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電子Pay不配民衆需求?LINE Pay一卡通的2大難題

▲LINE Pay一卡通帳戶服務日前推出。(圖/記者樓菀玲攝)

鍾文榮,科普經濟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

LINE Pay和一卡通雙方合作在9月3日正式宣佈推出「LINE Pay一卡通帳戶」,其特色是號稱臺灣首家跨電子支付、電子票證及第三方支付的業者,然而問題是解決小額支付的問題了嗎?不管是哪個電子支付方式,至少有兩部分,我認爲還沒有解決。

LINE Pay一卡通帳戶的2大問題:交易成本和普遍性

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十幾年前我受邀到一家電子支付公司顧問對方總經理問我是否持有他們發行的儲值卡?我回說,沒有!這個回答讓對方窘了很久,怎麼請了一個不懂的人當顧問?我慢條斯理的回說,就是手上沒有你們的產品,纔是我受邀來當顧問的理由,不是嗎?

2001年我在《資訊管理展望》第3卷第2期發表了一篇「電子金融支付工具中Micropayment機制之交易成本與效率分析」的論文,我不敢說是臺灣首篇研究針對像LINE Pay這類的小額電子支付交易成本的論文,至少也是早期少數的一篇。

我在結論中提到,在其他交易條件不變之下,利用現行電子金融支付工具的進行小額付款機制所產生的交易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較大,也會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且過於繁複的交易機制,亦會導致更多的交易成本問題,導致消費者的剩餘損失過大,而傾向於減少該支付工具的使用頻率或者不使用該支付工具。

簡單來說,就如本篇評論所言,電子Pay到底配不配得上民衆使用的需求?其實關鍵在於能夠比現金支付還更方便、交易成本更低,否則,不管怎麼Pay,都是不配的!

首先,就是普遍性的問題,我在自己的臉書上辦了個簡單問卷調查,已經有LINE Pay的網友僅佔16%,也許我的臉書網友羣中(包含我的讀者),年紀普遍上都較高一些,他們手上一定有信用卡,也許有幾張儲值卡,相信也能夠解絕大部分的付款問題了。

但是,路邊買個早餐怎麼付?還是現金啊!

如果我是老闆,電子支付業者要收3%左右的收單手續費,我還是會選擇收現金好了。如果一部份收現金,一部份電子支付工具收單,總體的交易成本可能還比收現金高,除非交易成本能夠降到和收現金一般,且使用電子支付工具夠普遍,使用者夠多且建置成本夠低(一個檯面上擺了數部不同系統的刷卡機也很壯觀)的條件之下,業主們纔會有誘因

消費者的交易成本也沒有解決!

也許有些消費者會以爲一些電子支付工具很方便(那也是慢慢改善的),也有優惠活動,但大家是否曾經想過一件事,皮包裡的錢都是各自獨立區隔的嗎?舉個例子,我皮包裡有兩張百元紙鈔,我今天在菜市場買菜花費了101元,照理我應該拿200元找回99元纔對,但要是我心裡想,不行,這其中的100元的50元是準備要吃午餐的,除非老闆願意少收我1元,否則我是沒錢買菜的!(這和預算制度一樣,不同的預算是不能彼此挪用的。)

事實上,上述這個案例大家都會經歷,也就是皮包裡的信用卡、現金以及各式各樣的儲值卡與行動支付工具,都是新臺幣毋庸置疑,但彼此可是重重阻隔,無法互相挪用啊!這就好像,原本出門只要帶一個錢包即可,現在電子支付工具太方便了,以致於出門要帶更多的錢包,而且這些錢包還都必須要有錢纔可以。

請問,何苦帶這麼多錢出門?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不便,根本沒有解決或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

身爲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我當然希望能有支付工具能夠替代現金支付,正因爲現金支付仍有很多不方便性(如收到零錢),但電子支付工具發展到現在,我的皮包裡也僅僅只有一張儲值卡,大額支付用信用卡,日常小額支付用現金,應付我的日常開銷,算是綽綽有餘了。

還是哪句老話,先「配」(解決交易成本)了再說!

好文推薦

少子化危機】鍾文榮/生、養不起的未來

鍾文榮/臺灣人「薪儘自然涼」 經濟遲緩景氣跟着涼了

鍾文榮/拼經濟靠女性 口紅是最後買的起的奢侈品

鍾文榮/政府減稅388億「我還是隻能吃50元銅板餐」

鍾文榮/神明對價服務的「價金」 豈容納稅人列舉扣除?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