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究竟是《兩岸和平協議》還是《兩岸騙人協議》?

兩岸關係微妙,需要領導人高度智慧。(圖/編輯部合成)

文/朱駿(獨立評論人,政大國發所博士

美妙的名詞不一定可以引導我們到美妙的境地,《兩岸和平協議》的概念聽起來相當正面,但內涵其實虛幻空洞臺灣只有採行務實的「內外有別」的做法,與大陸進行深入的政治談判,纔會有可靠的前途。

《兩岸和平協議》的說詞很早就有,2005年連胡會正式登上國共檯面,「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成爲五大共識之一。一旦掌權之後,又束諸高閣,只在馬英九連任競選中曇花一現,而今下臺之後又被提起,9月4日黨的全代會正式納入黨綱。《兩岸和平協議》受人玩弄的飄忽性已可見一斑。

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從連胡會的行文可看出,《和平協議》是爲了「終止敵對狀態」,9月4日的國民黨黨綱修訂也是這個理路,「敵對」二字在此脈絡中肯定是指國共內戰尚未以正式儀式與文件終止的延續狀態。如果我們不玩弄空洞的形式概念,迴歸事實基本面,自金門停止砲擊以來,雙方還有戰爭行爲嗎?誰都知道,內戰早就停止多少年了,那兒還有內戰活動?如果內戰的敵對狀態尚未終止,兩岸能有今日的和平往來,而且延續了這麼多年嗎?

確實,雙方一直未簽訂內戰終止的正式文件,但究諸事實基本面,「尚未簽訂內戰終止協議」的說法實際上只是玩弄脫離事實基本面的概念話題罷了,不涉及事實基本面的實質

二戰盟軍對日作戰在1945年8月14日結束了,1951年9月各盟國才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難道這六年間雙方還處於實質的戰爭狀態嗎?討論嚴肅問題,不能只在空洞的形式上鑽牛角尖,更應顧及事實基本面的實質吧!在今天還拿「內戰」當話題,豈不是有危言聳聽、虛聲恫嚇、嚇唬老百姓的嫌疑?不知今夕何夕,如何服衆,引發共鳴?不遭圍剿已屬萬幸!

不可否認,兩岸之間仍有難以化解的政治對立,但是否還是軍事戰爭的敵對狀態?一些支持此議的臺灣統派不必小題大做,自己騙自己,卻騙不了別人!同時,在兩岸軍事實力早已懸殊,差距還在持續擴大之中,臺灣若希望有和平,顯然無法從軍事較量的角度出發,而應該是發展「十分政治,零分軍事」的高級政治戰略

要發展這種戰略,「戰爭或和平」就不是適當的話題,是搬磚砸腳的話題。若要說戰,無力一搏,若說和平,予人投降的形象!必然內外橫生枝節,有何好處?

在兩岸中「和平」是一個無法穩定的概念

「和平」不是一個容易定義的概念,如果只是沒有戰爭或軍事行動就叫和平,未必就沒有兇險,一段時期沒有戰事,不表示將來不會有,戰爭與和平就像禍與福相伏相倚

情勢不斷變遷,人的判斷與欲求也會改變,對和平的想法也會不同,軍事行動可能變成達成和平的必要手段,這到底是和平還是不和平?兩岸沒有軍事行動已超過三十年,臺灣「在兩岸相對比較之中」日衰一日,一蟹不如一蟹,已經被邊緣化甚久且遠,究竟得到了什麼樣的和平呢?這種僅僅沒有戰事的和平對臺灣有多大的實惠與意義?倡議《兩岸和平協議》者可曾深思?國民黨的全代會只有概念,沒有論述,空洞虛幻已昭然若揭!

兩岸之間政治體制差異甚大,對和平的標準肯定不同,若要達成一個《和平協議》勢必要經過深刻的談判,必然觸及政治的核心議題。是故,「和平」的概念是高度政治性的,充滿政治爭議的內涵。如果要達成一個《兩岸和平協議》,兩岸勢必要經過一場「烈火坑中走一番」的政治談判,如果兩岸已經有這樣的政治談判的機會,爲何不把握機會,一次性把所有問題談清楚,爭取達成終局解決?

