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軍

陶城會盟簽訂的盟約傳回楚國,熊槐第一時間召見了左尹甘茂。

殿中,熊槐將昭雎送回來的盟約交給甘茂,等甘茂看完,問道:“左尹,這次各國合縱,率六十萬大軍伐秦,以卿對秦王以及秦國的僚機,不知卿以爲秦國會如何應對?”

甘茂之前在秦國呆了十幾年,而且還在秦國做了多年的丞相,對秦國知之甚深。

此刻聽到楚王詢問,甘茂略一沉吟,便應道:“大王,秦國核心之地在關中,秦國北地隴西需要防備義渠以及胡人,南鄭需要防備楚國漢中,蜀地需要防備巴充兩國以及楚國巫郡。

所以,現在秦國能動員的地方,也就只有關中河西兩地。

而僅憑這兩地,秦國正常能調動二十萬大軍,滿負荷能調用四十幾萬大軍,再多就會傷及秦國元氣乃至根本。

再加上不久前秦國奪取魏國河東,然後將河東的田地大量封給立功的將士,這就讓秦國的國力被河東牽制了不少。

所以,按照臣對秦王以及對秦國國力的判斷,面對這次各國伐秦,秦國最多就只能出動二十萬大軍。”

說到這,甘茂見楚王微微點頭,便拱手道:“大王,韓國雖然已經屈服秦國,但是這是被迫無奈的權宜之計,所以,秦國極難從韓國哪裡獲得支持,甚至還得防備韓國的偷襲。

如此一來,秦國以二十萬大軍面對各國六十萬大軍,還要防備後路被韓國截斷。

這種情況下,即便吳起在世,也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

是以,臣推斷,這次秦國必定會避免與各國開戰,直接退回函谷關,坐等各國聯軍退走。

只要各國聯盟一散,秦國就會再次出兵要挾韓國,然後以秦韓之力威逼魏國。待魏韓兩國臣服,秦國便可挾魏韓之力,說服趙國背叛齊國,然後與齊國爭奪天下霸主的地位。

這就是利則出兵東向,不利則退保關中。”

熊槐沉吟了一下,然後笑道:“多謝賢卿指點,寡人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甘茂離開後,熊槐又沉吟了片刻,然後吩咐道:“傳令,請朝中重臣前來議事。”

大殿中,熊槐看了看羣臣,然後將目光放在太子橫身上:“太子,令尹與各國簽訂盟約,這次各國伐秦,我楚國需出兵十萬,不知太子你以爲,這次我楚國當以何人爲將?又從何處調兵?”

太子橫一聽,立即胸有成竹的道:“父王,秦國司馬錯、魏冉、白起都是當世名將,尋常之人率兵前往,可能會爲秦國所趁。而我柱國亦是當世名將,戰功顯赫,故而臣以爲此時伐秦救韓,當以柱國爲將。

至於將士,那就更容易,柱國麾下還有十萬久經訓練的精銳之師,就在壽郢南部屯田。爲了避免徵召百姓節省民力,爲了展示我楚國的誠意,直接讓柱國率麾下大軍去救援韓國便可。”

熊槐聞言,當即面無表情的看了太子橫一眼。

這話太子竟然也能說出口,讓唐昧率壽郢南部的十萬大軍去,這不是別有用心嗎?

他之所以敢深居後宮,而讓太子監國,並且還敢讓太子的人漸漸在朝中佔據高位。

所爲者何?

其一,朝中有昭雎、屈原、甘茂三個輔政大臣在一旁牽制太子。

別看現在太子黨在朝中聲勢浩大,一呼百應,但其實現在掌握國中內政的,還是正在主持各地變法的屈原,發往各郡縣的政令還是從屈原那裡出,而各郡縣大部分的丞、尉,還有近一半的郡守、縣尹,基本上也是變法派的成員。

