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春好遊趣 雲林農博碳匯林場
農曆春節假期,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在雲林農博會推出「碳匯林場」,強調「碳吸存╱碳保存」永續概念,讓民衆寓教於樂。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報告指出,農業是當前具有很大緩解氣候變遷能力和潛力的重要陸地生態系統,若能透過適宜的農業生產行爲,將有效增加農地土壤的碳儲存量。
在雲林縣農業博覽會園區中,有座以低碳質樸的孟宗竹爲建構主體的「碳匯林場」主題展館,展場地面鋪設柳杉小徑木,散發清新天然幽香,置身其中可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永續的內涵。
這座展館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主題館自然融入林間與人工溼地,開館後吸引不少高蹺(行鳥)、紅嘴黑鵯、紅冠水雞及鴨羣,穿梭於生機蓬勃的苗圃與菜園。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說明,「碳匯林場」以「碳吸存╱碳保存」作爲展館行動面向,強調以永續生態、健康生活與和諧生產的價值觀。透過「驚碳號」、「綠巨人」、「農匯碳」、「心行動」4區規劃,呈現地球危機與環境永續發展的解決之道。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一般認爲,海洋、土壤與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碳匯,但有機農業也是種積極的碳匯行爲,「農匯碳」展區營造迷你有機菜園、土壤匯碳、堆肥及生物碳爐展示,傳遞土壤儲存碳概念。
有研究顯示,現代慣行農耕多以化學肥料供給作物養分,使表層土壤、土壤碳與土壤肥力大量流失,有機質僅1至2%含量,甚至造成土壤酸化和硬化,幾無實質固碳。
「農田生態系統固碳的關鍵,不在植物而是土壤,」蘇慕容說,有機耕作強調土壤管理,作物殘體制成堆肥施入土壤可增加有機質,讓碳再回到大地,是積極的碳匯方式。
有科學家研究如何用人爲方式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底、海洋、舊油田或其他載體中,以抵抗暖化,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指出,土壤所能提供的碳匯潛力,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至3倍,也是大氣碳庫的2倍多,因此土壤碳庫是地球的重要碳匯,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碳源。
此外,科學家也思考出一種固碳新想法,將農業廢棄物透過生物炭爐在缺氧狀況下悶燒後,形成生物炭,可將大部分碳保存,時間可長達數百年甚至千年之久,而不輕易分解。
雲林農業博覽會基地也規畫人工溼地,引進附近居民生活污水及農業回收水,透過地形與植物吸附淨化,可處理1萬2000人生活污水,成爲虎尾高鐵站水資源淨化中心。10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