落在了楚將襄疾以及趙將趙袑身上。

如果手握三十萬大軍的齊國是主力,那楚趙兩國無疑就是先鋒人選。

隨着衆人的目光注視,但無論是襄疾,還是趙袑,全都沒有開口。

接着,隨着衆人的沉默,帳中的氣氛突然變得沉重起來。

此時,觸子看了看楚將襄疾,又看了看趙將趙袑,雖然他對兩國如此不給面子很生氣,但也很無奈。

即便是身爲聯軍主將,他也不能強迫楚趙兩國出兵。

否則,聯軍必定會不戰而散的。

於是,觸子再次開口道:“不知哪位將軍願意領兵去試一試函谷關的虛實?”

迴應觸子的,依舊是沉默。

又過了一會兒,就在觸子忍不住考慮是強迫燕軍做先鋒還是逼迫魯衛等屬國聯軍做先鋒的時候。

此時,楚將襄疾開口了。

“哼~~這次關東各國除了宋國已經全部出兵殺到函谷關外了,若是無人願意率先去攻打函谷關,然後聯軍不戰而退,那我等都將再無顏面回去面見君王。”

說着,襄疾擲地有聲的道:“本將受命之際,可是答應過寡君,要爲韓王報仇的。既然大家都不願意做先鋒,那我楚國就再次做一做先鋒好了。”

觸子一怔,大喜過望的看着襄疾道:“將軍深明大義,在下佩服佩服,也請將軍放心,我齊國也不是膽小鬼,願爲楚軍後援。”

其他國家的將領一聽,紛紛跟着大唱讚歌。

······

楚營。

副將龐爰不解的看着襄疾道:“將軍,函谷關易守難攻,作爲先鋒強攻堅城,傷亡必重,而且還不會見到功效,將軍爲何主動承擔起先鋒的職責?”

此時,另一個副將屈恢也開口道:“是啊將軍,雖然在下也知道大王還有將軍與韓王關係親厚,但也沒必要充當先鋒吧。”

襄疾聞言,想起楚王給自己的密詔,不禁皺了皺眉頭。

原本他借道詔令的時候,也以爲這次楚國出兵的目的是爲了救援韓國,並資助韓國一大批物資,以讓韓國儘快恢復元氣。

但當他看完密詔後,才發現救援韓國這只是出兵目的的微不足道的小部分。

其實這次出兵伐秦,最重要的目的是爲了壯大變法派的根基,提拔新貴族,並從基層士卒中提拔一批低級貴族以及軍官,然後讓這些人回到家鄉擔任鄉里基層官員,以增強楚國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度,進一步擴大新法的影響力。

所以,爲了這個目標,楚軍這一次必須要打一戰,然後根據軍中提拔將領以及士卒。

否則,若是十萬楚軍只是在魏韓兩國遊走了一圈便返回國中,如此,朝廷憑什麼進行賞賜。

ωωω ●Tтká n ●c o 雖然襄疾自己也是封君的一員,但他只是食邑封君,早就沒有封君屬民,新法對他的影響不大。

而且,他自小便與公子子青還有韓王幾瑟在楚宮中長大,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楚王,所以,他天然的願意跟着楚王行動,哪怕是讓他支持新法也不例外。

其次,這一次出兵,也是爲了表達楚王對秦國出兵伐韓的憤怒。

當然,憤怒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爲了讓伐秦結束後,各國退兵之後,讓秦國再想攻打韓國的時候,也得考慮楚國的態度。

畢竟,韓王幾瑟是楚王一手帶大的。

再次,則是爲了逼迫齊國攻秦。

這次合縱發起人是齊王,合縱聯盟的盟主也是齊王,聯軍主力也是齊國。

若是楚國已經奮力作戰了,而齊國無動於衷,那天下人會怎麼看齊國。

毫無疑問,事後合縱聯盟一定會破碎的。一旦合縱聯盟破碎,那趙國就有被秦楚兩國拉攏的可能。

而只要趙國背叛齊國,那燕魏兩國也有可能會跟着背叛。

趙燕魏全都背叛了齊國,那齊國再想糾結各國圍攻宋國就難了。

要知道現在的宋國實力雖然遠不如齊國,但也並非沒有自保之力,如果宋國還有他國援軍的話,那齊國就別想從宋國身上佔大便宜了。

而只要齊國真的出動大軍攻打秦國,那以楚國在秦國的龐大影響力,那就可以把秦國的仇恨全部轉移到齊國身上。

已經大致瞭解楚王已經將下一個目標放在齊國身上的襄疾,當然會爲了楚王的目標而不遺餘力。

想着,襄疾並沒有將楚王透露給的事情告訴二人,而是神色激動的道:“兩位將軍,本將與韓王俱在楚宮中長大,幸得大王庇護,這才長大成人,我與韓王都視大王如父,而大王亦視我與韓王如子,這次秦國大破韓軍,並兵圍新鄭,已經極大的觸怒了大王。

