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社會變遷(六)

高進忠等人的機器制粉廠位於一條小河邊,名字就叫“兔子洞麪粉廠”——一個很惡俗的名字。廠裡目前只有八個工人,或者說八個股東更合適,因爲他們請不起額外的全職工人,只能在每年小麥收購季的大忙時節短時間內花錢僱人去搶購小麥。如今在一些經濟自由主義分子的推動下,先是雜糧(玉米、土豆、紅薯、大豆等)的民間貿易被放開,然後到了數月前,小麥、稻穀和高粱這三種主要食物的交易也被放開,這一下子活躍了國內的糧食市場。當然了,交易價格必須受到政府管制,即在農業部指導價外只允許一定幅度的上下浮動,以前是10%,現在是20%。

除了搶購糧食這種生產原材料之外,各地的麪粉廠廠主們還得爭搶緊張的運輸工具,如馬車、船隻甚至火車。當然火車還輪不到他們這些小企業主來說三道四,馬車的運輸成本又太高,只適合短距離的本縣本鄉運輸,因此運輸船隻的爭奪就顯得很關鍵了。

其實不光是機器制粉行業,目前其他行業如私營的磚瓦窯、石灰窯(補充國有大型建築材料公司的生產不足),木製品加工作坊(多爲木匠私人開設,加工各種傢俱、樂器、木桶等生活用品),私營漁產品加工作坊(多爲鴨子湖、米林湖等內河捕魚和箱籠人工養殖)等等。隨着國家提出的加速發展生產力水平、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大戰略的施行,在民間資本日益充裕的今天,各種私營小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了起來,因此對東岸共和國現有的基建、交通、融資等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別的不說,光說民間造船行業。目前在環鴨子湖流域(鎮海縣、西湖縣、平安縣),民間私營造船廠已經陸續興建起了四五家之多,其中規模最大、最上檔次的自然是由前交通部長蕭百浪、現任現代特種船舶廠高層韋華和張嘯三人(通過代理人)興建的新星造船廠了。這家船廠位於鴨子湖東北角的後世帕爾馬雷斯城附近,擁有八十多名工人,其中有些是從三大船廠高薪挖來的技師,此外他們還通過關係託人去歐洲招募技師,以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技術隊伍。此外,該廠還正在籌建廠屬職業學校,以期能夠在將來自己培養人才。而這家廠也是國內諸多私營造船企業中唯一一家可冠以“廠”這個頭銜的,其他的要麼資金不足,要麼規模不足,要麼就是技術力量不足,根本拿不上臺面。

不過新星造船廠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是他們尚沒有大型船塢、船臺,無法制造利潤豐厚的大型船隻;此外,他們至今還未取得由政務院批准的蒸汽機使用許可證——這對私營企業來說尤難取得。因此,該廠目前生產的多是一些風帆動力的小型船隻,一般不超過150噸,所需船員一般也不超過10人,主要用於固定航線上的大宗貨物運輸。

目前國有運力的提升受制於種種原因較爲緩慢,再加上執委會也有意放開一些行業以供多餘的資金宣泄,舒緩國內通脹壓力,因此國內水上運力的現狀就是國有運力依然佔據了主流,但佔比在逐漸下降;以幾噸乃至幾十噸爲主的小型船隻漸漸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內河運輸任務,這些船隻只需兩三個船工就能開動,用撐杆或搖櫓在內河驅動着前進,非常實用。

造船所需的木材部分靠從國外進口,部分由國內提供。目前,在泥水河(大阿羅尤河,因此河水攜帶大量泥沙而得名)入湖口附近,東岸人興建起了一個大型木材交易市場,國內造船所需的大部分木材如今都可以在此進行購買(海軍造艦所需木材除外,但並不排除海軍偶爾也在市場上採購次一級的木材建造輔助船隻)。

