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無視中小企業與勞工的政府

中國大陸21日宣佈,明年元旦起中止ECFA中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要求臺方取消對陸貿易限制。圖爲臺灣最大的林園石化工業區。本報資料照

中國大陸因我方設定關稅壁壘,中止ECFA中的12項關稅減讓,引發企業與國人的緊張,擔心未來可能還有下一波的措施,將衝擊產業與就業市場。惟執政黨只會痛批對岸政治干預,還宣稱影響有限,甚至得意洋洋地認爲,臺灣已經大幅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經濟部新聞稿表示:基於三個原因,認爲大陸ECFA部分石化產品優惠關稅取消的經濟脅迫行爲的成效將相當受限。惟從經濟數據觀之,直接打臉經濟部的說法:

第一,該部指此次受影響相關產品出口至中國情況,今年1至11月對中出口佔我國對中出口金額只有1.3%,且多數爲臺商在中國設廠所需要的上游原料,爲生產時的調節使用。

ECFA早收清單中陸方提供我方優惠關稅的貨品貿易,爲石化產品88項、運輸工具50項、機械產品107項、紡織產品136項、其他產品140項,合計521項。本次大陸取消的優惠關稅,僅有石化產品中的18項,僅佔總數的3.45%,對整體出口比重當然不高,而且受影響的企業多屬上游大型石化業,多已在大陸佈局。

然而,倘政府無法解決貿易壁壘問題,大陸恐進一步擴大報復範圍,光是早收清單就相當可觀,將擴及諸多產業,尤其對中小型的企業影響最劇,不少企業可能被迫歇業或轉往他國生產,勢必裁員增加失業人口。

第二,經濟部也提到今年整體石化業對中出口原就衰退三成以上,臺廠本就已啓動全球佈局、發展差異化商品。

經查閱財政部1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資料,今年累積前11個月,對大陸(含香港,以下同)出口主要貨品全面下滑,除了塑橡膠及其製品衰退30.2%外,其他主力出口產業也都大幅崩跌,包括基本金屬及其製品(-28.25%)、機械(-25.6%)、化學品(-22.4%)。

然我對全球的上述產業的年成長率,分別爲-24.46%、-23.51%、-16.23%與-22.97%,也都呈現二位數的負成長,顯示這些傳統產業面臨的困境。該數據完全看不出有經濟部所稱的,相關產業已經轉向全球分散佈局的情形。

第三,經濟部又稱:「今年1至11月,臺灣對中出口佔整體出口比例,已由過去的四成以上降低到約35%,其中強勢的半導體產品更佔五成以上,近九成爲加工組裝後另外銷往世界的中間財,顯示臺灣近年來的產業發展、全球佈局已見成果。」

中國大陸爲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長期維持佔我出口四成上下,民進黨亟欲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但出口比重卻不減反增,2020年還創下43.9%的驚人紀錄。自去年起出現對大陸出口難得一見的負成長,七年來首次出口比重跌破四成(38.8%);今年前11個月出口成長率跌19.1%,比重僅剩35.4%。經濟部因而高喊,廠商已成功分散風險,走向世界。

論其實際,對大陸出口惡化,主要系其內部問題,因大陸在房地產市場產生泡沫、地方債務激增、外人投資下滑與政府對特定產業強化監管等因素的干擾下,導致經濟疲軟,需求萎靡下,進而衝擊我出口。

若是如經濟部所稱廠商已成功全球佈局,其他市場理應大幅成長。惟今年我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表現亦不佳,政府口頭常稱與美國與日本強化經貿關係,出口卻分別出現負成長2.3%與7.8%;其力推的新南向經貿,出口也衰退8.8%;主要貿易伙伴,僅對歐洲出口微幅成長1.8%。

此外,經濟部稱讚我國以半導體爲主的中間財表現出色,不但今年(1-11月)對大陸的電子零組件驟減17.1%;對全球出口也很難看,電子零組件出口減幅達11.5%,連臺灣最強的積體電路也衰減10.5%。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面對貿易壁壘,應設法解決,降低制裁負面影響。但經濟部的說法,根本不在乎北京當局全面廢除ECFA,亦不關心對中小企業與就業市場的影響。分散佈局確實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不過還沒見過一個政府,在還沒成功開發其他市場前,就因政治對立,而想要毀掉主要出口市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