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談生產力循環下的股市契機

20世紀以來美國共歷經四輪的生產力循環,目前正處於2010年以來並由互聯網革命主導的第四輪生產力循環,在這段期間不僅見證到標普500指數大漲6倍以上,更見到互聯網平臺指標企業FAANGM(尖牙股)大漲160倍以上,而生成式AI的落地將很有可能延續2010年以來的生產力循環,並支撐美股與AI指標企業長期基本面維持上升趨勢。若投資人沒有參與到FAANGM(尖牙股)過去10多年以來創造的優渥報酬,或許AI指標個股將是下一次淘金機會所在。

第一輪生產力循環發生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着工業化的興起,美國經歷一段高速增長的時期。當時新興的工業部門如石油、鋼鐵和電力開始崛起,並引領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和生產力提升;這一輪生產力循環推動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促使股市迎來一波大規模的上漲。但這一輪的繁榮並未持續太久,美國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遭遇大蕭條。經濟的衰退和股市的崩潰使得生產力循環進入第二輪的轉折點。

第二輪生產力循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戰後重建時期。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體系改革以及科技研發等領域,尤其當時美國汽車業的蓬勃發展更使經濟恢復活力並提升生產效率。這一輪的生產力循環帶動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並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迎來經濟繁榮和股市的快速上漲。但這一輪的生產力循環也面臨挑戰,包括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和通脹壓力。美國經濟陷入停滯期,股市也進入長期下跌階段。

第三輪生產力循環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隨着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興起,美國再次迎來一輪生產力的提升。計算機、網路和軟體等領域的創新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並引領一場數字革命。這一輪的生產力循環也帶來股市的爆發性成長,投資者對於新興科技行業的高度期待和投資活躍推動股市的上漲。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和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對經濟和股市造成重大沖擊,使得生產力循環進入第四輪的轉折點。

第四輪生產力循環具體開始時間雖無明確界定,但2010年以來隨着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美國不僅發展出富可敵國的FAANGM(尖牙股),更帶動經濟迎來生產力的提升。如今再度見到類似1970年代通脹壓力所導致美國經濟放緩的陰影,惟生成式AI推出所帶來經濟生產力的提升將很有可能減緩經濟陷入衰退的壓力。

然而也必須體認到,生產力循環雖可延續10~20年以上,但期間也並非一帆風順,經濟和股市都存在着循環和波動。投資者應謹慎評估風險和回報,適應經濟變化和市場條件,以更好地應對生產力循環的變化。

AI的指標企業NVIDIA現階段的預估本益比已達40~50倍,但回顧引領第三輪生產力循環的指標企業Cisco、Dell、Microsoft卻在當時分別創造出100倍、57倍、51倍的本益比,意味NVIDIA的大漲並非特例。而臺股也有非常多受惠AI趨勢的供應鏈,如IC設計服務的30倍、雲端/資料中心的20倍、晶圓代工龍頭的16倍、伺服器組裝廠的13倍,評價相對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