如果所有問題談清楚了,雙方卻還有無法解決的歧見,恐怕很難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縱使勉強爲之,大家都心裡有數,那個和平不是終局解決,有朝一日還是會被優勢的一方打破的。

因爲,若是《兩岸和平協議》的結果依然是兩岸分治,管轄權的號令來自兩個政治體制差異甚大的政權,這恰恰顯示該《和平協議》中還存在「不和平」的潛在因子與變數,根本不是貨真價實的《兩岸和平協議》,是《兩岸騙人協議》,臺灣自欺的成分必然居大,自欺者不會有好下場,「一中各表」就是顯例

如果雙方已經找到了消除歧見的辦法,那麼,就可邁向終局解決,情況就很接近兩岸已經具備了可以統一的條件,此時,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不反成了統一的障礙嗎?令臺灣無法立馬直接站上更大的舞臺,同時分享此舞臺的所有權。這種結果對臺灣是幸還是不幸?是智還是不智?倡議者可曾想過?

「內外有別」才能揮灑

藍營媒體針對《兩岸和平協議》發表看法:「此案有兩前提:一、在憲法基礎上。二、深化九二共識。憲法基礎應是謂和平協議在「憲法一中」下,必須確立以中華民國政府或兩岸對等政治實體爲簽約主體。深化九二共識,則應是指在「一中各表」的原則上籤約。」懂事的人應該知道,大陸也有一部憲法,「憲法一中」、「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的結果必然凸顯「兩個中國」,大陸根本不可能接受。

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今年至少兩次(3月底與8月底)在接見臺灣客人時已當面否定「一中各表」,臺灣方面若是堅持那壺不開提那壺,想以此對大陸展開政治談判,無異緣木求魚,必無所得,最終只會木斷魚去。這是國民黨高層必須頭腦清楚、務實面對的關鍵點。

臺灣應該可以學習大陸「內外有別」的做法,爭取以「臺灣與大陸」並列的框架進行對等談判,不必玩弄自欺不足以欺人的文字遊戲。在兩岸關係之外,則依據國際社會的現行辦法運作,在臺灣內部則必須堅定維持中華民國體制。否則,在臺灣內部以任何方式破壞中華民國的歷史傳承,必然令臺灣失去與大陸分庭抗禮、進行政談判的最大本錢,很容易落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的困境。這是蔡英文政府要深刻認知與高度警覺的現實

兩岸的統一必須具備歷史縱深

若是將兩岸關係的觀察與思考的縱深引入歷史的長河中,未來當然尚未可知,但歷史中有一些可供參考的事實,應能啓發我們的智慧,避免剛愎無知,自誤自傷。兩岸之間的客觀形勢已經幾乎不可能跳脫「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事實框架,臺灣獨立是天方夜譚的鏡花水月,不必浪費時間、精力與資源。再有這方面的肖想與作爲,只是讓他人有臺灣主動奉送的機會,糟蹋玩弄臺灣,借臺灣刺弄大陸罷了,臺灣只能是棋子工具人類歷史上不曾出現一個被當棋子或工具的政治實體可以有好下場的,臺灣不會例外。

同樣地,中國自1840年以來,不斷地經歷振衰起敝、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學習歷程,兩岸尚處分治的情況就是學習歷程出過大問題且問題尚未解決的明證,誰都不必狡辯。根據大陸曾任中宣部部長的朱厚澤等人的告白,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是在1945年,作爲當年國民政府後人的臺灣人民一點兒都不必自卑,應勇於面對大陸;同時,人類歷史中還找不到任何形式的專制政權可以永世江山不倒的,中共不會例外!中共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近幾十年中,對中華民族的復興確實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如果不能跳脫出當年黃培炎所說的「歷史週期律」,就不可能真正長治久安,「一治一亂」的中國歷史循環就會繼續傳遞,中華民族真正的偉大復興永遠功虧一簣。

從大陸近年羣體性事件規模只大不小的趨勢看來,此處所論絕非虛言。因此,大陸領導人若真以「真正的」民族復興爲念,必須認真正視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歷史需求。

在這方面,臺灣的制度與實際表現固然不值得吹擂,但「實踐」民主的慘淡「經驗」是中華民族歷史中最獨特而寶貴的資產,足資參酌,值得共同討論,不是憑空可以全盤否定的,亦即臺灣對未來中華民族真正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與功能,爲了國家民族好,大陸必須正視。臺灣也無須自卑。

在處理兩方對峙問題時,常常需要較強的一方主動跨出正確的第一步,帶動局勢的良性轉型,今天這個責任在大陸方面,顯而易見。面對這種現實形勢與未來發展的需求,大陸似乎已經需要一個全新的國家發展戰略,而此戰略應該是一個高超的政治戰略,可以含納兩岸的統一與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此政治戰略的金鑰匙恐怕非「真正的政治體制改革」莫屬。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朱駿,獨立評論人,政大國發所博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