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副秘書長:去年運動業只有814人需要紓困 你信嗎?

▲去年的紓困與振興亂象,並未幫助到真正需要紓困的運動從業人員。(資料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彷彿2020只是預演般,今年全臺疫情大爆發,防疫三級警戒,全臺灣各級學校停課、室內外運動場域全部關閉、運動賽事全面停擺,面對這一波的衝擊,運動產業業者無不繃緊神經,謹慎面對。對此狀況,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發文指出,這一次要面對的困境,可能不會只是一個月或兩個月就能解決。

焦佳弘提到,運動產業的從業人員中,不乏運動教學俱樂部、學校運動社團教練、賽事活動人員,然而,全臺這些個體戶的從業人員中有多少?從教育部體育署的相關公開資訊中,不得而知。

但在教育部體育署去年底所發佈的「運動產業紓困振興方案持續給力 拚經濟挺運動」新聞稿中顯示,截至109年12月31日止,累計覈定運動事業1,865件,金額共約3億6,116萬元;覈定從業人員814件,覈定金額共約3,937萬元。

爲此,焦佳弘在文中質疑,「去年的運動產業防疫衝擊中,只有814個需要紓困的從業人員,你信?」「814這樣的數字,是怎麼得到的?」而且,一羣可能沒有勞健保、沒有實質合約、純粹領現金,甚至不清楚聘僱單位有沒有營業登記的從業人員,成了三不管地帶灰色經濟,他們會知道政府有紓困政策嗎?或是許多連法人登記都不存在的運動團隊,是不是在尋求協助的第一步,就在各式書類文件資格中被排除呢?

回顧2020年的3~9月,他指出,真正付諸於行動尋求紓困協助的教練、運動員、團隊等大約有10多組,但真正走到最後一個步驟的,只有一組。原因是,申請流程中必備的單據需求、勞健保紀錄稅籍登記等繁瑣的行政作業攔阻去路,很多人最後只好選擇放棄申請。因爲對他們來說,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沒有政府的紓困也就是維持現狀,好像也不會更糟

焦佳弘說道,上述的故事正是長期以來,爲什麼「部分」臺灣運動產業人員對於政府充滿了不信任的原因。

最後,大家看到在去年的運動產業紓困與振興的結果,幾乎集中在運彩投注站、大型健身房、運動大賣場,與相對較不受疫情衝擊的運動零售業;而實際最需要被紓困的運動產業從業人員呢?

在這次疫情的警戒風暴中,焦佳弘呼籲政府主管機關,對於運動產業振興或紓困,不妨走到第一線,把運動產業這件事情當成自己的業務,如:文化部紓困方案,特別關注個人藝術工作者有不易拿到補助、空窗期長等問題,提供真正適切的協助,而不只是機械式的「經濟部的標準」、「繳稅與勞健保紀錄」,以避免真正需要的人,第一步就在各式書類文件與資格中被排除。

看不見不等不存在,焦佳弘強調,輔導運動產業中的灰色經濟能夠被納管,不該因爲「非主管機關」這種理由,被推成是其他部會的事。他表示,錯誤政策比不花錢還可怕,無論未來有沒有可能有進一步的政策,只期待若針對「運動產業紓困」,政府可以用心去理解、真正需要協助的對象存在於這塊島嶼的何處?而不是隻是讓委外單位消化預算,與衝高各種KPI而已。

如果去年的考驗是政府與運動產業面對疫情的模擬考,今年政府能夠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考卷嗎?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發文指出,這次的確有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了。

▲這次疫情對運動產業造成衝擊,可能不會只是一個月或兩個月就能解決。(資料圖/記者謝孟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