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泰擡轎2020鬆綁緊箍咒?民進黨兩岸政策決議文一次看

卓榮泰。(資料照/記者屠惠剛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對於兩岸政策的走向,民進黨主席卓榮泰昨再度拋出不排除推出「新時代東西」的說法,這是卓榮泰繼黨主席選舉第二次提出類似談話。

民進黨1991年通過臺獨黨綱後,1995年也曾經有過「臺灣前途決議文」和2007年「正常國家決議文」,不過2000到2008年及2016年迄今兩度執政以來,民進黨並未提統獨公投,僅維持現狀,因此相關政治與兩岸主張被視爲象徵意義,卓的說法是否意味鬆綁緊箍咒備受關注。所謂臺獨黨綱,是1991年10月13日民進黨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的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草案由民進黨創黨黨員林濁水等起草,該條與臺海現狀密切相關,其內容是主張通過公民投票,實現臺灣獨立理念。「臺獨黨綱」的通過讓民進黨正式成爲主張臺灣獨立的政黨

至於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民進黨在1999年5月8日召開的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第2次全體會議中通過的,該決議文宣稱,臺灣已成爲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狀態」;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外界觀察,《臺灣前途決議文》揭示民進黨的理念,是黨綱的重大里程碑,爲2000年總統選舉取得執政權打下重要基礎,也是民進黨主政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處理兩岸問題最高原則。2007年9月30日民進黨第十二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制定「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但中國國民威權與中國霸權內外挑戰,形成當前臺灣國家正常化的五大威脅。當時的黨主席游錫堃認爲,2008年總統大選唯有讓人民清楚知道民進黨要帶領他們往哪走,這就是民進黨在此時提出的主要目的。

民進黨代表陳昭南曾在2014年提出凍結臺獨黨綱修正案,當時並未在民進黨全代會闖關成功。直到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爲讓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成爲黨的兩岸正式文獻,《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與綠委郭正亮共同推動修改民進黨黨綱,主張以「維持現狀」論述取代臺獨黨綱,也未獲全代會處理。

▲民進黨黨主席卓榮泰。(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卓榮泰29日接受《中央社》專訪談到2020大選,表示到時民進黨會引導走向、創造議題,畢竟過去有臺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等,不排除會推出一個「新時代的東西」,至於是不是也以決議文的方式呈現,則還要看討論結果以及今年的時間是否允許,不過,至少會有共同訴求。

兩岸議題方面,卓榮泰認爲應該要讓人民知道「維持現狀」的意義是什麼,現在與過去3、5年前的維持現狀有何不同,因此有可能會在928黨慶提出共同政見,因爲臺灣現在的處境除了需要改善經濟外,還得用一個大安全網罩住,而總統蔡英文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習五條」之後,也提出四個必須把臺灣拉起來,由此可見,大多數人還是很重視臺灣的安全與自主性,這樣纔不會淪爲爲人作嫁的窘境,「否則都算到北京政府去,那就不行了。」

▲卓榮泰。(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

臺灣前途決議文

壹、前言經由民主進步黨全民多年共同艱辛奮鬥,逼使國民黨放棄戒嚴與一黨專政,接受民主改革,達成一九九二年的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九六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臺灣事實上成爲民主獨立國家。爲總結過去的成就與經驗,因應新形勢與新環境,展望未來可能之發展與願景,本黨除繼續推動國家體制的改造,並應進一步詮釋臺灣的定位與走向,向各界表明本黨現階段對臺灣前途的看法與主張,俾能在既有的基礎與成就上,迎向新世紀的挑戰。

貳、主張第一、臺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第二、臺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箇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臺灣。

第三、臺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爲奮鬥努力的目標。

第四、臺灣應揚棄「一箇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

第五、臺灣應儘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必要時藉以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意志。

第六、臺灣朝野各界應不分黨派,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整合有限資源,以面對中國的打壓及野心。

第七、臺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瞭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參、說明主權的獨立與自主,是國家安全、社會發展及人民幸福的前提。臺灣主權獨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狀態。這不但是臺灣生存的條件,也是發展民主政治與創造經濟奇蹟的依憑。

