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危老都更 考驗大有爲首長魄力

中國時報社論

很多國外觀光客來臺旅遊的第一印象,是臺灣的市容比想像中破舊寒酸,完全不像世界第21大經濟體該有的氣派,其實這是都市更新步伐遲緩的後遺症。0403大地震倒下的都是30、40年的老舊大樓,證明都更緩慢不只讓市容宛如落後國家,更對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威脅。臺北市長蔣萬安喊出臺北進入「大都更時代」,國人期待蔣萬安能落實諾言,更盼望各地方首長都能展現魄力,全力推動都市更新,讓大家都能住得安心。

老舊危樓 不定時炸彈

這次傾倒及受損的大樓屋齡多超過30年,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內政部營建署修訂建物耐震設計法規,大幅提高安全標準。但之前的建築,原本就未依嚴格的安全標準施工驗收,加以建材管線隨着歲月日趨老舊,遇上大地震便難以支撐。對處於地震帶的臺灣而言,老舊危樓宛如散佈全臺的不定時炸彈,對生命及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隱患。

偏偏房屋老舊是各城市普遍頭痛的問題,全臺904萬戶中,30年以上屋齡的有461萬棟,50年以上的老宅更達101萬棟。臺北市雖爲政經中心的首都,房屋老舊的問題卻更爲嚴重,72%超過30年,14%超過50年,以至於很多大陸客都感覺臺北連大陸的二線城市都不如。

都更最需要解決的不是市容,而是安全隱患,今天不拆掉這些不定時炸彈,明天就要面對家破人亡的悲劇,而且悲劇有很大機率會發生。臺北市、新北市和臺南市是全臺土壤液化最嚴重的地方,尤其已經300多年未發生大地震的雙北地區是古代湖泊的沉積盆地,土質鬆軟且有多條斷層帶,一旦遇到大型地震,恐造成無法想像的浩劫。國家地震中心曾經警告,臺北若發生規模6.3以上地震,將有4千棟房屋倒塌;規模7.2的地震更將有3.5萬棟房屋倒塌,災民將多達90萬,亦即1/3人口受災,整個國家領導中樞的運作也可能癱瘓。根據中央研究院的報告,臺北市在20年內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機率高達93%,不改建危樓無異是爲未來寫下災難的宿命。

唯一的解方,是積極進行都市更新,重建危老建築,但這又卡到了很多環節,以至於進度遲緩零星。首先,臺北市的房價高,有些住戶寧可守着坪數比較實在的老宅,如果還有頂樓加蓋,拿來出租都比都更划算,因爲新建築不能陽臺外推、頂樓加蓋,自行擴大的空間紅利將隨之消失。

都更牛步 成隱形殺手

此外,老宅裡很多老人家安土重遷,或身心狀況無力整理打包家當。另外也有所謂的釘子戶,想掐着機會拉高價碼大賺一筆,或者住戶間對都更的建商、建築意見不一,住戶、建商與地方政府有太多需要協調克服的障礙,以至於都更拖拖拉拉已是常態。近6年來都更案的核定率只有15.4%。目前國內1年實際能執行更新的房屋大約是6千到1萬戶,完全趕不上都市更新的需求,而文林苑纏訟多年,更嚇跑很多都更計劃。

地震是臺灣無法擺脫的天然環境,能夠抗震避震的建築可以給住民最好的安全防護,缺乏防震功能的老舊建築卻會成爲殘害人命的殺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經在2013年提出「防災型都更」方案,甚至說服國防部無償提供土地,但卻未能獲得當時行政院高層的支持。事實上,針對老舊住宅進行安全體檢、退場學校改爲中繼住宅,都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採取非常積極主動的作爲。如果中央政府不想涉入麻煩諸多的都更,或者高層官員只在乎能短期產生選舉效益的政績,不想將剪綵的榮耀送給繼任者,那麼都更繼續走牛步也是必然的結局。

然而,老舊危樓的更新既困難又無法立刻收割政治果實,卻正可以檢驗中央與地方首長是不是真心想保護民衆生命財產的安全。蔣萬安既然宣示「大都更時代」來臨,就期待他拿出強大魄力,果斷克服阻礙,爲民衆打造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也希望各縣市首長能起而效尤。爲了讓民衆接受都更,政府及國會也應修法給予民衆都更鼓勵金,這總比災難時發慰問金好。讓人民住得安心,纔是真正的社會公平正義,危樓拆彈行動,全民期待,就看大有爲首長的魄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