只要有屈原在,太子就難以在各地郡縣哪裡插手,對於這,昭雎與左尹甘茂也是如此,全都在地方插不上手。

所以,朝中的混亂,並不會影響各地。

其二,便是唐昧率領的在壽郢屯田並訓練的十萬大軍。

正是這十萬大軍,纔給了熊槐足夠的底氣。

只要有着十萬大軍在,那壽郢就不會亂,壽郢不亂,楚國就不會亂。

若是按照太子橫的建議,讓唐昧率領這十萬大軍去韓國,那壽郢之地就剩下州侯麾下專門守衛壽郢的兩萬大軍,還有司敗司馬翦手中的數千將士,以及城外龐爰率領的近衛軍。

如此,一旦太子有異心。

那他就有翻車的危險。

雖然憑藉他對太子橫的瞭解,現在太子還不會公然反叛,就算反叛了,憑藉司馬翦與龐爰兩人,加上城中百姓,他還能鎮壓下去。

但···這種明顯的破綻,他是不會露出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熊槐也打算趁這次機會,給那些之前納糧出兵救國而獲得爵位,但爵位無法傳承給後人的那些貴族子弟以及商人豪強,給這些人一個立功的機會,讓他們成爲新法的收益者,讓他們站在新法那邊,以增強變法派的底蘊。

可以說,這後一個理由是最重要的,不容他人阻攔。

想着,熊槐看着太子橫搖頭道:“太子的建議的確萬無一失,能保證我楚國不會戰敗,而且還能宣揚我楚國之兵威。

但是,這次各國伐秦的盟主乃是齊國,而齊國的主將乃是觸子。

觸子只是後起之秀,乃是晚輩,如何能與我楚國名將柱國相比。若是寡人讓柱國帶着我楚國最精銳的大軍去參與會盟。

如此,各國聯軍是聽觸子的,還是聽柱國的。

若是聯軍聽柱國的,那麼觸子十有八九便會帶着齊國的三十萬大軍回國。若是聯軍聽觸子的,那寡人還有柱國全都丟不起這人。

所以,這次出兵救韓,令尹、柱國、司馬都不能作爲主將,這次的主將人選,當選以爲軍中後起之秀。”

此時,臺下的太子橫快速瞄了臺上的父王一眼,暗歎道:“父王果然已經對我戒備甚深了,不會露出半點破綻。”

另一邊,熊槐則吩咐道:“本次伐秦救韓的人選,寡人決定以方城守襄成君疾爲主將,近衛軍統領龐爰以及將軍屈恢爲副將。

至於大軍,從柱國麾下調五萬大軍,並方城、上蔡兩地五萬大軍,共十萬大軍,以伐秦救韓。”

太子橫一聽自己否決了自己舉薦的柱國唐昧,然後換上跟他又滅門之仇的襄成君疾。雖然他知道襄疾跟韓王幾瑟關係莫逆,情同兄弟,用襄疾作爲主將,可極大的表達楚國對韓國的善意。

但他心中還是忍不住一寒。

散朝後,熊槐又留下司馬景缺,然後將朝中大臣的那些有同大夫爵的貴族子弟徵調入伍,讓他門加入軍中,參與伐秦救韓行動。

第三百三十四章 搶功第五百零四章 噩耗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九百零三章 啓用昭滑第六百零二章 殺機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動第四百一十九章 魏國使者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禮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七百零四章 動作第六百七十三章 巴歌滿城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五百八十七章 矛盾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時機已至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反應 上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一百章 一個機會第六百六十七章 敗退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一千兩百五十章 冷言破心第五百一十六章 遺言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二百九十五章 燕伐中山第二百一十四章 濟陽城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疲楚之策第七百一十九章 量產神器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三十章 圍殺第二百九十四章 勒索第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亂中有治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圍而出第九百章 人心難得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安撫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軍求和第一百八十八章 吳城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公子到來第八百九十三章 令尹昭雎第四百五十二章 趙王之問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書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六十八章 景翠東移第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第一章 楚國懷王第七百四十五章 開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依不饒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二百四十八章 劍指張儀第二百四十九章 增強趙國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一百六十章 魏國霸氣第七百零四章 動作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形勢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五百四十章 反擊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迴應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九百七十五章 抓捕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謀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九百五十六章 調兵第五百一十四章 宮變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亂其心志第五百六十章 威逼三事第八百七十五章 燕國慘敗第七百二十章 鬼神之力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五十五章 秦國之憂第九百二十六章 驚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九百零二章 時局艱難第一百三十一章 齊越再戰第九百四十七章 初議第八百五十七章 齊王崩中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裝暈第五百八十六章 分金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九百零一章 大德不德第一百一十章 連橫之策第七十八章 丹陽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