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臺日食安風暴 北榮毒物部主任:3條件易孳生米酵菌酸

近日食安風暴不斷,除了寶林茶室的國內首起「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外,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的紅曲保健食品引發民衆腎臟疾病,據報導可能的問題成分爲「軟毛青黴酸」。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軟毛青黴酸」資料鮮少,並沒有明確中毒機轉;而「米酵菌酸」在中性、低鹽、溫暖潮溼的環境較容易滋生。

楊振昌說,經查「軟毛青黴酸」在安全資料表對於毒性沒有特別描述,相關文獻資料也僅有6篇,資料不僅稀少,對於毒性的着墨更少,僅有提到有抗瘧疾的用途。然而,爲何中毒的機轉並沒有說明,在動物實驗中認爲小老鼠有毒性,在小老鼠中,給予5毫克軟毛青黴酸,有4分之1的小老鼠會在第三天死掉。

楊振昌說,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產生的毒素。唐菖浦伯克氏菌在中性(pH6.5至8)、低鹽(含鹽量小於2%),以及溫暖潮溼環境(20至30度)可大量孳生,特別是富含油酸的椰子、玉米、木耳、銀耳等容易產生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的最低致死量約爲1至1.5毫克,但在各文獻中仍有差異。米酵菌酸的毒性機轉爲使提供粒線體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生成較少,讓細胞無法進行能量交換。中毒者通常在進食後1至10小時出現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或水瀉、全身無力等,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少尿、血尿、黃疸、意識不清、抽搐、 休克,並可能於症狀出現後1至20小時死亡。

楊振昌說,米酵菌酸中毒無解毒劑,治療上還是以積極的支持療法爲主。而米酵菌酸容易污染的食物,常見於製作過程谷、 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或製作完畢未冰存致變質的澱粉類,例如河粉、涼皮、發酵玉米麪、糯米圓等;或是幹木耳、幹銀耳長時間於室溫泡發,導致毒素大量增加;另也有案例爲未冰存、保存失當的發酵薯類產品,例如山芋粉絲、馬鈴薯粉條等。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軟毛青黴酸」資料鮮少,並沒有明確中毒機轉;而「米酵菌酸」在中性、低鹽、溫暖潮溼的環境較容易滋生。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