民主進步黨於一九九一年藉着冷戰體制瓦解,自由、民主、自決思潮全面獲勝之際,通過黨綱修改,主張臺灣主權獨立,提出重新界定國家領域、修改憲政體制、發展新國民意識等三項主張。當時雖然被打壓成異端,但不到十年,臺灣主權獨立已經成爲社會共識,其延伸的具體主張,也迅速成爲憲政體制及法令規章的血肉。

臺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臺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在上述社會新共識下,對外,我國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廣泛參與各類官方及非官方國際組織;對內,則在打破國民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迷思後,從事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凍省廢省等憲政改造工程。在發展新國民意識上,我們亦推動了國民教育教材的本土化,重塑了國民對臺灣歷史文化的認知。一九九八年,更制定「領海法」,界定領土領海的範圍,並宣佈不再禁止以臺灣做爲全國性社團的名稱。臺灣主權獨立的原則到此全面展現其優越性,並獲得結論性的規範力。一九九一年黨綱的前瞻性已獲得充份證明。

在一九九九年的今天,體制改造雖然未竟全功,但朝野在國家認同上水火冰炭的尖銳衝突漸趨緩和,開啓了一致對外的新契機。如今,在面對中國的壓力時,朝野的差異已從國家認同的價值層面,縮小至確保國家安全與主權獨立的政策層面。

冷戰的結束、自由民主思潮的全面勝利、臺灣的民主化及民意反對統一的比例不斷上揚,都是維護臺灣主權獨立現狀及提升國際地位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中國國力更爲顯著的上揚及持續僵化的的霸權思想,則是臺灣前途的重大障礙。民主進步黨認爲,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及諸般利害因素的交錯下,臺灣必須審時度勢,妥善規劃安全、謹慎、漸進的中國政策。

民主進步黨認爲,在全球要求和解、穩定與繁榮的氣氛下,臺、中雙方不可能永遠自絕於時代潮流;兩個在地緣上相近、經濟上互利、文化上共源的國家,也不可能永遠互相仇視、互設門檻。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的最終目標,是要和中國建立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民主進步黨希望,中國政府能正視臺灣人民的意願及臺灣主權獨立的歷史事實,也希望中國人民能擺脫過時的民族主義及思想框架,真誠體會臺灣人民要求獨立自主,在自由民主體制下繁榮發展的強烈意願。民主進步黨更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臺、中雙方能拋棄猜疑與對立,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着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正常國家決議文

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但中國國民黨威權與中國霸權的內外挑戰,形成當前臺灣國家正常化的五大威脅。第一,中國對臺灣全面的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和政治攻勢,以「一箇中國原則」和「反分裂國家法」片面改變臺海現狀,危及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安全,壓縮臺灣國際生存空間,造成「國際關係不正常」。第二,臺灣至今仍延用不當的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導致民選政府無法正常運作,造成「憲政體制不正常」。第三,外來威權統治殘留的教育文化迷思和對本土文化的壓制與污名化,阻礙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造成「國家認同不正常」。第四,對特定身份團體的差別待遇,破壞以公民身份爲基礎的社會團結,造成「社會公義不正常」。第五,中國國民黨長期擁有龐大不當黨產;助長賄選文化,黨國不分,破壞民主,造成「政黨競爭不正常」。面對當前五大威脅,民主進步黨作爲代表臺灣人民確保獨立自主與追求民主正義的進步力量,應在「臺獨黨綱」與「臺灣前途決議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臺灣主體性等作爲,以實現臺灣爲正常國家。因此,我們提出下列主張:

一、從「命運共同體」的臺灣認同感出發,深化民主價值,強化臺灣意識,並體認「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已很難在國際社會使用,因此應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且早日完成臺灣正名,制定新憲法,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臺灣爲主權獨立的國家。

二、爲順應世界潮流,我國應以「公元」紀年。

三、政府應促進臺灣國家認同,積極推動本土文化及母語,並落實教育臺灣化於學校課程。

四、經濟發展應以國家安全、社會公義與永續發展爲前提,使臺灣國民享有尊嚴而幸福的生活。

五、政府應全面推動轉型正義,消除威權統治遺留的政治符號與資源分配不公,革新司法與檢調體制,追討中國國民黨不當黨產,平反並調查白色恐怖時期政治事件的真相。

民主進步黨認爲,臺灣要隨着時代進步,擺脫強權的宰制與不合理制度的束縛,積極追求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臺灣主體性,團結一致建立一個正常而偉大的民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