甚至連已經不理事許久的大王,都再次出面理事,併發誓要報復秦國。

大王都如此了,在下豈能不奮力爲大王分憂。”

說着,襄疾停頓了一下,然後大聲道:“況且,大王更擔心,要是我聯軍勞而無功,待我聯軍退走,而韓國實力不足,到時,秦國再次出兵伐韓,那豈不是讓韓王再次遭罪受辱嗎?

所以,大王的意思,這一次伐秦之戰,我楚國一定要打,要狠狠的打,打出我楚國的威風,以讓秦國明白我楚國庇護韓國的決心,讓秦國在我們退兵後不敢輕易進犯韓國。”

龐爰屈恢二人一聽是楚王的意思,立即正色應道:“是,將軍。”

通過用楚王的威望壓服兩位副將後,襄疾又招來軍中將領。

而後,襄疾看着帳中的數十位將領,見他們似乎也對強攻函谷關而有些牴觸,便開口道:“在坐的諸位,除了少數幾位跟本將一樣,有真正的爵位在身,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不能將爵位傳承的同大夫爵。

這一次,大王之所以將大家派來,不是因爲別的,就是要給大家一個機會,一個將爵位轉正的機會。

大王詔令,本次伐秦之戰,卿大夫爵位這,只要能野戰中,能做到麾下將士與秦軍一比一戰損者,便計功一件。攻城之戰中,只要能將戰損比控制在一比四之內,便可計功一件。

有功者,凡是爵位不能傳承者,重新登記爵位,並准許爵位傳承。爵位可傳承者,則晉爵一級。”

此言一出,帳中諸將的目光全都熾熱起來。

本來,他們都是無法獲得爵位的貴族子弟,後來因爲救國於危難,這才獲得了爵位,但不能傳承。

而這種不能傳承的貴族,跟真正的貴族相比,終究還是有極大的差距,不被真貴族正眼相看。

雖然許多人有了貴族的身份已經滿足了,但是,還有許多人並不滿足。

這次楚王徵召朝中貴族有同士大夫爵在身的子弟上陣,在場的將領,大部分都是主動請命來的。

就好比屈鮒,他是屈原的三子,上次救援漢北郡時,他父親屈原給他們三兄弟都捐了一個同五大夫,然後漢北之戰中,只有最早出發的二哥屈天攢夠了功勞,將爵位轉正了。而他還有他四弟,因爲去的晚,功勞不足,目前依舊還是同大夫爵。

而這次楚王徵召朝中大臣子弟中有同大夫爵位的人上陣,便是他憑藉年長的優勢獲得的。

其他的將領,大多與屈鮒類同。

他們的爹都是朝中大臣,實力雄厚,除了幾個子嗣多的,其他人基本上都給除世子以外的所有寵愛的兒子都捐了一個同大夫爵。

而獲得同大夫爵之後,要想將爵位前的同字去掉,那就的他們自己努力了。

此時,帳中主將一聽楚王設立的傷亡比例是一比四這樣寬鬆的條件,全都信心大增,紛紛請命道:“將軍,末將願與秦軍死戰,不克函谷關,誓不罷休。”

襄疾見主將的戰心全都被調動起來了,擡手示意後,又開口道:“還有,告訴你們麾下的士卒,接下來的戰事,只要他們能砍下一個秦軍腦袋,那就晉爵一級。

從今往後,楚國之內,在軍中,會優先提拔有爵位者爲伍長、什長,甚至屯長。只要晉升爲大夫爵,那擔任五百主也不是問題,甚至還能擔任二五百主。

甚至,即便他們回到地方,也能充當地方官吏,比如里長、亭長,甚至縣吏。”

說着,襄疾大喊道:“告訴將士們,只要能砍下敵軍的腦袋,大王必不吝賞賜。”

