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了一隻羊》 藏地電影嶄露頭角

萬瑪才旦《撞死了一隻羊》獲威尼斯影展地平線競賽單元最佳劇本獎。(社外提供)

香港導演王家衛監製,萬瑪才旦執導、藏族演員演出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最近在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藏族作家次仁羅布的短篇小說《殺手》和萬瑪才旦的短篇小說《撞死了一隻羊》,描述司機金巴路上遇見和自己同名的殺手,2人命運從此神秘地聯繫在一起,片中以彩色、黑白與類油畫色彩等3種色調對應現實、回憶及片尾的夢境等不同時空

該片在海拔5500公尺高的可可西里無人區拍攝,用鏡頭記錄生命個體的情感和處境,2018年曾獲第75屆威尼斯影展「地平線Orizzonti」競賽單元最佳劇本獎,引發國際影壇對「藏語電影」的關注。

寫意:電影對應時空

拍攝前,萬瑪才旦與攝影師呂鬆野討論,認爲2本原着小說建立在實驗性基礎之上,4:3畫面呈現關於回憶和夢境的處理,以非常規的思維表現劇情,最符合該片的創作風格,十分寫意:「這片子雖然是在(青海)玉樹拍的,但你可以把它理解爲發生在一個更廣闊的藏地地域的故事,沒有侷限。」

舉例來說,結尾的夢境部分是誇張豔麗的色調,就像在夢中看到的色彩;至於回憶時空的黑白畫面也有很多虛化處理,像是茶館老闆娘回憶殺手金巴時,以虛化黑白鏡頭故意模糊2人的身分。回憶部分和最後的夢境都用特殊的Lensbaby趣味移軸鏡頭,製造夢幻虛幻感。

另外,該片以數位拍攝,但萬瑪才旦在影像上儘可能呈現膠片質感,特別是司機金巴在荒漠中開車的鏡頭,畫面很有顆粒感

劇本:融入回憶、夢幻

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到《尋找智美更登》、《塔洛》,萬瑪才旦的作品風格以寫實爲基礎;《撞死了一隻羊》融入大量關於回憶、夢幻的元素,風格更爲寫意,很多觀衆認爲這是導演創作風格上的一次轉變,但萬瑪才旦認爲這部電影與他以往創作的小說風格是一致的。

當他看到次仁羅布的短篇小說《殺手》時,感覺小說在敘事、意象的營造,對復仇的處理方式託夢方式上特別親切,認爲是一個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小說《撞死了一隻羊》,覺得2本書之間有很多共同的東西:「都是發生在路上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卡車司機,故事都涉及跟宗教有關的背景,比如解脫、放下、超度等,所以就融合在一起。」而劇本的創作也很快完成。

萬瑪才旦的好友、《阿拉姜色》的導演鬆太加看完電影后說:「這部片子可能是他以往所有的片子裡面,最接近他文學氣質的一部。」

藏語電影掀新浪潮

藏語電影的真正發軔之作,是2005年萬瑪才執導的《靜靜的嘛呢石》,此後十餘年,他不僅扛起「藏地電影」大旗,還以「傳幫帶」的方式培養大批「後輩」,包括鬆太加、拉華加。前者2011年執導處女作《太陽總在左邊》,後者執導的第1部電影是2018年的《旺扎的雨靴》,藏族導演的羣像逐漸顯露。

有人將萬瑪才旦、鬆太加、拉華加及其作品稱爲「藏地新浪潮」,把藏地題材電影從人跡罕至處和仰視符號化逐漸拉回到大衆視野,令觀衆從平視角度,更接地氣地瞭解藏地文化及藏民的精神生活

由於藏地電影新浪潮的啓迪,也帶出一批鮮在漢語電影中露臉的藏族演員。例如《撞死了一隻羊》中飾演老闆娘的索朗旺姆,她認爲:「民族的那種特點很強。」所以沒演過一部漢語電影。

演出《皮繩上的魂》被提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金巴,也只出現在5部藏語電影中;在北京生活了5年的他,住在鼓樓附近,大多數時間都在學習:「寫詩、看書、看電影、發呆。」從16歲開始寫詩,出過3本詩集。他表示,收入雖少,但他對生活沒有太大欲望:「錢夠自己生活就可以了,我的任務就是作爲一個演員好好演戲,給觀衆和導演的一個交代,給自己的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