這個市場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幾乎包攬了全國60%以上的非軍用木材貿易,比如國內湖西丘陵區的一些伐木場按照砍伐配額提供的巴拉那松木,比如由巴西出口而來的蘇木,比如由英國人出口的中美洲愈瘡木,比如由荷蘭人出口的東南亞柚木,以及由一些“無良”西班牙商人或******商人出口而來的稀有樹木(西班牙胡桃木、牙買加桃花心木)等,當然也不能忘了從新華夏地區進口而來的紅檀木、黃檀木、非洲烏木等等。總之這個市場應有盡有,從種類到數量都極爲豐富。

所有從外國運來的木頭統一先在鎮海縣三炮臺鄉接受海關檢查並繳納關稅,然後再由引水員上船指引船隻沿着開闢出來的深水航道駛往泥水河木材交易市場。這些年來由於戰爭和運力方面的因素,東岸共和國優質木材方面的缺口一直相當大,尤其是高檔傢俱、樂器、馬車以及造艦船材的需求。

在最初的時候,東岸對外國進口木材的平均入境關稅是1.6元/羅德,到了1646年戰爭爆發前又緊急修改爲0.8元/羅德。後來海軍部因爲缺乏優質木材造船而將貿易部的這個政策罵得狗血淋頭,他們一邊轉用次一等的新華夏木材,一邊極力要求貿易部將包括愈瘡木、巴西蘇木、西班牙胡桃木在內的多種高等級木材關稅大幅調低。貿易部同時也受到了執委會的問罪,無奈之下,他們一口氣將外國進口木材的平均關稅降低到了令人吃驚的0.2元的低位,至於那些稀有木材和新華夏殖民地輸送過來的木材,其關稅一律是零,這才讓海軍部稍稍滿意了一些。

平心而論,從外國運來的木材並不便宜,其單位運價(每羅德)大概在5-10元不等。但由於其存在質量以及尺寸上的多種優勢,因此其依然對東岸國內的木材採伐、加工以及下游的一系列產業構成了極大的衝擊。我們以大松木爲例,從新大陸裝運而來(尤其是北美)的大松木、樅木等圓木極爲巨大,質地也相當不錯,明顯超過了東岸湖西丘陵地區的林木一頭。而更重要的是,東岸木材資源的產能嚴重不足——這項產業可也說得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再加上也無法大規模使用機器採伐,因此東岸本土的木材產能一直相當有限,最初的時候也只能滿足國內四分之三的需求而已。

但隨着東岸國內各行業的大發展,木材這種重要的工農業原材料的消耗量大增,國內原有的產量開始漸漸不敷使用。除了之前那段延續了一年半時間的經濟蕭條期以外,木材的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貿易部爲此緊急聯繫了荷蘭人、英格蘭人開始加大進口,同時降低關稅,給予前來貿易的外國船長以優惠稅率。吸引外國船長過來並不是壞事,因爲他們總不會什麼商品都不購買就空船返回出發地。

除了進口這些圓木外,東岸人尤喜大量進口大量加工好的圓材、松木板、寬板、窄板、桶板等,這些將極大地彌補東岸加工能力的不足。要知道,單是出口奧斯曼帝國的那些大船小船、軌道貨車客車、公路重型貨車客車、路軌枕木、炮架支架、工具用材等等,就已經讓東岸國內的木材加工產業不堪重負了。一些費時費力卻又沒啥利潤的小產品加工,還是要逐漸從國營大廠裡剝離出去比較好,這些剝離出去的產業,一部分由國內資本承接——當然需要他們自己找工人;一方面則是轉包給國外加工,目前熱拉爾山脈間的那些葡萄牙城鎮就已經陸續興起了很多木材加工作坊。

這些作坊多則十幾個人,少的就是一個師傅帶着兩三個徒弟,他們承接東岸人下達的訂單,使用着東岸淘汰的水力或腳踏機械,用比舊大陸高出數倍的效率加工着各種標準尺寸的木材,然後再統一運到東岸結算材料費、加工費什麼的。再加上這些城鎮內大量存在的爲東岸共和國服務的手工業者,可以說熱拉爾山脈附近內如今已經增加到六個的葡萄牙村鎮,至少從經濟上來說已經被牢牢納入了東岸的體系之內。

