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各國退兵

就在襄疾與各國鬧翻的當天夜裡,襄疾率領剩下的楚軍連夜從函谷關撤退。

而剩下的齊趙魏燕四國聯軍,則在函谷關外耀武揚威一番後,遞上了一份四國盟約,然後才退兵東進。

咸陽。

秦王蕩看着王案上四國送來的盟約,臉色格外陰沉。

頓了頓,秦王蕩纔對司馬錯道:“四國欺寡人太深,竟然遞來國書威脅寡人,禁止寡人出兵伐韓,真是豈有此理!”

司馬錯快速看了一眼秦王蕩,拱手道:“大王,魏韓兩國已經元氣大傷,猶如案板的魚肉一般,任我宰割。

但我秦國之所以現在無法吞下兩國,是因爲魏韓兩國恐懼我秦國,而緊緊的團結在齊國身邊。

我攻其一,其救者三,乃至於五,這纔是我秦國無法臣服魏韓的根源。”

“唉,寡人也知道,一如之前,只要寡人出兵伐韓,就會引得各國干預。”秦王蕩有些煩躁的道:“寡人現在想要知道的不是原因和現實,而是想要知道如何破解面前的局勢。”

司馬錯微微一滯,然後拱手道:“大王,臣以爲我秦國目前要做的是親魏善韓,結交楚趙燕三國,然後等待時機。”

秦王蕩不岔的道:“太消極了,寡人豈能白白的坐在這裡等待,而什麼都不去做。”

司馬錯應道:“大王,現在我秦國出兵的道路就三條,北上攻打義渠,渡河伐趙,南下伐楚,東出函谷關伐韓。楚趙兩國道路險要,而且兩國力量強大,難以使之屈服。

而韓國那邊,據探子來報,韓國爲了避免再次遭到我秦國打擊,不僅重新構建了宜陽防禦,而且還派出了兩萬大軍去協助齊國伐宋。

再加上楚王與韓王關係密切,情同父子,一旦我秦國出兵伐韓,則楚國必定不會坐視不理。

所以,現在我們只能等下去。”

說着,司馬錯拱手道:“大王,其實我們並不要等多久。如今宋國接連遭遇戰敗,實力大損,無險可守,又遭遇各國來襲。

只要我秦國與楚國不出手,甚至只要我秦國不出手,以楚國內部現在的情況,楚國也無法獨自出兵救援宋國。

宋無援兵,內部又混亂不可。

所以,臣預測,宋國必定會在各國聯軍下一次集結伐宋的大敗,然後被各國瓜分。

而宋國一亡,齊國的下一個目標,必定就是燕趙魏三國中的一個,其中又以魏國的可能性最大。

因爲魏韓兩國現在不僅是我秦國案板上的魚肉,同樣也是齊國嘴邊的魚肉,只是我秦國沒得選,而齊國還有得選罷了。”

秦王蕩一怔,驚訝的看着司馬錯道:“如此說來,快則一兩年,慢則兩三年,齊國必定會與各國鬧翻。”

司馬錯肯定的點了點頭:“正是如此。”

秦王蕩點了點頭,然後又問道:“那楚國呢?”

司馬錯聞言臉色微微一滯,然後應道:“大王,以楚國目前的情況,只要楚王一死,楚韓兩國的情分必定鬆緩,並且,楚國還一定會發生一場波及整個國家的內亂。

以楚王的年紀······當然,若是大王等不及了,我們還可以派人遊說楚太子橫,提前引發楚國內亂。

臣這段時間以來,可是時常聽說楚王與楚太子越發不合了。

只要楚國一亂,那楚國就必定顧不上韓國。

而韓國失去了齊楚兩國作爲憑依,那大王就不用廢一兵一卒,只需一個使者,便可讓韓王主動來咸陽獻宜陽稱臣。”

秦王蕩沉吟許久,咬牙道:“區區數年時光,寡人還等得。”

說着,秦王蕩立即吩咐道:“丞相,傳詔,立即派出使者去齊國,就說寡人已經服了,從今往後再也不敢對韓國有窺視之心。”

“大王英明。”

“傳詔給在宋國的左丞相,讓他回來,宋國那個國家,寡人放棄了。”

“唯。”

“傳詔,派出使者去魏韓兩國,寡人慾歸還魏國蒲陽,歸還韓國新城、澠池,以與兩國交好。”

“唯。”

“傳詔,派出使者前往燕趙兩國,奉上重禮,以交好兩國。”

“唯。” шшш ▲ttκǎ n ▲¢ ○

“傳詔,立即派出使者前往楚國,送給楚太子萬金,讓楚太子爲寡人在楚王面前美言幾句,並獻曲地以東丹水以北十座城池給楚王,以作爲寡人伐韓之賠禮。”

“唯。”

“丞相,往去楚使者團里加幾個探子,讓他們聯繫楚國那些親近我們的人,尤其是昭氏還有景氏的人,請他們多多支持楚太子。”

“唯。”

“再派幾個心腹去投奔楚太子,鼓動楚太子謀反。”

“唯。”