衆將士一聽,全都激動的大聲應道:“是,將軍。”

此時,纔到楚國不久的副將龐爰,看着帳中激動的主將,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不久後,隨着各級將領將楚王的賞賜傳達到所有楚軍士卒處,很快,十萬楚軍頓時戰意倍增。

這是第一次,普通士卒立功也會得到楚王的賞賜,這也是第一次,普通士卒不是爲楚國,爲楚王,爲軍中將領而戰,而是爲他們自己而戰。

一時間,楚軍士氣暴漲。

次日。

楚軍在函谷關外擺好陣勢,然後,隨着襄疾一聲令下,五千楚軍將士便瘋狂的向函谷關衝去,然後瘋狂的對函谷關展開衝擊。

戰事一起,負責鎮守函谷關的司馬錯,立即被楚軍的強大攻勢,以及不要命的衝鋒嚇了一跳。

“不對!”司馬錯看着瘋狂跳上城牆的楚軍,囔囔道:“此戰本是秦韓兩國的矛盾,跟楚國沒關係,而且這次聯軍的盟還有聯軍主將都是齊國。

按理,楚軍應該只是逢場作戲,應付一番了事,爲何現在楚軍攻城如此猛烈?”

說着,司馬錯看了看城外的楚軍主力,遲疑道:“難道楚王與韓王的感情如此之深,可是這也不對啊,當初各國伐楚是,韓王可是派兵攻打過楚國的,難道楚王真的一點都不在意嗎?”

說着,司馬錯皺了皺眉,然後對身側的白起吩咐道:“白將軍,請你率人將楚人趕下去。”

“諾。”白起立即領命而去。

另一邊,在楚軍陣中觀戰的各國將領,見主動充當先鋒的楚軍,正對函谷關發起猛烈的進攻,期間並沒有半點消極怠戰。

所有看到這一幕的人,全都十分驚訝。

半日後,當衆人見楚軍的攻勢一直保持強勢,見此,所有人腦海中全都浮現一個念頭。

“傳說中楚王與韓王有父子之情,現在看來,傳言不虛啊!”

其後,一連五日,楚軍將士對函谷關發起了一波又一波進宮,但卻始終沒有撼動函谷關。

接着,趙軍接替了楚軍,繼續對函谷關發起進攻。

因爲有楚軍珠玉在前,所以趙軍也不敢太過保存實力。

趙軍強攻五日後,齊將觸子又逼着燕魏兩國繼續強攻函谷關。

燕魏兩國雖然不願去碰函谷關,但在齊楚趙三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咬牙上了。

而且,受楚趙兩國影響,兩國也不敢草草了事。

不過,兩國終究心中不願攻打函谷關,兩國的攻勢根本無法與楚趙兩國相比。

對此,齊楚趙三國將領全都看在眼裡,但什麼都沒說。

兩國聯軍退下後,齊將觸子親自上陣指揮,以魯衛屬國軍隊爲前驅,以齊軍爲主力,強攻函谷關半月。

等到齊軍換下,再次輪到楚軍,已經是攻城的第二個月了。

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七百九十九章 彼來我往第十三章 初見端倪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順手牽羊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懼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天下皆驚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五百五十三章 公道人心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羣臣請命第三十三章 張壽被刺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昭雎請辭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重罰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四百五十二章 趙王之問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火光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零一章 佈防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策第六百一十三章 謠言第八百七十八章 決議救燕第一百九十四章 庸縣許行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殺人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太子來楚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五百五十章 烹殺第二百零四章 劫掠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 三第二百八十章 抵達第一百二十四章 美人有孕第四十章 欲廢肉刑第七百九十章 趙國之亂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六百六十五章 攻城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齊楚決裂第一百八十七章 訪吳第一百零九章 張儀進諫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江淮第一千三百章 淮水之畔第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獻地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來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發現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九百七十六章 謠言再起第六十八章 景翠東移第三百六十六章 消息第三百七十六章 分化第八百四十九章 合萬歸一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四百零四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標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六百七十二章 斷尾求生第一千零六十章 方向 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慰問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二百六十六章 義渠求和第八百一十章 公佈石磨第五百二十六章 形勢第七百一十七章 楚宋講和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漸進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三百七十九章 謠言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七百五十二章 兵戰貴速第四百二十九章 突圍第三百八十二章 姦情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