東岸的政府對他們沒有任何管制,同時也沒有任何義務,但卻通過金錢的魔力驅使着這些城鎮依照東岸的意志來運轉。這種魔力甚至超越了種族、宗教和文化的鴻溝,讓那些從舊大陸輾轉而來的葡萄牙人、德意志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日復一日地爲東岸生產着大量自己不生產的手工製品。同時他們又購買了大量來自東岸的日用品以維持生活,等於將辛苦賺來的利潤轉手又還回去了很大一部分,他們甚至連糧食都難以做到自給,需要就近從平安縣購買東岸麪粉,宛如標準的東岸殖民地經濟體系。

不過總體而言,隨着華夏東岸共和國人口的加速增長,以及對來自國外的如大松木、樅木之類的普通大木關稅的逐步提高(應國內生產商強烈要求提高,以保護國內產業),目前東岸木材的自給率也在逐步提高。至少,在1648年前十個月的統計中,進口木材裡來自新華夏殖民地的木材已經佔到了一半以上,比起一年前足足提高了八個百分點!

第三百二十六章 策應(七)第八章 安齊拉納納(八)第四十章 血河(三)第一章 政治任務第四百九十四章 篳路藍縷(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錢荒與票據(二)第四十二章 河中堡的困境(六)第三百三十九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三)第三章 安齊拉納納(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丘區(五)第九十四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四)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響(一)第八十五章 偉大的航行(十)第二百七十八章 男爵的回信第一章 安齊拉納納(一)第三十章 新華堡(三)第四十六章 聖維森特協定第二十三章 深固根本(九)第二百四十一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僵持與突破(三)第四十六章 馬島上的生活第四百十一章 以拖待變第三十四章 西進與鐵礦(四)第五十九章 東岸主義(三)第四百十五章 圍攻第一百三十三章 湖西(一)第八十七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登州新氣象第二百八十一章 火燒營房事件(三)第四十三章 這就開戰了?第三十章 黑河之濱(一)第三十章 航海學校第一百七十九章 渾水(八)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八十一章 東方港的奧斯曼人(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經濟調查(二)第一百十五章 河間奴(二)第四百十八章 艱難的談判(二)第八十五章 偉大的航行(十)第三十八章 河中堡的困境(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民族(一)第七十五章 南方戰區(二)第九十八章 好望堡的新主人第四十七章 勇敢者的遊戲第三百零六章 第勒尼安海(三)第七十二章 決戰:高潮(二)第六十六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發展第一百二十一章 打草谷(五)第四百章 新青島,新生活(一)第一百三十章 東南太平洋(三)第四百八十七章 漂洋過海(十一)第四百六十九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六十六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二)第七十五章 經濟圈第七十七章 西線無戰事第八十四章 財富與銷贓(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從南到北(一)第三十二章 不期而遇(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亂的巴黎第三百二十七章 黑水城的新客人第三百五十章 撤退(一)第四十四章 貿易與殖民(三)第七十一章 換血計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序曲(三)第二百八十一章 火燒營房事件(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經濟工作(一)第三百零二章 戰爭歲月(三)第七十四章 決戰:尾聲(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制鹼第三百四十七章 冬日(七)第六十一章 決戰:插曲(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西北鐵路(三)第二章 非洲航線(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亂局(三)第七十五章 經濟圈第四百三十七章 艱難的談判(四)第七十六章 參謀旅行(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資本(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網(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教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湖西(一)第十四章 西大荒(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族(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第四百八十一章 西北鐵路(一)第三十一章 人心第七十八章 邊貿市場(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業與外交(五)第一百三十七章 湖西(五)第二百零八章 血肉磨坊(七)第三百三十九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三)第四百八十六章 漂洋過海(十)第二百四十六章 經濟調查(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資本(二)第七十四章 海軍與海盜(九)第三十九章 善後會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華夏、新危機(六)第四十八章 波爾多風雲(五)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島,新生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