“此外,這兩三年間,三晉還有楚燕等五國哪裡,不是都在謠傳齊國威脅論嗎?那咱們也插一腳。”秦王蕩說着,然後看着司馬錯道:“丞相,從國庫中提取兩萬金,讓人去關東傳播齊國威脅論,並拉攏三晉燕國,繼續孤立楚國。”

“唯。”

楚國壽郢。

當襄成君帶着部分大軍以及大部分的軍中將領歸來後,熊槐當即下詔,次日召見羣臣,並特意讓人去城外請回坐鎮軍營的柱國唐昧。

翌日,大殿中,當熊槐在王位上坐好,當羣臣在殿中坐好後。

隨着楚王召見主將的詔令下達,然後伐秦主將襄成君率領三十餘位出身貴族的將領,十餘位出身商人豪強的將領,以及一位平民的將領進入大殿中。

禮畢。

襄疾臉色灰敗的長拜請罪道:“大王,臣奉命救韓伐秦,於函谷關外激戰五月,傷亡超三成,卻勞而無功,未能攻破函谷關,削弱秦國,請大王降罪。”

“請大王降罪。”襄疾身後的將領,全都開口請罪。

此時,熊槐擺了擺手:“此戰經過,寡人已經知道,諸將士雖然未能攻破函谷關,但這並非是你等作戰不力,而是齊國首鼠兩端。

不過,此戰救韓這個目的,卻是已經達到了。

韓國的消息,秦國經過此戰,已經膽寒,並未隨着聯軍的退兵,而再次東進伐韓,而是歸還了韓國新城、澠池兩地。

所以,此戰你等有功。”

說罷,熊槐立即看了司馬景缺一眼。

景缺會意,目光快速掃過殿中跪拜的諸將,在他隨軍出征的三子身上停留了半息後,大聲開口道:“根據司馬府統計,此戰救韓有功···”

景缺將軍中將領的功勳全部公佈後,屈原緊接着開口道:“根據新法,有功者必賞。故,此戰主將襄成君疾有功,增封食邑五百戶,副將龐爰有功···”

等屈原根據諸將功勳,或將有功者爵位轉正,或賜予爵位,或將功勳不足者累計功勳一件。

待封賞公佈完畢,殿中所有大臣,全都齊聲呼道:“大王英明。”

此時,坐在王位上的熊槐,再次感受到了君臣同心的一瞬間。

這一刻,他不僅極大的壯大了變法派的根基,而且還第一次沒有任何人反對。

朝議結束後,熊槐又召見了屈原唐昧二人。

此時,熊槐看着二人道:“兩位賢卿,根據司馬府的統計,這一次函谷關之戰,成功獲得秦軍人頭並活着回國的士卒,有五千餘人。”

說着,熊槐看着屈原道:“有勞左徒儘快將他們的爵位賜下。”

屈原立即拱手道:“請大王放心,臣會在今天之內,根據他們的功勳晉升他們的爵位。”

“嗯。”熊槐點了點頭,然後轉頭看向唐昧道:“柱國,現在新法局勢賢卿也很清楚,雖然各縣哪裡推行的還不錯,但是,各村各里那邊,宗族勢力根深蒂固且異常強大,新法久久難見成效。

所以,寡人的意思是,希望柱國能放人。”

唐昧聞言,立即拱手道:“不知大王要多少人,臣稍後就去找司馬,進行士卒輪換。”

熊槐見狀,笑道:“這次晉爵的五千三百餘士卒,寡人希望柱國能換出五千人來。而且,這五千人,寡人希望的是能遍佈全國各縣各村。”

唐昧心中一驚,但毫不猶豫的點頭應道:“請大王放心,臣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熊槐點了點頭,又對屈原道:“賢卿,這五千人士卒返回故鄉後,寡人希望賢卿能儘快在各縣、各鄉、各村安排職位,讓他們衣錦還鄉,以進一步在各鄉村打開局面。”

屈原用力的點了點頭:“唯。”

第六百七十九章 楚韓結盟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七章 爲之奈何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流血第一百八十五章 莊蹻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五百零二章 議楚盟第七百四十七章 行動第三百二十九章 橘生淮南第七百二十九章 接子到郢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第二十七章 張儀歸秦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亂中有治第八百零三章 調停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解後憂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趙謀第一百八十八章 吳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人選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軍求和第八百六十二章 驅逐出境第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四國齊至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軍第六百零三章 信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四百七十四章 相約伐魏第九十八章 跟我回家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獄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準備好了嗎第八百四十九章 合萬歸一第一千零二章 大勢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墊江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標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波及第九百四十七章 初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援宋第四十章 欲廢肉刑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樂極生悲第三百七十七章 圍城打援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七百九十七章 相持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三百九十三章 止步第一千兩百二十章 請殺鄭袖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選第二百六十四章 改頭換面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公子憲章第八百章 退意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九百零八章 濫竽充數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夜色襲人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戰第七百三十三章 農家墨家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議第四百三十一章 演武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八十章 一將功成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十步外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國人暴動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吳制越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漁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殺機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一千零五章 中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庸之戰 二第七十九章 兵貴神速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六百七十二章 斷尾求生第三百五十九章 陰雨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韓聯軍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慄第三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