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繪畫找到立足點 樑崴以創作傳遞正能量
樑崴自幼以眼睛寫生,創作多關注風景山水,面向多元。(鄭任南攝)
「清晨4、5點一個人走在山路,在四周的一片漆黑中,轉身只見360度動畫般的山水畫,下着雨,山煙飄邈。」就在這樣的山中即景中,樑崴潸然淚下,她突然體悟到周遭的黑暗,如龍捲風般翻擾的一切,都因她有着立足點而不會動搖,而她的立足點,是手中的畫筆。
自幼並沒有受過正統的美術訓練,樑崴笑稱小時候離藝術最近的距離,是小學三年級時畫了一隻蝴蝶在教室的公佈欄上,而後的學生生涯,都在升學和幫母親打零工中度過。直到27歲她因緣際會走入敦煌藝術中心,面試時在幾幅畫作前,她選了一張自己喜愛的作品憑着直覺賞析,敦煌創辦人洪平濤聽完只說:「我等妳很久了!」那一刻,樑崴也發現自己生命中的畫布也等在那兒很久了。
27歲才首次拾畫筆,當時的她體驗了幾乎是「嘔吐式」的創作狀態,「當時幾乎是被靈感淹沒」拚命創作的她,彷彿把累積了多年的思考、閱讀、靈感全然渲泄。但一開始樑崴的創作並未受童年在農村放眼風景的影響,而是創作了一系列的瓶花,「第一幅畫是水仙」而且並不是從寫生而得,她坦言「對寫生沒有感動,可能從小就以眼睛在寫生了!」她以瓶花作爲自畫像,瓶身如女體,花如容顏,但也有總被捆綁於一處的束縛。
在她的瓶花系列大受好評甚至有拍賣公司相中的同時,她卻毅然發現那已不是她的感動所在,毅然放下瓶花創作而投入風景、山水、抽象等系列創作,在經歷婚姻、育兒等階段,重拾畫筆的她以創作面對自己生命的選擇,「創作永遠是在感受現在或上一刻,哪一個更真實。」
對樑崴而言,創作是她面對、接受、療愈自我的過程,除了油畫,她在41歲時開始寫詩,曾在4個小時內寫完21首,對她而言創作必須承受孤寂,但也帶來自我表達的無限可能。過去與人甚少交遊的她,2017年赴北京打開與藝術圈友人的交流之門,她直言「像是戴上了氧氣筒」讓她更深切地從創作中瞭解自己。
對樑崴而言,生活的困頓,生命中的各種不被理解,都在自己找到對的立足點後,成爲穿過霧霾的過程,她也希望透過畫作爲觀者傳遞正能量,「最大的貧窮其實是來自於恐懼,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欣賞和接受生命,會發現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別讓自己的抱怨成爲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