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驕矜釀大禍 借鏡陸港嚴密抗疫

中時社論

疫情大爆發,政府應變手忙腳亂,反映過去因疫情管控得宜,決策驕衿自得、日久生頑,因而出現破口,終於釀成大禍。這次病毒不是從預防性檢測中得知,而是由第一線醫師發現,顯示潛藏社區傳播鏈存在已久,而以政府目前粗糙而散漫的抗疫模式,以及檢測成本高昂的制約,既無從找出這類傳播鏈,更無法撲滅潛藏遍地的火苗

拒檢測塑造抗疫成功假象

臺灣過去1年多對疫情看似牢牢掌控,其實完全是假象。臺灣的低度確診率其實是低度篩檢率掩蓋真相的「美麗的誤會」。臺灣政府視檢測如蛇蠍,避之唯恐不及,好像是怕真相揭露出來會戳破防疫成功的虛假表象,會使執政當局臉面無光,再也沒辦法欺矇世人與國人。

我們只要看一個鄰近地區的做法就能明瞭問題之所在。香港因爲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國際連結及外來人口平添外防輸入」壓力,所以一直採取比臺灣嚴厲的管控措施。首先是大量檢測,疫情發生1年期間,香港的病毒檢測量數字,每100萬人達901940個,接近人人受檢。臺灣檢測率還是個位數,連第一線的機場都拒絕普篩,更不要說香港早已做的全民普篩。臺灣檢測目前還要特准或是花大錢才能進行,香港是上網登記就可以,而且檢測費用只要約臺灣的1/8,中國大陸更只要臺灣的1/20。檢測成本高得離譜,就不便普篩或是進行廣泛特定對象的檢測,因而也就無法發現病毒傳播鏈而予以截斷。抗拒檢測正是臺灣抗疫成功光環光源之所在。

病毒檢測是抗疫的關鍵。以香港爲例,半年前就進行了爲期14天的普及社區檢測工作,共檢測了170多萬名市民。此後一直做到「須檢必檢」、「應檢盡檢」、「願檢盡檢」。在醫院之外,政府成立19個社區檢測中心,凡經法例規定特定人士須在指定時間前完成檢測者都受檢測,高接觸羣組提供免費服務,檢測樣本已超過人口數1/6,至於自願接受檢測者,政府也以極低費用盡量滿足市民訴求。

臺灣號稱防疫「模範生」,但主要是靠封鎖國門取得的成果,其防控措施比起香港政府,簡直是放牛班的怠惰情狀。香港政府檢測力度強化到接近極限,包括使用法定權力強制市民接受檢測,任何一幢樓宇,只要出現兩個並不相關的確診個案,整幢樓宇的居民或曾在過去14天逗留超過兩小時的人士,都須接受強制檢測;在較高風險的指定區域,甚至把區內樓宇須進行強制檢測的門檻由2個個案減至1個,並在更高風險的受限區域進行封閉式強制檢測。加上其他類別的強制檢測、須檢必檢、應檢盡檢和願檢盡檢,過去3個月由政府安排的檢測量超過人口數的40%。

最近半個月因爲變種病毒輸入,香港政府的管控措施更是嚴上加嚴,曾經強制上千位居民從住所撤離,接受21天集中檢疫。另外針對危險羣的37萬外傭進行強制檢測。這樣嚴厲的措施實非臺灣可以比擬。

讓全民願檢盡檢願打盡打

臺灣這幾天發現的病例多屬感染源不明案例,正是一直輕忽甚至排斥檢測的必然結果,浮出的案例必然是冰山的一角,猶在發威的傳播鏈不知凡幾,被感染而又感染別人者更是無以計數。過去臺灣防疫表現不錯,主要是得便於爲一海島,沒有毗連的陸地邊境需要防守,有效隔絕了病毒的擴散。另則得力於民衆從SARS以來累積了很強的防疫意識,習慣於戴口罩勤洗手、遵守防疫規範。政府除了每天的記者會打好「認知作戰」之外,實際上戰功有限,所作所爲不足以長期管控疫情。

臺灣防控疫情遠比鄰近國家與地區顯然粗疏而懈怠,比人家多了雙標以及更多的隱瞞,到現在才知悉新冠病毒已在臺灣內部散播了這麼久、鏈條這麼長,這就是因爲檢測力度太弱所致。從部桃事件到華航羣聚,因疏於檢測而肇禍的教訓已多,加上隔離不嚴謹就非出事不可。目前有衆多該篩檢的對象須檢而未檢,首先是對於案例所接觸對象的匡列必須更嚴,並擴大其他強制篩檢範圍。篩檢範圍必須廣列針對高接觸羣體進行檢測,切實做到「應檢盡檢」。另外必須降低檢測費用,讓全民都能「願檢盡檢」。

在檢測之外,施打疫苗還是防控疫情的根本大計,但民進黨政府「反中」怪病發作,不願採用中國大陸疫苗,連中國大陸企業參與投資、儲藏、運送與行銷的德國疫苗也拒絕使用,導致臺灣疫苗嚴重不足,又缺乏選擇性,不像香港有兩種疫苗可以自由選擇,凡是年紀16或18歲以上都可「願打盡打」。注射疫苗是防控疫情擴散的有效手段,也是下一步各國過境相互開放的考量基準。政府不要再因政治掛帥而排斥中國大陸疫苗,否則無法克服疫苗嚴重不足的困境。現在疫情轉劇,頗有失控之虞,政府該戒除驕狂態度與粗陋作風,參考香港甚至中國大陸的強力而嚴密的措施,雷厲風行以對,否則失控的局面越來越難收拾。