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比率高…醫療糾紛 神經外科、骨科最常見

衛福部統計,從七十六至一一二年,卅六年來醫糾訴訟案達一點二萬件,其中七成三鑑定顯示醫師無疏失,但醫療糾紛訴訟平均一案需耗時六點二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調查,最常發生糾紛科別爲神經外科與骨科,分析與自費比率較高有關,患者對預後期待高,北醫三年前院內增加術前溝通,大幅降低醫糾案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舉辦「醫院醫療爭議預防與關懷研討會」,北醫院長施俊明表示,醫療人員於高強度的臨牀工作中肩負解釋病情的責任,猶如翻譯官,加強溝通是重要挑戰。北醫副院長魏柏立表示,醫療爭議並非全來自醫療技術問題,而是醫療過程中的誤解、缺少溝通或醫療結果與期望有差距引起。

北醫附醫指出,院內最常出現醫糾科別爲神經外科以及骨科,主要是不少患者認爲已使用自費項目,醫療效果應高於預期,但這兩個科別的患者術後卻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後遺症,如疼痛等,與患者期待的「完全痊癒」有落差,因此有較高比率進入訴訟階段。

據估計,醫療糾紛訴訟平均一案耗時六點二年,列入醫師與相關人員的工資,一起醫療爭議案件耗費成本約爲一百廿萬到一五○萬元。

臺灣訴訟門檻低,過去只要患者認爲效果不如預期就可提告,因此雖然多數醫糾案件到最後患者勝訴率低,礙於時間冗長,很多醫師無奈以「和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