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扛貨赤腳狂奔搶通關 東興口岸「邊民」的日常

記者曾俊豪廣西報導

廣西東興口岸距離越南芒街僅一河之隔,每天上午八點是兩個口岸最忙碌的時刻,尤其從越南到東興做生意的「邊民」,連鞋子都沒穿,閘門一開便拔腿狂奔搶着通關,以最快速度,將肩上貨物送達東興。

東興口岸在1958年便開放越南人民入境大陸,不過,1978年中越關係惡化,口岸一度關閉,一直到1994年4月纔再度開放。連接東興與芒街的北侖河大橋長約110公尺,橋的正中央塗着紅白相間的標示線,提醒過境民衆只要一步便可跨過國界

▲通過東興口岸後,向前行走不到五分鐘便是越南芒街。(圖/記者曾俊豪攝)

口岸通關時間爲每天上午8時至晚間9時,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則是早上通關閘門開啓的那一刻。採訪當天,通關的時間一到,便看到芒街口岸衝出大批民衆,很多人手上、肩上都帶着貨物,甚至有人打赤腳,以參加短跑比賽的速度,扛着貨品衝過國界中線,直奔東興口岸。

相比芒街口岸的分秒必爭,東興口岸除了批發生活物資以及工藝品回越南販賣的單幫客之外,其餘大都中國大陸的遊客旅行團爲主。相較之下,他們顯得好整以暇,若不是當天下大雨衆人應該都是慢慢的通過北侖河大橋,甚至在中越交界處拍照留念。

▲通關閘口一開,越南「邊民」立刻狂奔,力爭短時間送貨到東興。(圖/記者曾俊豪攝)

中越邊境的「小額貿易」得利於出入境的便捷,東興口岸商務和口岸管理組長陳曉指出,東興口岸雖然不大,但出入境人數一直在中國大陸的陸路邊境口岸名列前茅,「有好幾年排在第一,目前每年平常一天3至4萬人次,高峰期達到一天4.7萬。」

她表示,去年4月份開始,除第三國入境人員採集指紋外,中國公民無論持護照或是邊民,只要刷證件、刷臉就能通關,。目前東興口岸也大大縮短入境程序,先前僅有8條自助通關通道,如今已增加到28條。

兩地小額貿易的商品種類多樣。(圖/記者曾俊豪攝)

至於越南邊民攜帶貨物的規定,陳曉表示,與一般國際出入境規定相同,由於芒街是越南北方最大的經濟開發區,也被稱爲越南的深圳,主要進口堅果食品,貨物則以橡膠紅木爲主。加上越南曾被法國殖民法式麪包也成爲邊民每天早上攜帶的主要貨物,另外像蔬菜也有人攜帶通關。

一名從東興口岸揹着貨物進入越南的陸籍男子表示,自己的工作就是每天以「人力」的方式運送貨品到越南,「通常一天要跑好幾趟,一次掙幾十塊錢。」

官方數據顯示,從事互市貿易的越南邊民高達1萬多人,爲了促進雙方經貿往來,大陸官方也給予越南邊民關稅優惠,每人每天可攜帶價值人民幣8000元,約新臺幣3.6萬元的貨物入境,無需課徵關稅。

▲芒街是經濟開發區,被視爲是越南的深圳。(圖/記者曾俊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