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驗出米酵菌酸 方儉:不要再讓米揹黑鍋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右二)昨公佈在死者血液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記者林俊良/攝影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2死,18例食物中毒的患者都吃過粿條或河粉,衛福部昨晚宣佈從第1例死者驗出「米酵菌酸」毒素,爲國內首見。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在臉書發文表示,他查閱網路資料,顯示米酵菌酸和米的關係不大,而是和玉米、木耳、椰子的關係比較大。「不要再讓米揹了黑鍋」。

方儉表示,或許這是臺灣第一起被發現、廣泛報導的重大食安事件,由於米酵箘酸中毒沒有解毒劑,而且毒性重大,中毒者也非常痛苦,許多人人心惶惶。因爲名字問題,米又揹上了黑鍋。「Bongkrekic Acid英文名字和米沒有半點關係」,不知道爲何命名中有「米」,而讓米蒙受不白之冤。

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方儉表示,從這次可能涉案的粄條的標示來看,成分按比率高低依序是水、玉米澱粉、麪粉、小麥澱粉、樹薯澱粉、在來米粉、大豆沙拉油等。「所以這粄條的澱粉來源,米其實是最少的」。購物網站仍可看到這家商品,但已停售、未上架,且還有某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表示其安全性。

方儉表示,大衆不需對「純米食」產生恐慌,而是米以外的「主要成分」玉米,特別是玉米澱粉。

他說,臺灣大多數的玉米、玉米加工品的來源是美國,過去一直爭議的美國飼料用的基改玉米到了臺灣成爲供臺灣人吃的食品,現在已是見怪不怪了。這個產品並未標示「非基改」,所以依成本、價格來看,很可能是基改的。因爲臺灣進口美國非基改的玉米、黃豆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基改的。

此外,方儉表示,由於玉米或玉米澱粉跨太洋運輸到臺灣,這些原物料價廉且體積重量龐大,絕大多數是從海運,所以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運輸,很容易在儲運過程中變質,特別是已經研磨成粉的食材。

他說,30多年前,曾因美國玉米到臺灣,被檢出含黃麴毒素,而被要求銷燬,卻被公賣局拿去製作米酒,成爲當年重大食安新聞,到底有毒的原料,做出無毒的酒,是不是合法,成爲一大公案。

如果現在要論嫌疑,按比重,玉米澱粉、麪粉的概率是最大的。

方儉表示,在此食安風波尚未澄清前,可以對真正的「米食」可以放心,不要連米飯、甜酒釀、飯糰等純米都受到冤枉,特別是臺灣國產的米。希望大家還是要安心食用臺灣生產優良的米食,而且是純米食,「不是打着米,卻不是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