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疫苗副作用頻傳 消基會籲施打前三思

記者魏妤庭臺北報導

施打子宮頸疫苗前得三思消基會今(12)日表示,日、英、美等國,有不少人施打後發生注射部位紅疹、腫脹疼痛過敏副作用,加上施打保護力最高只有8.4年,除了建議父母女兒施打前考慮必要性外,政府啓動全面性調查,以瞭解疫苗對臺灣女性危害實質功能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公費施打。

▲消基會指出,施打子宮頸疫苗的副作用案例頻傳,政府應考慮是否繼續公費施打,父母帶子女施打前應三思。(圖/東森新聞提供)

由於日、英、美等國施打子宮頸疫苗都出現副作用案例,像是注射部位出現紅疹,或有腫脹疼痛以及過敏反應,有人還出現發燒、作嘔、眩暈、肌肉無力麻醉情況,甚至較爲嚴重者還有出現痙攣、抽搐、癲癇臉部神經麻痹的貝爾氏麻痹症狀等。

另外,子宮頸癌病毒有10種,但目前只有嘉喜藥廠出產四價疫苗,可預防4種病毒,保護力爲5年;保蓓藥廠出產的二價疫苗可預防2種,保護力爲8.4年。

消基會指出,若12歲女生施打嘉喜疫苗,最多就只能保護到20歲,但臺灣民情國外保守,大多數20歲女性尚未有性行爲,可是保護力卻沒了,且施打疫苗須3次,光是自費就要花1.2萬元,因此呼籲家長在帶子女前往施打前須三思

同時,消基會提到,臺灣至少有3分之1的縣市,由國健署補助國一到國三女生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其他縣市則是自行補助國一女生,金門則是高中職以上男女生都施打,但若疫苗出現大規模副作用通報,認爲政府應檢討是否繼續公費施打外,廠商在包裝上也應該清楚標示疫苗可能會引起休克,有釀成意外或創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