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中毒案另有真兇? 感染科權威:不排除米酵菌酸檢驗皆僞陽性
臺北市「寶林茶室」發生食品中毒案,毒物來源還待釐清。(圖/本報系資料照)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截至4月1日已有29例個案,造成2死、5重症,其中17例驗出米酵菌酸「陽性」,但35種食材全未驗出米酵菌酸,對此結果,感染科權威王任賢直指不能排除人體採檢僞陽性的可能,肇禍的未必真是米酵菌酸,錯放真兇恐相似事件依然會繼續發生。
寶林茶室中毒案震驚全臺,由於病況來得太急,且爲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等重症,專家傾向最可能是「米酵菌酸」肇禍,事後也從死者和其他中毒者等14例血液檢體中檢出「米酵菌酸」陽性,但寶林茶室查扣35項食材、調味料等,卻全都未驗出米酵菌酸。
對此結果,衛福部長薛瑞元指,是否是因爲前面那批食材包括粿粉已被用掉,所以驗不出來,也是有可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法醫科主任高大成也傾向是沒有查扣到出問題的那批食材。
感染科權威、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爲除了錯失第一時機,也強烈懷疑,人體血液採檢根本就是僞陽性,衛福部「先射箭,再畫靶」,纔會有這樣的結果。
王任賢說,食物中毒案,理論上應該是食材檢體濃度很高,否則在病人糞便也應該可以檢出,但寶林茶室案衛生醫療單位沒有在病人的糞便檢體檢出,但卻在大體解剖、患者血液檢體中驗出陽性反應,其檢驗方法是否可信,令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