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化鵬》抗戰名將紀念大會 陸軍憶往事

左化鵬抗戰名將紀念大會 陸軍憶往事。(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左化鵬專欄】從小,Laura Ahlhered就聽祖父說過這個故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的祖父Archie Bumer,參加盟軍緬甸戰役,在緬北仁安羌叢林中,被日軍團團包圍,盟軍彈盡糧絕,危在旦夕,幸好中華民國的遠征軍及時趕到解圍,痛殲瞭如狼似虎的日軍,她的祖父才得以脫離虎口,安全回到英國

沒有祖父就沒有她。

長大後,這名小孫女,也來到仁安羌,循着祖父當年走過的足跡,找尋那段逝去的歷史,只是當年的硝煙,早被風吹雨打去,再也聽不到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再也看不到祖父當時驚恐的眼神。

12月17日中午,她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參加在臺北舉行的「抗戰名將孫立人一百二十歲誕辰紀念大會」。

金髮碧眼的她,和兩百多名孫立人的舊屬親友、昔日新一軍的遺族、幼年兵總隊,以及女青年大隊的後人們,一起追思一起緬懷將軍生前的事蹟,場面莊嚴肅穆

紀念大會,由女青年大隊樂團的「黃河大合唱」揭開了序幕。退伍軍人協會理事長吳其樑季麟連將軍、和立法委員吳斯懷等人,相繼登臺,敘述孫立人將軍的生平。

陸軍中將熊德銓致詞讓人動容,他是當年幼年兵總隊的「娃娃兵」,白髮將軍談少年往事,幾度哽咽,掏出手帕,頻頻拭淚。

民國三十八、三十九年間,國軍政府撤退來臺,兵荒馬亂中,軍隊收容了一些流離失所孤兒

這些和父母失散的孤雛,來臺後,舉目無親,孤苦無依。孫將軍在各地巡視時,發現了夾雜在部隊中的這些面黃肌瘦的孩子,心疼不已。

先在鳯山灣子頭,安置了一百五十名孤兒,後來人數增加到一千三百名,就又在臺南三分子營區成立「幼年兵教導總隊」。

這些孤兒,年齡最大的十六歲,最小的才六歲。孫將軍視如己出,照顧得爲無微不至,他四處張羅奶粉,爲他們補充營養,並延聘老師,教導孩子們讀書識字。

不料,兩年後,教導總隊遭受讒言被解散,這些苦難的孩子,就交由政府接管。有的被安排到運輸兵學校學習,年紀稍長的擔任總統侍衛或分發到政戰學校讀書。

幾十年後,他們也都出人頭地,蔚然成材。有史學家胡春惠、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魏兆歆、作家段彩華桑品載等,有些服務軍旅,如熊德銓也一路升上中將。

孫立人將軍,安徽廬江人,從小天資聰穎。清華學堂畢業後,負笈美國普渡大學學土木工程,後來又就讀美國維吉尼亞軍校

抗戰軍興,他毅然返國,投身軍旅,曾參加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月滅華」的野心,剿共時,在東北擊潰了共軍名將林彪,使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林彪,一路北撤,落荒而逃。

最爲後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率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寫下了仁安羌大捷的史篇,那一次戰役中,解救了七千多名受困的英軍,和五百多名美國的傳教士和記者。

這場戰役,揚威異域,世界矚目,西方人譽他爲「叢林之狐」和遠東的「隆美爾」。

因此,也具體影響了英國和美國率先廢除了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英國人第一次授勳給非英國籍的軍人,他的母校維吉尼亞軍校也以他爲榮,將他和另兩位傑出的校友巴頓將軍和馬歇爾將軍,生平事蹟並列校史館永久紀念,這是中國將領得未曾有的殊榮。

半生戎馬,戰功彪炳的孫立人,來臺後,在鳳山練兵,積極備戰。後來,卻被人誣陷以「涉及郭廷亮七軍官涉嫌叛變案」,被軟禁在臺中寓所三十三年,家中食指浩繁,他曾在臺中大坑,揮汗荷鋤種果樹,賣些瓜果,維持生計。

壯士暮年,回首前塵,他曾慨嘆的說:「我只會打仗,不懂政治」,雖然他受盡冤曲,但最被人稱道的是:「從不言長官之過」。

八十八歲那年,他重獲自由,政府也還他清白,但兩年後他就撒手西歸,結束苦難的一生,享壽九十歲。

他歸葬在臺中郊外山區的一處墓園,棺槨直立地面,他的遺願只有八個字:「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當年,他在緬甸從日軍手中擄獲的一頭大象「林旺」,十多年前,因年老體衰,也在木柵動物園過世了,後來被製作成標本,供人蔘觀。

每看到林旺的標本,就不由追念起孫立人。一人一象,將被後世永誌不忘,歷史不會盡成灰。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