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臺幣狂升 出口競爭力顛倒勇

美國聯準會(Fed)於2020年3月23日宣告推出無限量化寬鬆(QE)以來,帶動美元指數(兌換一籃子貨幣)迄今最大貶值幅度達10.5%,外溢效果帶動許多新興市場貨幣也跟進被動性升值,同期間,臺幣美元匯率升值的最大幅度達5.9%,韓元的最大升幅則爲9.7%,人民幣則爲5.6%。市場因此開始擔憂匯損企業財報衝擊,以及臺灣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其實新臺幣升值對股市的影響是一體兩面,且資金的正面效應往往反映在前,匯損對財報的一次性利空則反映在後(或財報公佈期間);同時兩相抵銷下,資金面的利多往往可以完全蓋過財報匯損的一次性且短期的利空。臺股韓股等新興市場股市大多數時間均由國際資金所主導,當美元指數走貶成爲趨勢時,往往容易吸引國際資金進駐,以同時賺取匯差價差,進而帶動新興市場股市與匯市同步出現升勢。另2020年支撐新臺幣升值的原因,尚有臺商海外資金迴流,以及壽險公司匯出海外投資的金額速度明顯放緩所致。

由於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在第三季升值2.3%,且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於同期間亦升值3.9%,在目前財報公佈期間,市場已開始擔憂匯損的利空。儘管時空環境不同,企業每次應對新臺幣升值所採取的避險程度也有別,但依產業別來分,新臺幣升值時,科技股當中匯損最嚴重者當屬下游的電子組裝廠、其次則是封測與電子零組件廠;非科技股當中,匯損較嚴重者則是汽車零組件、工具機、壽險等。

依過去經驗,在新臺幣強升下,內需股通常容易因題材性而吸引資金進駐,科技股則因匯損陰霾股價表現容易不如內需股。但2020年的表現卻大不同,自3月23日新臺幣進入升值軌道以來,科技股股價的最大漲幅達62%,金融傳產股的最大漲幅僅26%與36%,主因基本面的優劣纔是支撐股價表現的關鍵。2020年新冠疫情帶動數位經濟提早來臨下,支撐半導體雲端資料中心、NB/平板等科技股訂單強勁,且在疫情揮之不去下,金融與觀光等內需股的復甦力道則相對疲弱許多,因此,我們認爲科技股仍是未來漲勢的重心,內需股則應以類股輪漲的題材視之。

新臺幣升值會題材性吸引資金青睞部分內需股,但實質受惠的次產業應首推食品加工類股與進口類股,主因升值將可降低採購成本,有利毛利率的提升。另外,營建/資產類股2020年特別受惠臺商或海外資金迴流所帶來外溢效果,尤其是以商辦爲主或坐擁龐大工業用地者,在終端需求強勁下已帶動整體商辦或工業用地成爲賣方市場,支撐價格水漲船高。

就臺灣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而言,臺廠的出口競爭對手主要是韓國大陸,由於3月底以來迄今新臺幣兌美元的升幅不及韓元,相較人民幣的升幅則在伯仲之間,應不存在出口競爭力減弱的情況,何況臺廠2020年相對中國競爭對手尚可迎來美國去中化的轉單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